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榆林民俗文化,了解下

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过大年、闹社火、合龙口、转九曲、祈福、放赦......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 【建筑】石窑洞 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但多以土窑洞居多,
原标题:榆林民俗文化,了解下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过大年、闹社火、合龙口、转九曲、祈福、放赦......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建筑】石窑洞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但多以土窑洞居多,土窑洞相对修凿容易,但窑内墙壁易碱化,窑面经风化雨蚀常会剥落,如遇洪灾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其坍塌之危总是毁灭性的。后来,榆林地区的人民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土窑洞外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了居住的窑洞,又比过去的土窑洞美观了许多。石窑洞既秉承了土窑洞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陷,成为榆林人较为理想的住宅。直到如今,平房、楼房的大量兴建都无法替代陕北人属于自己的窑洞。石窑洞修建的类型通常以三孔窑洞或五孔窑洞为一组修建的较多,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洞一般深8-12米,宽高为3米左右,居住进去冬暖夏凉,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结晶之作。在轮回的历史中,石窑洞以其废兴记录了榆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这篇土地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些无言的物证之中。【服饰】榆林乡民的基本服饰很具有陕北农民的特点,其重要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人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这些都反映了在陕北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活的需要,也体现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继承。其中的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据考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这种服饰搭配,非常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是陕北榆林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民间文化】转九曲榆林的民间艺术“转九曲”,又称“转灯”,它以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著称,属于大型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的一种。它的起源据传是在《封神榜》中的三仙岛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人们为了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的动人故事而将名字改为“九曲灯”。于是此祭奠风俗从此就在民间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现在称为了榆林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艺术活动。“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霄夜进行,灯场一般设在平整而宽敞的地方。所有灯一般都是用高粱杆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19行,共361把,象征着农历全年的天数,灯的材质是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或蜡烛,罩上五色纸做的灯罩。转九曲起场后,在锣鼓家什伴奏下的陕北秧歌队到本村的庙院前祭神。正常活动过程十分宏大,充分表现了榆林人的古老陕北文化,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黄土文化】黄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从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内分离出来展现出的不同的黄土文化,各自有这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在陕北的榆林地区,黄土文化有着特别的定义,那就是“义气文化”和“陕北地区的商人文化”,榆林人在粗狂的陕北地区是把经商的好手,地处多省交界的榆林,商业文化使陕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在全国都是名声在外的。榆林比较贫瘠的资源,也早就了榆林人的“义气文化”,他们虽然贫穷,但从不低头,从不接受嗟来之食,如果投缘的话,敢于以命相陪,为帮朋友两类插刀,遇到不平之事,甚至揭竿而起,这在古代都是有很多例证的。所以,榆林文化算是“黄土文化”中的一个特例了,它使得黄土文化更加丰富,也使得自由、随意的黄土文化,加上了更深的真实之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A9A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