侨批水墨漫画与侨批的“联姻”故事,打动了中国漫画界的“大咖们”|侨乡风物志

撰稿:姜济晗 “侨批·乡愁”2017年中国(晋江)水墨漫画创作大赛特等奖作品《又见圆月》。(图片由王瑞生提供) 在一张长宽约50厘米的白色宣纸上,长满络腮胡的老先生半蹲着,手持一封侨批,花猫在他身边酣睡,一轮圆月从他们身后升起——画中情
原标题:水墨漫画与侨批的“联姻”故事,打动了中国漫画界的“大咖们”|侨乡风物志撰稿:姜济晗“侨批·乡愁”2017年中国(晋江)水墨漫画创作大赛特等奖作品《又见圆月》。(图片由王瑞生提供)在一张长宽约50厘米的白色宣纸上,长满络腮胡的老先生半蹲着,手持一封侨批,花猫在他身边酣睡,一轮圆月从他们身后升起——画中情景看上去寂寥而哀愁。2017年3月,在由晋江档案馆主办的“侨批·乡愁”中国(晋江)水墨漫画创作大赛上,凭借对主题的准确把握,一幅名为《又见圆月》的作品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终摘得特等奖。在通讯困难的年代,一份用笔墨书写的侨批,浸染的是海外打拼者的汗水,和那份沉甸甸的乡愁。丨侨批+水墨漫画,这在中国还是头一次“批一封,银二元”,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这是它与普通信件最大的不同之处。据闽南侨批展览馆信息,最早的侨批文献是一封1885年的华人卖身契,而最晚的则是1995年一封话家常的信。由于是由华侨寄往家乡的信,又历经了130余年的“流转”,目前中国国内得到保护的侨批数量并不多。“侨批是什么东西?”即便在侨乡出生、成长,若非华侨后代或是侨文化爱好者,大概很多人都并不熟悉它。“侨批·乡愁”评选现场,吴煜煜(右二)是评委之一。(图片由主办方提供)漫画家吴煜煜出生于晋江深沪镇,父亲在他小时候便去了菲律宾打拼,凭借早年积累的绘画基础,吴煜煜后来在香港靠给《文汇报》《明报》等华文媒体画漫画成名。作为福建漫画家协会会长,他也参与了2017年“侨批水墨漫画”创作大赛的筹办和评审过程。“(我们)想借此激发中国各地漫画爱好者对侨批的认知、理解和喜爱。”“实际上,我自己就是靠侨批长大的。”今已69岁的吴煜煜告诉捕舆者。水墨漫画在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但和“侨批”结合,还是头一次。聊起这个创意,吴煜煜介绍,一方面水墨漫画是“水墨画”的一个分支,而后者又被视作“中国国画”的代表;另一方面,华侨大多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你看那些侨批,封面的题字都是用毛笔写的,落款、称谓也很有讲究,如果不懂中国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这种“不理解”,晋江一中的美术教师杨银平就深有体会。他告诉捕舆者,在自己开设的“侨批水墨漫画鉴赏”课堂上,当他读到侨批封面的称谓“相公”时,有学生问:“老师,‘相公’是什么意思?”丨王瑞生:侨批和我的经历产生了“撞击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瑞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自1985年在《美术》杂志发布第一幅漫画作品以来,王瑞生发表在报纸刊物上的作品将近6000幅,在海外获过的大小奖项也多达200余次。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瑞生是漫画界不折不扣的一位“大咖”。“中国大概有四大漫画群体,彼此也都能联系上,现在有什么比赛,只需要在微信群里发布,大家就能看到。”福建省漫画家协会秘书长杨银平说。尽管已年近70岁,王瑞生仍觉得漫画创作乐趣多多。和很多参与者一样,看到“侨批·乡愁”水墨漫画的征稿启事,他的第一反应也是“侨批是什么?”“后面自己查阅资料,去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发现他们对自己祖国有很深的感情,遵循孝道。”这一下子就打动了王瑞生,他想起自己早逝的父母。1975年,因为工作关系,王瑞生短暂前往福建南平,当时父亲正得脑溢血需要人照顾,他没能陪在父母身边。“半个月以后回来,爱人告诉我说,母亲每天坐在十字路口,天天盼你回家!”回忆往事,这位已经70岁的漫画家小声地哭了起来。“所以,这次水墨漫画的主题和我的经历是有撞击点的。”那个年纪有点大、衣着褴褛的老人似乎带着王瑞生的影子。画作中,大花猫睡熟了,老人还睁着眼睛,向月亮看去。被问到《又见圆月》的蕴意,王老先生告诉捕舆者,“我并没有预料到作品能获奖,一幅好的漫画作品,不需要讲很多东西,但一定要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他看来,华侨华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奋斗拼搏、恪守孝道,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他说,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好比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大家会思乡,会团聚,“所以去年的活动很好。”戴培诚作品《一封侨批,一段乡情》。周志平作品《晒晒传家宝》。李成勇作品《亲远航一线牵》。(以上三图由主办方提供)《又见圆月》之外,戴培诚《一封侨批,一段乡情》、周志平《晒晒传家宝》、李成勇《亲远航一线牵》也凭借不俗的创意,获得一等奖。“儿行千里母担忧,前期做了很多功课,最终侨批的内涵和精神打动了我参赛。”来自云南曲靖的漫画家李成勇告诉捕舆者。丨晋江侨批的保护现状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曾在一次讲座中介绍,“侨批”和官方文献不同,它是一种民间草根文献,一般分布在侨眷家中,是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晋江侨批”是闽南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东南网报道,在“福建侨批”中,出现时间最早的就是晋江侨批,主要来自菲律宾的华侨华人。清末民初,晋江安海镇还是泉州地区侨批最主要的一个中转站。晋江侨批。(图片由主办方提供)从数量上看,晋江市档案馆收藏的侨批,接近福建全省侨批收藏数量的一半。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晋江侨批以数量丰富、品种多样的特点,扮演着福建“申遗主力”的角色。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庄国土也曾表示,福建侨批收藏大量“侨汇”资料文献,尤以晋江为最,如果能适当发掘和整理,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2014年,为了传承“侨批文化”,晋江市档案馆从馆藏的近5000封侨批中,遴选出100余封,经整理、点较并改为规范的简体字后,形成《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一书出版。《“侨批·乡愁”水墨漫画获奖作品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2017年的“侨批·乡愁”水墨漫画创作大赛,效果更是“出乎意料地好”,获奖作品也于当年9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并在福建的一些高校做了展览。漫画集的主编、晋江档案馆馆长黄项飞表示,他希望这些作品将来“也能在东南亚展览,让闽籍华侨华人看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ezVdZ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