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村姑云南产生东方小夜曲的地方,赶马人与村姑留下了不少浪漫故事

我们从弥渡县城出发,车在盘山公路上行进,窗外一簇簇绿叶覆蔓如花团般的山丘,来自山谷深处的泉水汇成一条条溪流蜿蜿蜒蜒时分时合,一番缠绵之后依依不舍地流出谷外去。 迎着轻柔的和风,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不知过了多久,只听有人喊:“到了,到大寺街了
原标题:云南产生东方小夜曲的地方,赶马人与村姑留下了不少浪漫故事我们从弥渡县城出发,车在盘山公路上行进,窗外一簇簇绿叶覆蔓如花团般的山丘,来自山谷深处的泉水汇成一条条溪流蜿蜿蜒蜒时分时合,一番缠绵之后依依不舍地流出谷外去。迎着轻柔的和风,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不知过了多久,只听有人喊:“到了,到大寺街了!”睁眼看去顿时豁然开朗,空旷的山谷里鳞次栉比的平房和楼舍尽收眼底。车行至密祉坝子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大寺街,听当地人说每隔三天整个密祉坝子的村民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积聚到这里赶集,到那时宁静的街道便热闹起来。据说大寺街的尽头原有一座密祉大寺,大寺街因此而得名。弥祉是弥渡县以南30多公里的一个山乡,四周群山环抱,阡陌纵横。著名的文盛街就静卧在山脚下,两边房舍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据民国《密度县志》记载:密祉大寺“建于清朝乾隆初,殿宇巍峨,供佛甚多⋯⋯有院之行台,演武之义馆,正殿建玉皇阁、圣母殿、灵官殿。”如今面几处残垣断壁,已很难想象密祉大寺往日的威武雄壮。沿着大寺街一直向南走不多时就到了文盛街,这里曾经是旧时马帮的必经之路,街道两旁有序的排列着古朴的民居。走在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上,仿佛看到马帮在“叮当、叮当”的铜铃声中渐渐远去,只留下被岁月打磨得浑圆的鹅卵石和青石板,默默的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与喧闹。已失去了光泽的青石板街面,在歪歪斜斜相互拥挤的房屋间向前延伸着,出了街口,在一条欢快的小溪前,嘎然止住了脚步。踏上水泥的桥面,一座两层的亭楼矗立在桥的那端,一块披着红绸的匾额挂在上面,上书“小河淌水”四个大字,不知是在描绘眼前的景色,还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亭边不远处立着一堵洁净的白墙,上书“珍珠泉”,墙下一眼吐珠冒泡的清泉在涓涓流淌。再往前走已无房舍,石板路变成山路,向层层叠叠的大山深处爬去。后来我们到了桂花箐,这里是真正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源头,初夏的燥热,在这里变成了扑面而来的清凉。密祉是弥渡山歌小调的盛产地,也是弥渡花灯的发源地。每一个密祉人血液中都有歌声在流淌。走在密祉的村庄田野里,耳畔总是萦绕着歌声。只要你愿意听,当地的朋友就开唱。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往日里,南来北往的马帮,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来到弥祉这块不大但却山清水秀的坝子。悠扬的马铃声早已被山风吹到了文盛街,在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道上,发出清脆响声的同时,不长的小街里也同时响起了南腔北调的说话声。马店老板和老主顾打着招呼,马锅头与老板娘在打情骂俏,店小二跑前跑后地忙着抱马草。欢闹声从文盛街一直扩散到四周的田野里,最后消失在深深的夜色里。马帮在这里休整歇息,又驮着货物北上南下。这批才走那起又到,迎来送往就一直伴随着文盛街的发展,直到再无马帮踏响石板街面的那天。多少年来,赶马人的生活是寂寞枯燥的,同时又是充满危险的。年轻气盛的赶马哥,与沿途俊俏秀美的村姑小妹,不知演绎过多少令人牵肠挂肚的爱情故事。很多赶马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城镇与村落,不同的民族,只为了“走夷方”。“夷方”的路很远很艰难,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的困境,还要饱受精神的煎熬。他们有思念、有忧伤、有无奈,一边是前途未卜的远方,一边是妻儿的思念、情人的期盼、母亲的嘱托。就是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走过了另一个心路历程。有千年文化积淀在先,独特的民歌小调、花灯和“茶马古道”在后,《小河淌水》通过尹宜公这位聪颖的艺术家的笔,凝聚成流淌的月光,倾泄而下。我想,在中国西南的“走夷方”和西部的“走西口”、“闯关东”从某种意义而言,都一样充满悲情色彩。那么,想郎、盼郎、恋郎的山歌通过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题材跻身情歌的汪洋大海,这便是情理之中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OLQpr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