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有营养吗读者的营养不健全,就像方便面一样。如果你吃得太多,就会营养不良

文:葛维屏 为了儿子的学习,我终于又续订了一份《读者》。寄送地址是放在我的父母处,每次看这本杂志最认真的倒是退休在家的母亲,前几天,她把上一年度的《读者》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准备当废纸卖掉,我才吓了一跳,赶快带回自己家来,因为孩子的语文学
原标题:《读者》的营养是不健全的,就像方便面,吃多了就会营养不良文:葛维屏为了儿子的学习,我终于又续订了一份《读者》。寄送地址是放在我的父母处,每次看这本杂志最认真的倒是退休在家的母亲,前几天,她把上一年度的《读者》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准备当废纸卖掉,我才吓了一跳,赶快带回自己家来,因为孩子的语文学习还指望这套书呢。但孩子实在不喜欢看这杂志。他本身就不喜欢语文。但是,我又知道,必须让他去阅读这份刊物,因为理由很简单,高考作文题的很多题目都出自这本书,而且语文作业中的很多阅读材料,都是直接从《读者》中顺手牵羊过来的。只要孩子一回到家里,我就唠唠叨叨地让孩子读一读,但是孩子不管我怎么把杂志放在他的案头,就是视而不见。我有时候也拿腔作调地把旧杂志翻一翻,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兴趣把它读下去。多少年前,父亲曾经订过一本《读者》,但是,我一直不喜欢这本杂志,因为我觉得这本杂志的文章太短,选题太偏,零零碎碎,叽叽歪歪。那天翻翻,发现上面的文章还停在我多少年前看到的一些熟悉的人名:张晓风、林清玄、尤今这些人。看这本杂志,几乎有一种不知是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它的文章选择倾向,是那些台湾的作者,选择民国的作者,中国现代的作家中,它也决不会选择那些最有实力、最有思想的作家,后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莫言的名字在杂志中露面的机会也多起来了,而它对莫言的选择,恰恰是那些最不能代表莫言风格、无名而平庸的短文。所以,记得当年《中国可以说不》中专门列了一章来声讨《读者》。当然,像这样拉扯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批评《读者》也实在没有必要,实际上,《读者》培养的阅读思维是非常有害的,我觉得它会让人关注一些没有真相的皮毛,获得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虚浮的花言巧语,对世界的判断会偏向到忽略主构件而津津乐道于浮枝末节。这也是《读者》几十本读下来,很难让你读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它会在一些词语的表象上翻来覆去地生成出一套看似睿智的发现,其实,你会觉得这一点在生活中毫无意义,但是这种小发现,却容易被当成生活中的大智慧。所以,《读者》的营养是不健全的,它像方便面,吃多了就会营养不良。但现在是应试教育啊,孩子需要的就是这种速成的快餐面,在短时间内能让他获得最简便的小知识、小智慧就是最大的成就。这也是我虽然不爱读《读者》却必须硬着头皮期望孩子能够恶补这种阅读快餐的原因。这不由想到我过去曾经订过的另一本杂志《读书》。父亲当年订的是《读者》,而我让父亲给我订的是一本《读书》。《读书》的文章与《读者》截然不同,《读书》杂志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叫《深刻的片面》,就是说因为视域缩小,却可以获得到一种深刻。就像望远镜,当我们调节焦距的时候,看到的视域小了,但却看得很深很远。这就是所谓:片面了,但却深刻了。这一语,倒颇适用于《读书》本身。《读书》虽然讲的内容不像《读者》那么包罗万象,但却聚焦一点,作较为深刻的阐述和分析。在《读书》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它对沈从文的介绍,之后,我买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小说选》,从此这两本书成为我学习语言与汉语的老师,不知翻了多少遍,从中收益匪浅。实际上,语文基本功的培养,恰恰需要的是一种对“深刻的片面”的把握与习练,我们完全可以追踪一种适合于自己兴趣的文风,作一点究追不舍的学习,这一点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是相当有好处的。而《读者》中那种杂乱无章的文风,会让一个初习者迷失在眼花缭乱中,最终会无所适从。按理讲,一个语文学习者的文风必须抓住一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已经去世的前苏联作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就把契诃夫作为他的语言老师,并且曾经一遍遍地抄写契诃夫的小说,以使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够融入契诃夫的幽默、精练及含蓄的技巧。莫言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也是做到了烂熟于胸,甚至在他的语句运用与意象设计上都存在着对肖洛霍夫的抄袭倾向。我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比对莫言与肖洛霍夫相似性的文章,发在《作家报》上。韩寒《三重门》虽然作者至今仍是一个谜,但这个执笔人显然是对钱钟书的《围城》已经能够达到活学活用并推陈出新的境地了。由此可见,语文习练,就怕那种兼收并蓄、像《读者》这般看不出逻辑关系的文章拼盘的喂养,而是应该选择一种最适合口味的大师的餐点,细细品味,琢磨精髓,这可能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后来有一天,我觉得《读书》也让我厌倦了。主编换了,文风也变了。现在我看到我的同事订着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读书》,连一点兴趣读它们都没有。现在我看书,喜欢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收集同一主题,进行“深刻的片面”式的切入下去,这比那种《读者》式的泛泛而谈与《读书》式的咀嚼别人馍馍有价值得多了,而这一切都因为现在网络提供讯息的发达以及网络购书的方便提供了可能。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孩子通过对《读者》的速成式的掌握,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在他的脑海里充斥一些《读书》中的看似深刻、实质简单的智慧,这种智慧,容易获得最简单的分数的青睐。只是这种功利性的动机,是无力支撑《读者》生存下去的基础的。最近有传闻说《读者》已经发不出员工的工资,这是一个好事,毕竟民众不需要没有营养的东西,读者最终会看透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垃圾。虽然《读者》会被用着高考敲门砖的用途,但用鲁迅的话讲,敲门砖用过之后,就是被扔掉的命运。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KDVD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