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泪奔!这样的上海,再也回不去了......

历经百年沧桑 上海早已成为繁华的所在 在魔都快速发展的今天 你是否还会想起老底子上海 那弯弯绕绕的弄堂、热热闹闹的老城厢 那时的上海,总有说不出的味道…… 从急驰的小轿车回到笃悠悠的铛铛车上 从蜗居的高楼大厦回到玩耍的狭窄弄堂
原标题:泪奔!这样的上海,再也回不去了......历经百年沧桑上海早已成为繁华的所在在魔都快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否还会想起老底子上海那弯弯绕绕的弄堂、热热闹闹的老城厢那时的上海,总有说不出的味道……从急驰的小轿车回到笃悠悠的铛铛车上从蜗居的高楼大厦回到玩耍的狭窄弄堂从流光四溢的外滩回到当时最爱白相地从清冷的空调房回到闲聊的纳凉街头那年的上海,好久不见!这些地名已经消失但你还记得自己是哪里人吗?南市区|310102南市区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已整整18年,曾经的南市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区。2000年并入黄浦,只留下310102这串数字和记忆中的文庙、红房子医院、蓬莱影院……卢湾区|310103虽然在2011年,卢湾区结束使命,并入黄浦。但在所有人心里,卢湾区一直都在。旧日的卢湾区是上海的精髓,最时髦有腔调的淮海路,名人扎堆的法式里弄可都是卢湾人引以为傲的坐标。上海县|310221很多人还不知道,从前上海市内还有上海县吧,1992年上海县并入闵行。现在上海1号线起点莘庄就是曾经的上海县县镇府哦~闸北区|310108以前的“赤膊区”闸北,是上海人眼中的“下只角”,2015年,闸北区并入静安,火力全开一跃成为“白富美”。但不管繁华还是落魄,它都是闸北人心中无法割舍的记忆。还有,还有它们吴淞区(310111)1988年并入宝山川沙(310224)1993年并入浦东南汇(310119)2009年并入浦东……这些地名,我们忘不掉那些老故事,我们忘不掉没有直逼天际的高楼大厦却有最市井的生活气息石库门老底子上海宁最标志性的住处一定就是石库门里弄建筑了,80年代后,约14万的石库门被拆除,时代滚滚向前必然要告别一些东西,那份住在石库门的温暖好想再感受一次!弄堂没有弄堂的上海总是缺了点什么,也许是那早已深烙在上海人心中的烟火气。那时邻居爱聚在弄堂口乘风凉,小孩则在弄堂东奔西跑,阿婆弄好绿豆汤后总不忘多盛一碗给乡邻……就是这些平常的温情惬意,反而让人珍贵。公用电话老弄堂口还有公用电话,当年想打个电话可是要排队的,在人们向往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年代,谁能想到互联网将以非一般的速度发展,而那时渴望的电话却已经快“消失”了呢?老虎灶还记得大家一起打热水的地方吗?就是在老虎灶,在这里总能碰到乡里乡亲,顺道嘎嘎讪胡,有趣的事情就从腾腾的热气中冒了出来~混堂早习惯独卫独浴的年轻人,应该很难想象往日被叫做“混堂”的浴室了,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冲澡的场景,在当时却也不觉得那么尴尬,花生小时候还冲过,现在想想怪害羞的~从前的交通慢,时光也慢走在路上你不用赶铛铛车很多人的小辰光额都是从那“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中开始的,记忆中的有轨电车总是载着流览窗外的摩登女郎,翻着《申报》的老克勒,一幕幕都充满着老上海特有的风花雪月。自行车80年代的自行车可是穿行大街小巷最重要的工具,一个个都是骑车带风的少年,回看现在,要不是共享单车“拯救”了自行车,骑行的画面可能都快“绝迹”了。上海北站1987年是上海北站运营的最后一年,经过百年风雨,历经沧桑的老北站就此谢幕!这里曾承载无数南北往来客的欢笑与泪水,送走了多少人,又将多少人带到这座开启繁华的城市。庆幸的是,如今“老北站”再生,成为上海铁路博物馆,再为你讲述那段历史岁月。延安东路摆渡口没有那么多跨江大桥的年代,阿拉过黄浦江都是要靠轮渡的,高峰期不亚于现在的轨交线,除了人,自行车也是可以跟着过去的~当年上海宁白相的好地方如今再难情景重现大世界“不到大世界,不算来过大上海”,作为远东第一乐园,当时的大世界游艺、杂耍、戏剧五脏俱全,尤其12面哈哈镜更承包小囡整个的童年欢乐!如今虽重开,但旧日感觉已再难找回。西宫西宫曾是上海三大宫之一,全称沪西工人文化宫,2016年7月11日关闭的它如今已成上海宁无法割舍的一段记忆。还有门口的武宁路天桥、西宫小商品、实惠点心店,都曾是上海小囡最爱白相的好地方。南市影剧院再向前追溯,南市影剧院的前身还叫南市大戏院,主要演戏剧,也兼放电影。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拉着阿爹阿娘来这里看电影~第二百货都知道上海第一百货,你知道还有第二百货吗?这里曾经是淮海路第一家国营百货,看门口的人就知道当时有多热闹了~现如今第二百货的原址上,是全球最大的优衣库旗舰店。人民照相馆淮海中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曾受无数市民,名人追捧。今天回家快翻翻老照片,如果下方有“人民照相”的字样,就是在这家照相馆拍摄的哦~当年的相机和胶卷都很珍贵,照相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到现在,花生还觉得比起电子照片,放在相框里的照片才更有意思。没有空调的年代上海宁的夏天这样过街头纳凉没有空调的年代,窝在家里绝对是一种煎熬,三伏天的时候,大伙吃过晚饭,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地,坐着凉椅,拿着蒲扇,就地扎堆嘎讪胡了,人与人之间也就是这样熟络起来的~露天电影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围坐在一起看电影了,即使当时电影画质没有现在好,故事情节也没有那么错综复杂,但却比我们看得更有滋有味,散场了都还要聊两句再走。洒水车每次听到洒水车的喇叭声,小鬼头们比听到下课铃声还积极,一窝蜂跑到街上,跟在洒水车后面,哧哧地叫着闹着,享受片刻的清凉和畅快。现在看到洒水车可再不会有人“傻傻”地跑过去了。冰糕那时候卖冰糕都是要走街串巷的,一听到“棒冰缺伐棒冰”熟悉的叫卖声,小伙伴们总忍不住要跑出去买~光明冰砖在当时更是现代版的“哈根达斯”,能吃到的人绝对足够在朋友面前炫耀了,那份过嘴的香甜感现在想想都馋水滴答呢。夏三冻说到老底子消暑妙品,一定不能忘了“夏三冻”,它们分别是冰冻地栗糕、冰冻绿豆汤、冰冻酸梅汤。上世纪想在夏天“续命”的上海宁,靠的可是这三样哦。如今我们流连在簇新的仿古砖瓦之间,徘徊在璀璨的城市霓虹之下时,那份属于上海宁的旧日情结,是否依然在你心中……今天你还会想念那个“人民广场大屏幕底下见”的上海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e3jr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