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艺术馆【雅趣艺术馆】观点〡孔见:疏书尺度、千里面目之谜一一君子小人之见矣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第50篇 7. 19 2018 编者按: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有欣赏就会有批评。只有欣赏和批评有了标准,实现了专业化,书法艺术的发展才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向前、向上攀登。 0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 那
原标题:【雅趣艺术馆】观点〡孔见:疏书尺度、千里面目之谜一一君子小人之见矣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孔见第50篇7.192018编者按: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有欣赏就会有批评。只有欣赏和批评有了标准,实现了专业化,书法艺术的发展才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向前、向上攀登。01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那么,其中个人素质悟性的高低也一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吧?孔见:当代书法若要健康发展,就需要书法人提高整体修养,成为一专多能者。当书家创作完成之后,便可进行角色转换,以“鉴”者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才能避免过早风格固定化以及被评委的口味所左右的情况,而根据自己对书法的特殊理解,把握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去追寻书法的最高境界。艺术品鉴和批评的意义成立了,我们紧接着不可回避的就是品鉴标准的问题。我们常言:“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笔意赞》)其实,这个标准一直是流动变化的,新标准的确立是以对前代标准的超越得以实现的。对于历史来讲,书法品鉴的标准有时代的推演。对于个体来讲,书法品鉴也有着审美的蜕变。北大王岳川认为:“书法艺术在初级阶段写‘字’,中级阶段写‘人’,高级阶段写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此外,书法的标准还涉及技法标准、形式标准、人品标准等等。记者尹大玮:技法、形式、人品三个标准之间孰轻孰重?孔见:参照“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个品鉴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技法、形式、人品都有具体所指,但又都为神采服务。02记者尹大玮:如果我们把这个书法艺术品鉴的标准绘制出一条流动的轨迹,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下正处于从谷底上升还是从峰顶下挫呢?举个人品标准为例吧。我认为从扬雄的《法言·问神》里那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谚语“疏书尺度,千里面目”,再到唐代柳公权提出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达到了人品品鉴艺术标准的高峰。此后便是一条波动下行的轨迹。孔见:是的,当下的书法艺术品鉴批评主要体现在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媒体出版物、网络论坛几个方面。品鉴的标准大多聚焦到技法、材料、形式上面,人品标准的品鉴比例越来越少,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人品标准在品鉴批评中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早在汉末魏晋之际,书法品鉴观念中已产生了书法人格化的思想。后来书论中的神采论、气韵论、学养论、寄情论、自然天趣论等均与之有关,而后的书品与人品逐渐产生了内在联系。这就是书品与人品并重,立品为先的辩证关系和历史事实。这是我国书法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以及评论书品与人品关系的根本观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记者尹大玮:如果我们背离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轻品而重技、重形式,就必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孔见:需要这样认识。虽然书法评价标准难以量化,但大致的标准还是有的。合理的标准不仅可作为评价作品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定的导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标准等同于风向标,若无正确的导向,便无正确的标准可言。因而,若能在导向上达成共识,就自然会形成大众所接受的评价标准。书法发展史中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另有尚碑尚帖之争。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为当代树立一个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标准。编辑〡优米ArtTree雅趣艺术馆,是一个结合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复合空间,除不定期提供艺术展览,课程,工艺品,艺术沙龙,亦介绍国外的艺术家及作品,并把中国的艺术家带向世界。雅趣传递美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在公众平台呈现,致力于艺术生活化,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雅趣承办了商会协会高端会所的各类活动和聚会,完成了一次次艺术与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希望能与热爱艺术的你欢聚在雅趣●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jG86N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