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什么意思让温暖的故事一直陪着观众

话剧剧团丨果陀剧场 在果陀剧场成立之前的台湾戏剧圈,大多剧目不卖票,没有特定剧本,演员表演和观众看戏全凭高兴。而恰恰就是在那个时代下的兰陵小剧场里,一场演出让林灵玉爱上了舞台剧。 “在兰陵小剧场里,120位全程站著看戏的观众,有人流下感
原标题:让温暖的故事一直陪着观众话剧剧团丨果陀剧场在果陀剧场成立之前的台湾戏剧圈,大多剧目不卖票,没有特定剧本,演员表演和观众看戏全凭高兴。而恰恰就是在那个时代下的兰陵小剧场里,一场演出让林灵玉爱上了舞台剧。“在兰陵小剧场里,120位全程站著看戏的观众,有人流下感动的眼泪、有人拍红了双手,为我们的表演大声喝采,久久不散⋯⋯那一刻起,我确定我的最爱,就是剧场。”或许正是那一天,在兰陵小剧场,改变了林灵玉,也改变了果陀剧场的命运。△兰陵剧坊1988年,一般只能坐80个观众的兰陵小剧场,那天却塞进120人,很多观众都自愿买站票。当时就已经在台湾戏剧圈颇具影响力的张艾嘉、李立群、金士杰都来看这场戏。果陀剧场的第一场公演《动物园的故事》在当时太外戏剧贫瘠的剧场环境里造成很大的轰动,连演七场,场场爆满,因而上了当地艺文版面的头条。由此,果陀剧场成立。那时果陀剧场创始人之一,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梁志民和林灵玉都不足20岁,正因为一份对戏剧的热情与梦想,开启了他们的剧团之路。都说戏剧是造梦之路,然而30年后,果陀剧场依然在书写着一场梦,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让人萌生剧场梦想的作品,延续着剧场人生生不息的舞台梦。我们好像总是在故事里听到了人生的道理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总觉得果陀的戏非常好“讲故事”,用平凡的故事,以温暖牌示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很爱讲“道理”,大到生命意义、人生哲理,却总出自于最平凡人的生活,最平凡人的嘴。很多人喜欢果陀剧场,是因为那部赫赫有名的作品《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但如果你以为它就是果陀剧场的代表作品,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内地一演再演,佳评如潮,成为内地观众对果陀剧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而《淡水小镇》接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之后登陆内地,有不少内地观众以为它是果陀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之后推出的新作,殊不知,其实《淡水小镇》才是果陀剧场最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品。《淡水小镇》首演于1989年3月19日的台北,与首演于2011年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相比,可算是“祖师爷级”辈分的戏,《淡水小镇》是果陀剧场的第3部作品,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则是第59部作品。看过《淡水小镇》的人都会觉得,前两幕可以用一个“淡”字来形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小镇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懵懂的少年从情窦初开到结成夫妻,两个年轻人,两个家庭,我们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影子。这部戏的高潮毫无征兆地在第三幕出现,如果有机会,在生命走到尽头后,将时钟拨回去,看到曾经的亲人和爱人,我们真的会快乐吗?会有再活一次的快感吗?能改变和弥补曾经的遗憾吗?看过此剧的观众,很多都在这样的反思中被扼住了咽喉……答案很明显,很无奈,但这样的不完美,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即使给你一次“上帝视角”,我们依然无法“超脱”。这就是“果陀式”的鸡汤道理,不做填鸭式的说教,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让你自己去体会温暖,体会冷暖,体会人生。我们始终记得那几个没有台湾口音的大师追一个话剧院团的戏,会因为他们讲故事的方式,他们戏剧的风格,当然也会因为剧团中优秀的演员。在台湾戏剧界,顾宝明和金士杰、李立群一同被称为“台湾剧场三宝”,或许你会听过,他们是早期《暗恋桃花源》中的江滨柳、袁老板,但他们在观众眼中立得住的角色绝不止这些。我记得李立群老师在内地被津津乐道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记得顾宝明老师标志性的光头和眯眯眼,记得金士杰老师近年来活跃在荧屏上不算主角却大放异彩的神级表演。印象中,三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老师,却没有我们印象中的“台湾腔”口音,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三位50年代生的老师用他们的实力延长着自己的戏剧生命,说他们是果陀、表坊甚至是台湾话剧口碑品质的保证,一点都不过分。2003年果陀剧场导演梁志明看过国外演出《ART》这出戏,直觉就邀请了曾经在《暗恋桃花源》共同合作过的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来演出这出,描绘三个好友因为一幅画而在价值观上友谊交锋。金士杰曾说看到这个剧本有种被窥视的感觉,整出戏看似滑稽,其实很惨烈,有如看到有人在解剖,你跟着笑,但低下头却看到血从自己身上流出来。剧中有很多你来我往的关系,挖苦人世间是否真有朋友。这出戏因为三个演员超过三十年的交情自然流畅而获得极高的反响。2011年,金士杰与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相遇,他以“不卖弄技巧、细节拿捏十分准确的表演,人物塑造惟妙惟肖”获得了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的肯定。金士杰谈到莫利教授这个角色,“江滨柳跟莫利教授两个角色都要坐轮椅,生命都在倒计时,但两者的精神状态却大不同。演江滨柳时演出前走进化妆间每一步都是沉重的,演完了觉得整个人有点唏嘘。而演莫利教授,却有种要跟这位乐观老头约会的愉快感。”很难说是故事成就了演员,还是演员成就了故事,我更相信他们是因为心底的理念和坚持相互碰撞和融合,所以一拍即合,故事即人,人即故事,几百场的演出,带观众走进那个情景,会忘了哪里有明星,忘了哪里有海峡的区隔……让观众走进剧场了解戏剧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曾多次提到,即使在话剧被越来越多大都市观众接受的今天,我们仍不敢说这是一种彻底的大众艺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阳春白雪”,没有走进剧场去感受。果陀剧场大陆运营长余大任先生生前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推动台湾戏剧进入内地。台湾戏剧在大陆“落地开花”,一方面丰富了演出市场的剧目类型,让观众获得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台湾戏剧不拼大手笔大制作,往往以创意智慧取胜,这为大陆戏剧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无论用什么方式营销,让观众走进剧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搭建的是一个表演艺术的平台,把台湾优秀的表演艺术作品引进大陆,未来也会将大陆的表演项目推向海外。”余大任认为戏剧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认可戏剧才是重要的,所以余大任的戏剧定价都不高,他不求表面风光,要的是观众口碑。除了看戏,果陀还尝试让更多普通人去演戏。果陀剧场与人生大不同举办零基础戏剧表演工作坊,通过肢体、声音、想象力的训练,让普通人通过学习和体验感受戏剧的魔力。“零基础戏剧表演班”从声音表情、肢体语言、感官开发、情感表达起步,开启每一个人的创意,透过戏剧的专业洗礼,让你认识全新的自己。着重于身体动作开发与头脑思考结合,透过戏剧性游戏调节身体性动作,并以暖身消除紧张,稳定情绪,加强知觉,以这样的方式贴近戏剧,你喜欢吗?如今的果陀剧场,已然成为了台湾三大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团体之一。在打入内地,创新改良、贴近观众的方方面面,果陀都一直在努力。这支戏剧团队的造梦之路还将继续,因为“果陀”代表希望,“等待果陀”意味着永不停歇。►原创才是生产力,原创才能高逼格,期待您的留言,鞭策取走进步。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取走”所有。转载请通过后台与“取走”取得授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1ggk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