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大总督华妃和年大将军后人并未斩尽杀绝,竟然流落此处,成为当地大姓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英勇的战士们经过一路艰险,走过了一片又一片沼泽,而最后走出的这片草地就是如今甘肃岷县的狼渡滩草原。 狼渡滩是一片湿地草原,占地90多万亩,位于岷县城以东70公里的闾井镇年家庄和狼渡村一带。这里气候湿
原标题:华妃和年大将军后人并未斩尽杀绝,竟然流落此处,成为当地大姓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英勇的战士们经过一路艰险,走过了一片又一片沼泽,而最后走出的这片草地就是如今甘肃岷县的狼渡滩草原。狼渡滩是一片湿地草原,占地90多万亩,位于岷县城以东70公里的闾井镇年家庄和狼渡村一带。这里气候湿润,水草丰美,沼泽遍布,蜿蜒纵横的狼渡河阻挡了牛羊的通行,只有身姿矫健的野狼可以轻松飞跃,因此得到了这样一个野性且霸气的名字:“狼渡滩”。如今316国道横穿草原而过,大路通畅,狼渡滩已开辟成为一处旅游避暑度假的胜地。放眼望去,牛羊成群,正在安静地吃草,对我们这些游客的到来早已司空见惯。我们经过时,已是深秋时节,阴云密布,秋草已黄,寒风萧瑟,更有一种苍凉肃杀的氛围笼罩四周。冷,成为我们到狼渡滩之后的第一感受。这里海拔高,随之温度低,年平均气温仅有4.9℃。不仅温度低,还经常阴雨连绵,时而雨雪交加,甚至会下鸡蛋大的冰雹。根据马欲飞、马尚清在《闾井古城藏经寺考》一文中描述当年年长者回忆碑文:“闾井者,古之羌夷也,四面皆下。六月飞雪,问及老人,老人曰,岁岁皆然……”眼前看似平静的草原,历史上却并不平静,耳畔呼啸的风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血雨腥风。历史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狼渡滩一直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三千年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战火硝烟。早在西周年间,秦汉部落在这里牧马,一匹匹战马从这里走向刀光剑影。这里曾是汉羌征战之地,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三国时期,魏蜀两国都曾用兵于此,你争我夺,此地多次易主,以至于民间流传下来一句俗语:“刘的曹的”,意为“你的我的”。到后来邓艾引兵从狼渡滩而过出阳关,入陇南宕昌“官亭”偷袭蜀中,这里唱响了西蜀亡国的前奏。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乱世之中,这里更是割据一方的各路军阀得陇望蜀而觊觎天下的跳板,兵荒马乱百余年。至明末,发动起义的李自成洮(州)河(州)之战失利而败走马坞、礼县,其间曾经屯兵于狼渡滩。清朝初年,康熙曾御赐闾井古城。现在的闾井镇正是狼渡滩草原所在地。闾井名字的得来,一种说法是在闾井,人们自古以来以五户一比,五比一阁,仿效井田制劳作,因而得名闾井。现今的闾井镇,放眼望去,农田依旧还留存着井田制划分的模样,像是一个个“井”字写在大地之上。另一种说法,则要上溯到清朝初年的历史。相传,在明天禧年间,在闾井乡的古城内,有一座藏经寺,也叫作常家寺。寺内存有唐玄奘从印度取来的经卷,是一座皇家寺院。清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同时出家的还有一位常姓喇嘛。平日里常喇嘛照顾顺治帝的生活起居,也因此结识了康熙帝。为了感念常喇嘛,康熙帝特下诏在他的家乡岷州闾井修建寺院,御赐闾井古城。清朝的历史继续述说,雍正年间,陕甘总督年羹尧西征时曾屯兵狼渡滩,被贬之后子孙后人流放至年家大庄,成了狼渡滩永久居民,并以此为中心出走逃难,在方圆千里的山沟里形成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年家庄,居民数百户都姓年,成为当地一大姓。原来《甄嬛传》里的华妃年氏一族并未被斩尽杀绝,而是流放至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民国期间,吉鸿昌将军亦曾上演“血战狼渡滩”……1935年9月,经过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离开哈达铺,途经理川越过狼渡草原。一年之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岷县集结休整后又一次途经这里。在红军长征到达岷县后参加红军的3000多名岷县儿女,组建了一个新兵团,经由狼渡滩离开家乡随红军北上抗日。到会宁后,岷县独立团补充给了红五军团,共同组成西路军,绝大多数参加西路军的岷县儿女都在甘肃高台战役中壮烈牺牲,后来整理时,他们留下姓名的只有100多个,最后回到家乡的只有两人。战争残酷,岁月无情,这是一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也是一片英雄的热土。金戈铁马数千年,曾经上演无数可歌可泣的血泪诗篇。如今,刀光剑影都已渐渐远去,草原又重回安宁。丰饶的水草滋养着无数生灵,丰富的资源潜藏着无限生机。狼渡滩草原,丰饶依旧,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长征经过的最后一片草地,已告别了荒凉,成为一片安居乐业的乐土。历史不能忘记,英雄浩气永存,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先辈们挥洒热血的奋斗。正是他们的英勇牺牲,让狼渡滩,彻底结束了血雨腥风的历史,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通衢沃土多征战,血雨腥风狼渡滩,饱经硝烟砺奇志,英雄人民谱新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x3O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