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专访米未CCO牟頔:《乐队的夏天》真的是由一万个细节堆出来的

传媒内参导读:牟頔表示,这不单是一档音乐节目,而是通过音乐的载体,呈现更真实的人和故事,从而传达出一种价值理念,“玩乐队的这帮人太有趣了,最关键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条件而妥协、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梦想,每个乐队都是
原标题:专访米未CCO牟頔:《乐队的夏天》真的是由一万个细节堆出来的传媒内参导读:牟頔表示,这不单是一档音乐节目,而是通过音乐的载体,呈现更真实的人和故事,从而传达出一种价值理念,“玩乐队的这帮人太有趣了,最关键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条件而妥协、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梦想,每个乐队都是宝藏。”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文/林夕必须承认,当下音乐类综艺整体处于一种“疲态期”,于创作者而言,颠覆式创新较难实现。对观众来说,鲜少有能够击中他们“高期待值”的新音乐类节目。因此,国产音乐类节目如何实现创新突围,显然是摆在内容团队和平台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5月25日,爱奇艺上线了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不少用户评论提到发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乐队,节目的风格调性颇为贴合夏天的气质,很燃很躁,最重要的是,让大众对“乐队”心存的刻板印象瞬间消解,感叹于他们原来是一帮简单直接、真实可爱又对所热爱之事十分执着的人。他们聚集在这档音乐类节目,给这个夏天带来了些许不同的颜色。最初,《乐队的夏天》在外界看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方面是,敢于挑战公认难度系数最大的乐队题材,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创作实力;另一方面是,探究这档节目背后的制作团队米未,曾制作过《奇葩说》《饭局的诱惑》等颇具代表性的语言类节目,此次试水新主题和内容,确实引发了行业和外界的高度关注和好奇。为此,传媒内参专访了米未联合创始人CCO、《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牟頔,共话这个夏天,内容人想要给大众带来怎样的新鲜好内容。米未联合创始人CCO《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牟頔乐队有这个时代特别稀缺的东西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是米未最大的一次内容品类的创新尝试。那么,米未为何敢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线一档自己并不擅长的音乐综艺题材,牟頔表示,“乐队”本身拥有着独特的价值主张,“几乎每个乐队你都可以感受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个性不是佯装出来的,不是一种表演,而是有着非常鲜明的主张和审美标准,而且乐队人大都活得特别真实和简单。”跟这31支乐队里的人相处久了,牟頔坦言更加了解“这群人”了,让她印象深刻的选手比比皆是,张口就能举出很多例子,她觉得做这档新节目让自己和团队都觉得很爽,这种累但充实快乐的感觉其实很难得。乐手的性格简单且独特,音乐上的专业性极强,且对音乐有着自己的坚持。比如说,老顽童般的“痛仰乐队”,阳光大男孩“旅行团”,有趣灵魂“新裤子”,直言不讳的“盘尼西林”等等。乐队这个群体,天然就蕴藏着好的故事和人物磁场。拥有了好的故事基础,如何让节目被更多的人喜欢,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且关键。具体到《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除了呈现丰富的乐队音乐风格,米未有着更为深远的价值判断,牟頔表示,这不单是一档音乐节目,而是通过音乐的载体,呈现更真实的人和故事,从而传达出一种价值理念,“玩乐队的这帮人太有趣了,最关键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条件而妥协、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梦想,每个乐队都是宝藏。”更让团队倍觉珍贵的是,乐队成员之间保持着本真的状态和纯粹的情感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文文化,“他们有这个时代里较为缺乏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个时代特别强调自我,每个人都把‘我’放得很大,经常感觉自己一个人就是全世界。但当你突然看到一帮人彼此需要,彼此‘嫌弃’,互相牵绊,谁也离不开谁。你会觉得这种亲密关系实在是太难得了,也是这个时代特别稀缺的,这种特殊亲密关系本身就是好故事的保障。”而这些特质,其实还未真正在综艺领域被“开发”。实际上,当下审美愈发多元,欣赏音乐的维度和标准也在不断地被拓展开来,如果可以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的可能和空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我们是史上颜值最低的音乐比赛节目。”牟頔调侃着说,但或许真正有实力和才华的人并不完全看重颜值。她进一步解释道,“美是多元的,音乐审美亦如此。当下大家都听一些偏流行的歌曲。偶尔换一换口味,听一些有意思的歌,听听乐手的solo,也是一种选择。”首播节目中,确实有不少音乐作品成为观众的记忆点,诸如《逝去的歌》《雨夜曼彻斯特》等。“这档节目真的是由一万个细节堆出来的”从首播节目的内容结构来看,《乐队的夏天》正在一点一点地建立自己节目独有的“魂儿”。你会发现,音乐是节目为大众带来优质视听感受的基础,但节目中的人本身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可能性,所以说人和故事才是支撑这档节目最大的源动力,看似冒险的创新,其实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从更为具象的节目形态和制作工艺来说,这档人物属性突出的音乐节目,具备出色的制作水准,究其原因,用牟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档节目真的是由一万个细节堆出来的。”首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必须下苦功夫。牟頔回忆道,这档节目前后筹备了八个月,他们从全国1000多个乐队中,先挑选出300个,之后再进行细致筛选、导演奔赴各地考察乐队现场演出,以及坦诚地双向沟通,最终才集齐第一季31支乐队,其中包含了多个成团15年以上的老牌乐队,如痛仰、面孔、反光镜、新裤子、旺福等,还包括一些颇具实力的乐队圈中流砥柱,如旅行团、盘尼西林、皇后皮箱、海龟先生等。“坦白讲,这是节目筹备必须付出的努力,显然无法偷懒。”从节目播出效果来看,旅行团、盘尼西林这些乐队在节目中的首次亮相,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自发讨论,费尽心力选人的过程有了初步的成效。其次,在录制期间,让对音乐节目制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团队,得到了更好的专业学习和历练。那么,如何解决导演团队缺乏制作音乐节目经验的问题,牟頔说,只能从零开始,不断学习。年轻的团队成员敢于不懂就问,死磕专业的音乐内容和技术呈现,包括她自己甚至通过做这档节目就学会好多实际操作的技术细节。举例来说,乐队表演需要自己通过节拍器click来控制节奏,而灯音美特效和音乐表演的完美配合则需要通过timecode系统才能准确实现。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牟頔没少用“崩溃”和“可怕”形容做这档音乐节目的全过程。“录制乐队的节目太‘可怕’了。我们单就录制前为31支乐队调音就用了整整四天,而且幸亏是请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工程师金少刚负责整个节目的音响设计。调音之后还有两天的彩排,最后才是三天的正式录制,也就是说整个第一次录制花了九天时间,才拍了三期的量。”这对于一般的棚内节目导演组来说,显然是不可以接受的“低效”;但对于一档乐队音乐节目而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品质感。所以,牟頔和她的团队在这样“慢工出细活”的录制过程中找寻着最适合乐队表演的节奏。除了保证较高的音乐品质之外,牟頔和团队对节目舞台呈现的最终效果也有着足够高的细节要求。“我们希望录制能充分保留演出现场感,所以就需要‘流畅’地衔接所有环节的气口。”为此,节目现场设置了A、B两个舞台,为确保两个舞台流畅切换,现场导演组就会特别“较真”究竟需要多少位舞台监督,以及多少盯后台的导演,牟頔举例可以精细到如此程度,“舞台监督要保证选手们在上下场的过程中迅速完成转换,那么他应该如何调度乐器的上下,才不至于撞车,这都需要演练很多次。另外,乐器组需要出几个人,才能同时准备好多个不同型号的架子鼓,而吉他的音箱到底是应该放在台上还是放在台下,都需要提前讨论。”除了技术层面追求极致,人物和角色的设置也体现了节目组的精细考量。节目现场除了本色呈现的乐队之外,还有五位“超级乐迷”的设定,之所以不是音乐导师的常规角色,这也是因乐队文化所致,牟頔解释说,“我们不希望这个节目有特别强的‘选美感’,说实话乐队也会很反感导师这个定位。互相尊重为前提,他们才会愿意配合。”所以你会发现,“张亚东是那种乐队都很服气的‘大神人物’;高晓松是文学担当和翻译担当,将专业的乐队内容表达得更大众化;本身有自己乐队的吴青峰,则是对乐队同理心强的人;乔杉是喜剧担当,但他也曾经组过乐队;马老师就不说了,我们总是需要一个主持人的,尤其他还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好奇音痴。”导演组为每一支乐队都搭配了相应的followPD(跟镜导演),长达半年的相处时间,导演组和乐队形成了一种高度信任的沟通基础,对于节目赛制、环节、流程等,用牟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彼此信任和认可的基础上,我们的内容基本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前期沟通,所以一上来就是31进15的淘汰赛,乐队也都接受了。”正因为导演组和乐队相处得很好,所以每到后期剪辑时,如何取舍素材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二十多个PD都会争取为自己带的乐队保留更多内容,这使得每次盯后期都要面对一定的“人际压力”,但好在团队成员自己就可以互相博弈,最终做出最大共识的选择。回归做内容本身对于团队来说才是长久之计必须承认的是,内容团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大都来自内容好看和得到认可,为此他们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好内容都是打磨出来的,不是顺风顺水轻易得来,你的运气多好才能什么都很顺利,最后还能效果好。”作为资深的内容创作者,牟頔感慨道。牟頔说,有一次马东跟她讲,看到她又回到机房去剪片子时,就觉得特别踏实。“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一个创作者的状态,不是管理者身份,而这是我在这两年时间里觉得特别舒服的一件事,从粗剪开始,梳理大的逻辑,聊故事,回到最本质的内容中。”《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集结了全公司所有的导演力量,在牟頔看来,这也是一次锤炼团队的好机会。牟頔回忆在节目建组成立大会上,她表达了自己的希望,让大家要摆正心态,回到创作一线去,谁也别说自己就当一个管理者。所以,“这次我们旗下的三个制片人,都到回节目中当总导演了。”牟頔坚信,“内容团队最后拼的是智力总投入。也就是说做这个节目的这拨人和做那个节目的那拨人,大家谁在这个项目里投入的智慧的能量密度更大,那么谁胜出的可能就更多。”“我们团队现在最常互相问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又膨胀了?导演们会说,没有没有真没有。我觉得人一旦膨胀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从节目筹备到正式上线,牟頔一直保持着适度的焦虑状态,她觉得这对于内容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对的状态,“重要的是,焦虑但不至于让动作变形”。在被问及《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或者说创作过程,对米未意味着什么?牟頔用最质朴的话总结概括了一番,“这是一个特别剧烈的撕碎自己和成长的过程。很多人跟我说你觉得节目能火吗?小众的乐队文化能出圈吗?我期望能,但在节目上线之前我没有把握。”在牟頔看来,在内容市场上,没有绝对的王者和永远的第一,好内容都是战战兢兢做出来的。“经过三年多的磨炼,米未也慢慢找到了的位置,没有人会看不到你,但你也别想着你会成为行业第一,因为这个行业里没有不败的‘第一’,只有百花齐放的局面,竞争是永远的主题。”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更显成熟的创作心态,使得《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以其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严谨认真的制作过程,给当下略显疲态的音乐节目市场带来了一些信心和底气,算是一次颇有成效的破题尝试,当然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反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A4J2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