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家招聘新宏观:主流经济学家迫切需要从M2货币迷失中走出来

第一经济观察 | “货币迷失”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新宏观的月度GDP公式为何更适用于货币经济,房价暴涨是否对应货币超发?主流经济学能否摆脱桎梏?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文章——“新宏观:主流经济学家迫切需要从M2货币迷失中走出来”,剖析货
第一经济观察|“货币迷失”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新宏观的月度GDP公式为何更适用于货币经济,房价暴涨是否对应货币超发?主流经济学能否摆脱桎梏?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文章——“新宏观:主流经济学家迫切需要从M2货币迷失中走出来”,剖析货币经济运行的良策。2017年第7期《经济学动态》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研究员的《货币供给机制变化与经济稳定化政策的选择》,文章指出,1995年后,M2/GDP上升到了1倍以上,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2.08倍,信贷供给大幅度提升,资本形成迅速,物价相对平稳,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快速增长的M2没有引起通货膨胀,有悖于货币理论中M/P的中性原理,即货币供给过多引起通货膨胀。即中国的“货币迷失”问题。文献综述为:计划商品的市场化改革(易纲,2003),全面解释我国的信用创造(李斌、伍戈,2014)。国际上,Bernanke(2005)讨论中国“过度储蓄”,从另一角度解释“货币迷失”。张平的结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与货币供需架构一直是我国货币化进程的主导因素。这一货币释放没有引起通货膨胀,根本原因就是“出口导向”。第一经济首席经济学家指出:“出口导向”即为顺差拉动,即中国商品输出使国内总供给减少,而外汇占款增发使国内货币增加,因此,“出口导向”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显然该解释有误。这一错误并非个别,而是具有一般性,即主流经济学还在M2货币泥潭中挣扎,因此,其得出的结论具有误导性。新宏观对“货币迷失”的解释如下:首先根据总供求公理,物价水平P=总需求TD/总供给TS,在有显著顺差情况下物价没有通胀,这就意味着总需求TD减少了。那么,总需求TD又由什么决定的呢?显然要从货币领域去找,这就是新宏观的货币循环,即将经济过程分成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其中,实物循环为供给,货币循环为需求。对于货币循环而言,总需求即为货币的流量*货币的流速,故需要确定货币流量与货币流速。现代社会是以月薪制为主导的,因此,货币流速为一月一次,一年12次。现代社会是货币经济为主导的,货币由央行垄断发行,商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其内部流通,因此,货币流量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同时,考虑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货币流量为基础货币减去法定准备金,即现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建立一个简单数学模型如下:设初始货币M为100,储蓄率S为20%,法定准备金率D为10%;那么,第一个月形成消费需求80,储蓄为20,对储蓄提取法定准备金20*10%=2,贷款=储蓄20-法准2=18;则,第二月总投资为消费需求80+贷款18=98=100*(1-20%*10%)=M*(1-S*D);第二月消费需求M*(1-S*D)*(1-S),储蓄M*(1-S*D)*S,法准M*(1-S*D)*S*D,贷款M*(1-S*D)*(S-S*D);则,第三月总投资为M*(1-S*D)*(1-S)+M*(1-S*D)*(S-S*D)=M*(1-S*D)^2;故,第V月总投资为M*(1-S*D)^(V-1);因为货币投资形成居民的货币收入,故上式即为新宏观的月度GDP公式。该公式由于涵盖了储蓄率与准备金率,因此将孤立的投资乘数理论与货币乘数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且包含了债务成分,从而比费雪公式更为适用货币经济。由此可以方便地得出月度储蓄、贷款、法定准备金,以及累积的储蓄、贷款、法定准备金公式。将V个月度GDP累积相加,得出周期总GDP=M/(S*D)。则,周期总储蓄=周期总GDP*S=[M/(S*D)]*S=M/D。周期总法准=周期总储蓄*法定准备金率D=[M/D]*D=M。周期总贷款=周期总储蓄-周期总法准=M/D-M。可见,随着月度的增加,存款、贷款、法准都在累积,其存量都在增长;而当月的GDP,也就是当月的货币流量却在减少,两者呈反向运动,这就是所谓流动性危机的根源。存款存量包括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也就是所谓M2。可见,M2并非货币流量,它只是过去借贷的记录,是贷款户的债务,储户的债权,它不是货币,不能跨行流通,更非发行,它是货币的影子。M2已经被借出,能否兑现取决于贷款的归还情况,由于贷款又被投资出去,贷款户并没有相应的货币还款,只有借新还旧,直至无法偿付利息,庞氏融资爆发。个人存款之所以能自由提取,在于有更多的存款增量;没有同时提现或转账;数额不够大;没有跨行转账。M2/GDP表明的不是货币超发率,而是债务率。将M2视为货币供应量是错误的,因为其最大可兑现量为基础货币,故M2-基础货币应为准货币。为了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央行开始限定余额宝等无线支付限额,提现与转账也有限额,目的就是防止形成瞬时的一致流动。所以,它越高,表明债务率越高,债务危机的风险越大,而货币流量越小,自然物价越低。这可以从频发的债务地雷、P2P行业崩溃、钱荒的出现、PPI连续54个月为负等事实得到验证,由此解释了M2货币迷失。有人讲,CPI价格不真实,因为房价在暴涨。房价暴涨的确是事实,它并未统计到CPI之中,但是,仅凭房价暴涨并不能推出货币超发,原因有:1、房价暴涨有正反馈机制起作用,即几乎所有人在囤房,也就是卖盘很小,此时不需要太大的购房需求就能使房价暴涨,即价格虚高存在泡沫,如同2015年千股涨停,随即千股跌停一般。2、需求端有全民炒房趋势,而食品、衣服、家电、手机、电脑、汽车在下降,需求疲软。3、房价有涨有跌,关键在于央行是松还是紧,即央行是否释放基础货币增量是关键,如果央行不增加流动性,M2越高,表明房贷压力越高,房价下滑趋势越明显。由于主流经济学没有清晰的货币循环思想,无法得出宏观货币流分析工具,所以不能理解M2的性质,也就找不到借贷坏账的根源,无法理解规模的银行挤兑,从而排斥明斯基时刻,否定债务长周期。新宏观将货币循环分为发行环节与流通环节,并分别找出债务根源:发行环节中,借贷发行为债务货币,买卖发行为非债务货币,前者为外生货币后者为内生货币,美债美元为债务货币,因此无法摆脱特里芬悖论,现在的MLF也为债务货币,所以稳增长与去杠杆不可兼得。流通环节中,将居民收入分为当期消费、远期消费、净储蓄,远期消费与净储蓄都可以借贷,但是,远期消费为消费需求部门内借贷,属于可偿还的良性债务;而净储蓄为消费部门借贷给企业部门,属于不可偿还的恶性债务。其证明过程为生命周期模型,它假设净储蓄为零,即简单再循环,完全消费,顶级投资者没有亏损缺口,也就不需要累积借贷,从而避免了债务危机。但是,现实却是净储蓄为正,这样,顶级投资者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它不得不向储蓄者借贷,从而导致债务累积,最终发生债务危机。这就是债务长周期的两大根源——央行的基础债务与商行的衍生债务,要消除债务长周期,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而张平的解决建议却是让中国复制美债美元式发行,事实上并没有去除基础债务,更没有看到衍生债务在于降低储蓄率,而降低储蓄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安全感,包括稳定的就业预期与免费的公共品福利,新宏观的方案为储备需求。可想而知,主流经济学不着边际的分析与建议必然导致政策左右摇摆不定,经济忽冷忽热。版权申明★本文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张二寅原创,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投稿邮箱:gobo@leadeco.com★合作报道:18800338168★咨询微信:wfly21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Gm5W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