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剥皮寮老街剥皮寮,听着渗人,看着撩人,这是台北文化创意老街。

剥皮寮三个字,最初是在网上搜到了,是台北的一个老街区,值得一看。剥皮寮听着有点渗人,但它是有缘由的,这首先要知道艋舺。 在清代,台湾南、中、北部有三大繁华城镇,即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台南府,“二鹿”说的是罗大佑曾歌唱过的
原标题:剥皮寮,听着渗人,看着撩人,这是台北文化创意老街。剥皮寮三个字,最初是在网上搜到了,是台北的一个老街区,值得一看。剥皮寮听着有点渗人,但它是有缘由的,这首先要知道艋舺。在清代,台湾南、中、北部有三大繁华城镇,即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台南府,“二鹿”说的是罗大佑曾歌唱过的鹿港小镇,“三艋舺”便是今天台北万华区的老名字。万华是日本人起的名字,有万世繁华的意思,但台湾人还是听着艋舺的称呼感觉舒坦。剥皮寮就位于万华区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剥皮寮来历也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清朝时期由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清嘉庆四年(1799年),初见此地名为“福皮寮”。清道光年间直至清末,老街被称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则称为“北皮寮街”,由于北皮寮的闽南话发音与剥皮寮相近,二战后才出现俗称的“剥皮寮”。剥皮寮紧挨着在当地十分有名的老松小学,1988年,台北市政当局进行剥皮寮土地征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剥皮寮才进行清空,住户迁离。台北文史工作者呼吁政府保存剥皮寮老街,最终推动了剥皮寮古街历史风貌维护计划的实施。2003年8月,台北市教育当局成立剥皮寮古迹保护再利用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并从2004年开始,斥资3.4亿元新台币,将这里整旧如旧,建设成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8月,剥皮寮老街整修工程竣工。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这里既有清代街屋、精致日式洋房,还有闽洋融合混搭的骑廊建筑。在这条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很多新意的老街上,“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成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中心内利用改造后的老房舍,设有教育空间、展示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收藏空间。仅教育空间里,就有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陈列及游戏设施,如老民宅、老课堂、老教具、老课本、人力车、老收音机等,供儿童们在玩乐中了解老街的过去。借助电影《艋舺》,剥皮寮更成为老台北、老艋舺的历史缩影和文化地标,以及当下台北时尚文化创意园区。在剥皮寮老街,你慢慢的走,见门就进,逢楼梯就上,细细体会你不知道但依稀可见的艋舺时代韵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Lb3N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