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学文学看台961|文化之旅151:汕尾五“红”在汕头寄侨批食薄壳饮三杯冲【刘映虹陈剑虹沈洛羊吴春红杨洪刘映辉洪天丽】

作家们品尝汕头闻名内外的茶道“三杯冲” 沈洛羊摄 01 与一座城对视 ·刘映虹 行走中,有一些城市,当你走进它,虽是初次谋面,却没有任何身处异乡的陌生与张皇;在它以一种对待外来客的眼光将你打量的某一刻,你的心,也不会突然就被一种急
原标题:文学看台961|文化之旅151:汕尾五“红”在汕头寄侨批食薄壳饮三杯冲【刘映虹陈剑虹沈洛羊吴春红杨洪刘映辉洪天丽】作家们品尝汕头闻名内外的茶道“三杯冲”沈洛羊摄01与一座城对视·刘映虹行走中,有一些城市,当你走进它,虽是初次谋面,却没有任何身处异乡的陌生与张皇;在它以一种对待外来客的眼光将你打量的某一刻,你的心,也不会突然就被一种急切切想回家的意念擒住。一切,似曾相识。汕头澄海,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樟林古港:见字如晤在樟林古港广场,我看见一棵大榕树旁边用木条搭起一个台,背景墙是凉亭模样,中间开个长方形的口,反7字形的台面一笔高一笔低,高者窄窄延伸向前,低者贴近地面,相当于是一级台阶。台子上面用木条钉了个框,再架上竹子,搭成个棚,一根根竹子拉开两指的宽度,平行错开,整齐有序。明明暗暗、虚虚实实中,我看见有光阴从竹子之间的缝隙里泄露下来,老旧的,新鲜的,历历可感。清风几缕。有什么在头顶招摇,窸窸窣窣,近看是一些黄黄绿绿的纸片。我以为是类似于人们祈福用的符纸或写着自己心愿的纸片。究竟是什么呢?我抬头,踮起脚尖引颈细看。只见纸片上确有字,各种字体,或潦草,或端正,或娟秀,或飘逸,……有写着“家慈亲大人安启”的,有写着“家严亲大人玉展”的,还有写着“×××吾儿”、“××吾妻”的……原来这是樟林先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寄回的家书信封复印件。这些信封复印件过塑了后被铁签串起,悬于棚顶之上。为什么要悬挂这些家书信封呢?我想,大概是一种展示和纪念吧。这些家书见证过潮汕人一段浩浩荡荡背井离乡出海谋生的风云岁月,记录了潮汕人勤劳吃苦、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红头船精神。它时时提醒代代潮汕人,要继续秉持和发扬先辈的精神,不忘拼搏,敢于开创。我突然想起好多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家园》,主题曲《红头船》里面有歌词这样写:“天连着海,海连着天,离别家园红头船。为了过上好日子,阿哥下海到天边。红头船近,红头船远,别忘了阿妹,别忘了家园。红头船近,红头船远,心里有个岸,牵挂到永远”。一江水,一条船,一对婆娑的泪眼,一方摇晃的手巾,连着一条思念的线,一头风里浪里独飘摇,一头分分秒秒盼再见。说“勿念”,回头已是肝肠寸断。在外闯荡的日子是凄苦的,最煎熬不过思念。思念是一种痛的美,回忆的画面里有儿女绕膝,有你侬我侬,有膝下承欢;思念是一种美的痛,熟悉的人儿,似在眼前,却遥不可见。何以疗伤?将想说的一切诉诸笔端。一纸信笺,捎去悠悠情思,殷殷爱意。收信的人,读信时,手是颤抖的吧,眼是潮湿的吧,心是雀跃的吧?见字如唔,那些字是有温度的,是从自己至亲至爱之人的指尖流淌出来的。书至,人安,爱在。见字如唔,睹字更思人,泪眼朦胧里,每一个字都幻化成那张熟悉又陌生了的面孔,字与字构成的音律就是那缠绵关切的话语,似在耳边,挥之不去。终归是慰藉。好在有慰藉!塔山古寺:心净如莲走在通往塔山古寺的林荫小径上,聆听头顶上清风拂过树梢叶片发出的“沙沙”声,间或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伴随着脚步“唰唰”,忽高忽低,时远时近,一声一声,就像梵音阵阵,抚过心口。一枚两枚不知名儿的青涩的树果忽而从上面跌落,在前方的水泥地面上弹跳几下,再顺台阶骨碌碌而下,或是趁着你眼花之际,轻巧地混入了几片落叶中,任你紧赶几步上前,却是寻它不着了。尽管如此,它留下的余韵却将你的目光引领至地面,延伸。地面是一幅写意画,寥寥几笔落叶,绿的,黄的,细长的,圆润的,随性而笃定;再点上几点青果,大的,小的,圆的,尖的。哈,美!被烈日曝晒的焦灼渐渐于此平息。说不清什么缘故,每到一处寺庙,我匆匆的脚步都会不由慢下来,仿若时间也慢下来,一切都慢下来。心也空了,平日里捋不清的愁情烦绪,在佛门被暂时过滤,暂时撇清了,唯留心香几瓣,从未止息的向善,向上,此刻,净如莲,缓缓开。塔山因有石似塔而得名,山上有很多胜景,塔山古寺就是其中一处,它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历代重修。古寺依山临水,以红色为主调,配与蓝色、青色和金色修饰,古朴庄重,恢弘大气。一入寺门,即见一尊弥勒正眉眼盈盈笑迎天下客。“容难容之事,笑可笑之人”,弥勒菩萨以超凡的大度点化着凡尘俗子,教人乐观,教人豁达,教人分辨善恶。沿着台阶下来,右前方空地种有一株菩提树,心形叶片是黄、绿、红三色并存。虽然它并不粗壮,但枝干上的气根垂下,也成了小型的“独树成林”的景观。站在菩提树下凝思叩问:我以应有的角色担起应付的责任于世间行走,是否尽心竭力?我索取、付出、舍弃、犯错、悔悟、奉献……在不断的经历和参悟循环中修为着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我也能像释迦侔尼一样修成每一个阶段的正果呢?塔山古寺被绿意环抱。寺前,一带绿水;寺后,一脉青山。蝉鸣“知知”不绝于耳,在这净地挥汗如雨的季节里,这声音,反而牵来一片清凉。但凡有鸣蝉之处,必是树木葱茏,繁荫如盖。这声音之外,闭上眼,就是一窗绿:可以是一墙藤蔓,一湾碧水,也可以是萋萋芳草,渺渺远山。我向着阳光来处,默默在心中点燃清香三支,祈愿家人安好的愿望朴素得近乎俗气。耳畔仿佛有木鱼声声,梵音袅袅。一切纷扰,就这样止于佛门之外了。薄壳全席:用心如你当那么一桌子精致的菜肴在面前呈现时,我真的被惊艳到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样一种寻常简单的材料,居然能“变”出花样百出的菜式,这得挖空了心思才能做到的吧。这桌菜,叫“薄壳全席”。生长在海边的人,大抵都是幸运的,他们格外获得大海的恩宠——海水和阳光共同孕育出了生猛的海鲜,再施与海边人。所以,怎能辜负了大海这慷慨丰厚的馈赠呢?哪怕是这指甲盖大小的薄壳,不也得好好款待么。澄海人费劲心思,将薄壳作为主材,跟其他各种材料搭配,烹饪出了一桌独特的“全薄壳宴”,有薄壳炒金不换、薄壳米春卷、薄壳粽子、薄壳米秋瓜爽、薄壳米走地鸡、咸蛋黄裹薄壳米、薄壳米羹、薄壳米炒饭、薄壳米烙、薄壳米粿、薄壳米南瓜羹等30几道菜。那一天,我们吃到了其中十种。最经典的是“薄壳炒金不换”。金不换和薄壳可谓绝配。几片绿油油散发着芳香的金不换,既能去除薄壳的腥味,又不会“抢”了薄壳的鲜味。炒薄壳讲究快手,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薄壳炒至熟,壳张开而肉又不离壳,肉质仍粒粒丰盈,再撒几片金不换,待鲜香充分融合,成,装盘,上桌。转到我面前的这一盘,竟让我突发奇想:这活脱脱就是一幅山水画嘛,画面就是“小山丘”上“溪水”蜿蜒——汤汁在高高堆起的薄壳间流转,瞬间,盘底就汇聚盈盈一汪琼浆了。夹起一个薄壳来,薄薄的壳就像自带的一瓢汤匙,已经兜着一点汤汁,用舌头一勾,贝肉连同汤汁溜进嘴里,啊,那个鲜美……潮籍美食家蔡澜曾说过:“享受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它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果然如此。最大众最能果腹的是薄壳炒米饭。白花花的米饭和金灿灿的薄壳米,粒粒饱满分明,每一粒,都泛着迷人的光泽,再配上青青的葱花,上面置一棵九层塔,且不说味道如何诱人,光看这食材颜色的配搭,就已经够让人赏心悦目了。薄壳米走地鸡是最让我匪夷所思的。明明是薄壳全席,怎么盘子里只见鸡而不见薄壳米?原来,这些优种山地鸡是吃含薄壳的饵料长大的。独特的饵料令山地鸡的肉质不仅更劲道,而且鸡肉中还微微透出薄壳米的鲜味儿,令人吃过便不能忘……一桌“薄壳全席”,让我想到了两个字:用心。只要用心,简单的食材就能做出新意。也只有用心,“沉睡”的食材才能焕发生机。这又让我想到了潮汕女人,她不仅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而且无论上班多么忙碌,也要用心操持起一日三餐,既“管饱”,也“管好”。为了家人,她到处“拜师取经”,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美食魔法家”,每一天,每一顿,变着花样,用心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年年如是。匆匆的行程中,我记住了澄海的气息。我想,多年以后,我不会忘记:盛夏的一天,我来过一座城,她眉眼舒展,还有琴声悠扬。02请上一桌薄壳·陈剑虹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薄壳并不陌生。汕尾的炒薄壳,是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薄壳很小,据说曾经是给鹅吃的饲料,后来才被搬上餐桌。薄壳里面的薄壳米是懒黄的小小一粒,赶上季节的时候,会还带有红色的膏。薄壳肉虽小但很鲜嫩,加入薄荷辣椒等配料一起炒,浸泡了调料的小小薄壳米,热辣鲜美,薄荷的浓郁香味去除了它的腥味,更突出了薄壳的鲜味。由于薄壳长得很像瓜子,也有人称之为海瓜子,而吃薄壳也像磕瓜子一样,吃着吃着就上瘾了。遥想当年,在汕尾市区海边街的大排档里,我一人就可以吃掉两大盘炒薄壳。去澄海前,提前做的攻略并没有涉及薄壳,所以一到澄海,杜哥说要安排大家吃一次薄壳宴,眼前飘过的,是一桌十几盘炒薄壳。可是,现实中,并没有十几盘炒薄壳。餐厅里端上来的,是炒薄壳、煮薄壳、煎薄壳、炸薄壳……用薄壳煮的汤清甜无比;用薄壳米炒的饭别有一番风味;那道与地瓜粉一起煎烙成的是薄壳米烙;以为上了一盘炸蠔,一入口,才发现里面还是薄壳米。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在想哪一道菜里有薄壳米,后来发现人家是地地道道的薄壳宴,说了薄壳就是薄壳,每一道菜里都必须有薄壳。大家开始折服在澄海吃货的钻研之道中,这是完完全全把薄壳当一个大产品来研发,而且是研发出了一桌可以上台面的薄壳宴。吃着吃着,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吃炒薄壳的时候,是一粒粒自己剥开了吃里面的米。薄壳宴上那么多薄壳米,一粒粒剥出来,那得多少人力花多少时间呀!“不用一粒粒剥,我们有专门打薄壳米的。”热情的老板娘告诉我们,打薄壳米要煮一大锅水,水开的时候把薄壳放进锅里,然后进行搅拌,煮熟的薄壳肉纷纷从壳里脱落出来。打薄壳米所用炉灶的灶心是偏的,脱落的薄壳米会漂到一边,然后捞起来便可以了。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打薄壳米的照片,照片中,工人正用特制的工具把薄壳米从锅里捞起来。比起想象中的一粒粒剥壳,这种办法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在生活中,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他们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总能在某个点让你恍然一悟:原来还可以这样的!了解后才知道,澄海有目前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薄壳米加工基地,加工薄壳米已成了一项特色经济产业。小小的薄壳,经过勤劳的澄海人的双手,坐上汽车,坐上火车,坐上飞机被送往各地,送到家庭厨房、夜市小摊、酒店餐桌……小小的薄壳,在澄海被定制成一桌酒席,被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这份沉淀下来慢慢摸索改进发展的心思,是最值得尊敬的。在汕尾,薄壳只是一盘炒薄壳。什么时候,汕尾人在宴请远方的客人时,也能够豪迈地一招手,用“请上一桌薄壳”的样子,点一份汕尾的特色食品。03樟林古港·吴春红客厅挂着两幅国画,一幅竹,一幅兰。画是一组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图。这组画,来自澄海,是杨先生的壁老师所赠。自去年暑假,杨先生到韩师培训一趟回来,“澄海”一词便成了他与我日常交流的常用词。我闲暇之时,也关注着澄海几位师友的字、画、印章,以及他们的生活中,对澄海,便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澄海有狮头鹅。从诗词字画里衍生开来的文化内涵,从花草茗茶间流露的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对那个地方、那些人心生向往之情。我对杨先生说:“找个时间,我陪你一起去寻访师友。”没想到,我的设想还未成行,就先有了一次走近澄海的机会。五月天,我们踏着瓜果的香,带着欣喜来到澄海。赏风景,品美食,看人文。或许,我与澄海终是有缘的。从一处“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成长为一座城,澄海是真正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澄海置县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此名取“澄靖海氛”之意。彼时,这一带百姓受海盗抢掠,不胜其扰,此名有安定人心之用意。明末清初,澄海县建有粤东第一大港——樟林港,曾是全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起航港口之一。一艘艘红头船,从这里出发,与国外进行贸易,也把一批批潮汕人送往南洋谋生。樟林港在清代曾经历一百多年的全盛时期,建有“八街六社”。但兴衰荣枯是事物之必然,如今,樟林港的繁盛早已看不到,唯有古港河流水依旧。那些曾经的繁华与热闹,一如水上倒映的浮云,只瞬息之间,千变万化。走进古港村落时,正是日中时分。一走进幽深安静的小巷,突有清凉之感。巷子两边是清一色的老旧瓦屋,灰黑色的瓦片上,有瓦松朵朵,开得正艳。高大的门楣,用麻石做成,上书“平安竹”或“富贵春”。旧瓦,木门,剥落着青苔痕迹的灰黑色墙体,无不透着时光的印记。巷子中间是秦牧故居,这本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哪知来得不是时候,故居的木门紧紧掩着,透不出一丝里面的光景。门墙边上的彩绘已经斑驳,正想问这故居建于何时,看门口有一石刻碑,上面有简单介绍: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308平方米,为潮俗“四点金”建筑。有朋友在前方招呼“快来!”走进南盛里,感觉像误入。空旷寂静的屋舍,宽阔的水泥町,可见这里一时之繁华。三间气势恢宏的房屋连在一排,中间祠堂,墙上书“蓝氏通祖祠”,两边各有一间一样高大的房屋,上书“大夫第”。房屋彩瓦飞檐,屋脊上有精巧的嵌瓷泥塑,凤凰、牡丹、戏曲中的人物……墙体发黄,上有各种壁雕石刻,木门扇上有雕花。每一处细节之处,皆有精巧的彩绘。难得的是,经历百年沧桑,许多镏金彩绘依然色彩鲜艳如新。这排房屋正对有一面围墙,墙下野草疯长,与边上的一棵凤凰树长得一样青翠。我穿过水泥町,准备从另一扇门出去。跨出门槛,看见古旧的房屋前,一支瘦长的竹杆支起,有彩色的衣衫飘飞。去过一些古村落,大多是无人居住的,破败安静得不带一丝鲜活之气。没想到,在这座沧桑的老宅里,看到了烟火。这样的烟火气息,为这座老宅更添了一份风华。我在凤凰树下站着,仰头看一处彩绘。前面屋里有人探出头来,看我一眼,微微一笑。这淡笑,一如澄澈的晴空般明媚,却莫名地安静。我回以微微一笑。穿过巷子尽头一扇裸露着砖石,破败的门,站在了古港河边。古港河水清澈透亮,有蓝天白云在水底游走,边上栏杆整洁,翠竹成排。修缮一新的古港河,与河边的古村落,看似并不协调,却同有一种安静祥和之感。南盛里有“五巷三埕一池”,南向的四条巷子各对应古港的一个码头。船只可以直接抵达这里,进行货物的装载。每一条巷子门边都有一块石刻碑,写着巷名,并有简单介绍。我在“鱼行巷”的前,脑海中掠过一个个热闹的场面。晨曦微露,一条条鱼船在这里停靠,各色鲜活的鱼在这里装筐,被挑着走向各个方向。有人欢笑,有人吆喝,有人急行……那场面,自是喧闹异常。曾经繁盛一时的航运,带动了这一带人的致富,他们斥巨资建造房子,造福子孙。或是从不曾想过百年后的今日是什么样吧?一如我们不知百年时光,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和改变。时间匆忙,我们并没有走完樟林古港。留一些遗憾又何妨?我想,我还会再到澄海,下一次,也许就不是此时的心情和感悟了。04戊戌初夏参加汕头汕尾笔会并观赏澄海莲花寺、塔山、樟林古港和秦牧故居等名胜古迹有感。采桑子·杨洪流觞歌赋临江渚,其乐融融。万里晴空,遥望莲花双翠峰。塔山古港沧桑事,夏日消溶。一代文宗,两地追思记始终。05寄往樟林的家书(外一首)·刘映辉飘洋过海寄往家乡的书信只要落址“樟林”即准确无误抵达多年以前。某街某里某巷某第我悲恸离乡手里握紧阿嫲炊的甜粿坐上驶往茫茫海路的红头船江水三千里,一去几十年从此,记忆里只有阿妈哭红的眼却不知,娇妻的鬓先斑夜夜出现在梦中的樟林幼时小伙伴还说着潮汕方言家严亲大人玉展家慈亲大人安启**吾妻如晤**吾儿亲收……父母妻儿,骨肉至亲外附港币叁拾元唉,南洋的海水咸涩南洋的日头过烈我的眼疾和风湿骨痛,时时发作樟林古港天后宫繁阴的草木裸露沙粒的古墙描金的门框绿琉璃的窗缄默不语的一角天空见证过烟火鼎盛未上红头船,先敬妈祖娘发财致富的祈望中是悲恸一世的别离落了灰尘的蒲团尚有阿公阿嫲日日叩拜的跪痕妈祖娘娘慈悲端坐座前莲花焕光泛香殿外堂下,一只老猫从容走过06澄海行(二首)·洪天丽秦牧故居目的地在手机地图定位之后可以准确无误地到达然而来得巧不巧,全凭缘分也许行程有一条巷子之隔也许开放日的时间之差都没有在出发前预料秦牧故居,以紧锁的大门来和我们相见门前的资料非常详细再不济,可以百度“四点金”潮汕特色建筑曾陪伴这位与杨朔并称“南秦北杨”的散文大家留下一段时间的痕迹我看见白马奔过故居的门缝观一村的天空,云逐苍狗那些生前身后的荣耀化为纸上一排排跳动的文字跃入读者的眼帘心里。萃文轩小语把浮生半日的闲,交给墨香十五楼,清风从半掩的窗偷窥带着澄海式的微笑杯盏都是随意的,和随处可见的纸张,书写这无拘无束我听见渲染的张狂,在扇面发芽长出汕汕两地相依的兰花萃文轩安静地拥抱那些喧嚣热情初夏,小满,520一个个词语和茶一样唇齿留香我低头含笑,细细回味。总监制:王万然总编审:余小文责任编辑:贺燕编辑:林一秀你可能会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eOZb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