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悲情史,西夏王陵为何如此神秘

提起王陵,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名动天下的秦始皇陵,或者是规模宏大的明十三陵和清东陵。与这些王陵界的“大佬”相比,西夏王陵就显得“小众”了许多。 西夏王陵,顾名思义,即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按照我国传统的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兼容
原标题: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悲情史,西夏王陵为何如此神秘提起王陵,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名动天下的秦始皇陵,或者是规模宏大的明十三陵和清东陵。与这些王陵界的“大佬”相比,西夏王陵就显得“小众”了许多。西夏王陵,顾名思义,即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按照我国传统的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点,而在陵台、墓室、碑亭、角台方面,又具备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汉族文化、党项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别具一格。纵观西夏王陵,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一共分布9座帝王陵墓及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却弃贺兰山之石不用,全以夯土筑成。相比之下,古埃及金字塔皆是由巨石堆砌而成。虽然两者在材质上大相径庭,但在美学角度上又殊途同归,故而夺得“东方金字塔”的美誉。说到西夏王陵,就不能不说西夏王朝。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王朝是哪一个?西夏王朝敢排第二,西晋王朝都只能靠边站——它先后臣服于各大势力,一旦羽翼丰满,便自立门户,而后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将近两百年,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夏文化,最后却被更强悍的蒙古人“踏破贺兰山缺”,所有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永远地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甚至于,元朝“贤相”脱脱主持修史工作时,分别编撰了《辽史》、《金史》和《宋史》,唯独没修《西夏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同西夏王陵一样,存在感极低,却也因为如此,反而显得十分神秘,留下了太多亟待解开的疑团。譬如,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谁?又有着怎样的过去?譬如,经过九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殿、角楼等众多附属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为何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主体却依旧巍然挺立?再譬如,贺兰山麓原本是党项一族的发迹之地,西夏王陵附近更是放羊牧牛的风水宝地,为何西夏王陵偏偏就寸草不生呢?更匪夷所思的是,所有鸟兽都不敢在此歇脚,莫非是知晓西夏帝王的权威不容冒犯?古人的智慧自然不容小觑,兴许是西夏的能工巧匠们采用了特殊的办法,杀灭了黄土里的草籽,故意让王陵周边寸草不生,以此显得高大上。又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使得西夏王陵战胜了岁月的侵蚀,成为西夏王朝的“独家记忆”。不过,能工巧匠们纵使能在王陵本体上下功夫,难道还能“遥控”鸟兽不成?有人指出:既然西夏王陵按北斗七星而列,而且皇陵的封土都是按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形所制,肯定自带一股无形的气场,鸟兽一旦感受到其中的压力,自然就唯恐避之不及。有人推测:正因为西夏的能工巧匠们动用了失传已久的夯土技术,兴许加入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神秘物质,鸟兽感到了莫大的威胁,因此才会趋利避害。更有人大胆论证:因西夏王陵曾出土过一种妙音鸟的文物,此物虽非王陵所独有,但却只在这里出土了陶瓷制作的实物,真真正正地起到了“震慑”的作用。无论如何,西夏王朝都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只能从幸存的王陵及出土的文物中寻找一点点过往的蛛丝马迹,等待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古今帝王今何在?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岁月的烟云荡去王陵往日的威严,只剩下一座座落寞的黄土丘,散落在绵延无边的贺兰山下,苍凉而又凄美,一如在蒙古铁骑下灰飞烟灭的西夏王朝,沦落天涯,定格成了一道永恒的伤痕。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lLpwN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