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为何少女总是受难

性侵、暴力、奸杀……短短数月间,在我们国家,这些词已占据新闻头条多次。受害者——代词常常为“她们”——的名字成为公共讨论的漩涡中心,有人控诉制度,有人荡妇羞辱,受害者常常缺席,多的却是旁人伸长头颈瞧着,然后一哄而散。 她们受难,而后,她们
原标题:为何少女总是受难性侵、暴力、奸杀……短短数月间,在我们国家,这些词已占据新闻头条多次。受害者——代词常常为“她们”——的名字成为公共讨论的漩涡中心,有人控诉制度,有人荡妇羞辱,受害者常常缺席,多的却是旁人伸长头颈瞧着,然后一哄而散。她们受难,而后,她们消失了。成为年度新闻,成为公共事件的代称,或许还能推动某种意识的缓慢进步——但是她们消失了。2011年1月,一个叫蕾蒂西娅的普通法国女孩惨遭绑架谋杀,而后被肢解,而后残尸被沉入湖底。这起血案迅速发酵、轰动全国,她的死亡变成了一处景观、一个地震中心、一起国家事件。伊凡·雅布隆卡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写成著作《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遭受虐待的婴儿,被遗忘的儿童,受安置的女孩,羞涩的青年,自力更生的年轻女子,这就是蕾蒂西娅·佩雷,她并不是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凶手生活中的一次波折,或者萨科齐时代的一次演说主题。雅布隆卡让消失的受害者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试图展现一场灵动的生命盛宴。本文为译者陈新华的书评。为何少女总是受难陈新华“我的书里只有一个英雄:雷蒂西娅。我们心念之所系,就是让她复旧如初,重拾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如同一次回归之旅。”——伊凡·雅布隆卡《蕾蒂西娅之死,或人类的终结》2011年1月,一个叫蕾蒂西娅的普通法国女孩惨遭绑架谋杀,而后被肢解,她的残尸被沉入湖底,——“接纳人体残渣的总是河流或者有水之地”。在记者的密集报导下,这起血案迅速发酵,轰动全国上下,并引发轩然大波,时任总统萨科齐、公检法机关、媒体等等都被卷入其中。她的死亡变成了一处景观、一个地震中心、一起国家事件。读到《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一书的简介时,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一切似曾相识。就在过去短短的一年时间之内,一起又一起的少女受害事件接二连三地登上了媒体头条。痛心之余,也许很多人都会如此沉吟:是不是在这个时代,少女总是这么容易受难?▲蕾蒂西娅于这些零落的芳华,没有一个人不扼腕痛惜,于摧毁她们的施害者,没有一个人不出离愤怒。报道不可谓不连篇累牍,但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补充她们命运之细节的文字,无论是旧闻往事,还是道听途说。然而,时光纵然无法犁平这些逝去生命在人世留下的坎陷,却足以让我们在时过境迁后的痛定思痛之际,黯然神伤于天地之不仁和自己的无能为力。制度的改进会被纳入议事日程,鲜血也会被总结成教训。除此,我们旁人纪念她们的最佳方式或许便是记住:她们曾在我们身边活过。祭如在。正如《蕾蒂西娅》的作者雅布隆卡所希望的,把蕾蒂西娅们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死亡定格的受害者。“死亡无法抹消这一切。”《蕾蒂西娅》一书就是他对无法为死亡所抹消的生命的追溯:“我幻想的不是死者的复活;我试着去记录生命沉入水底之际,在水面上留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波纹。”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尽管作者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蕾蒂西娅……像牲畜一样地死去了,这绝非出于某种命定之理。”然而,构成《蕾蒂西娅》一书起点的是死亡,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就已然预知了她的结局。如果她并不必然要如此,她最后难道不是依然被卷入了死亡的黑洞?这难道不已然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了吗?这一矛盾构成了让人难以释怀的情绪上的张力,其悲怆的基调贯穿全书始末。本书既然始于一则绑架谋杀的消息,读者自然知道接下来就是跟随作者解开其中的谜团,如同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即便作者一开始就给出了结局,故事却依然能扣人心弦。不过,这毕竟不是一部虚构类的犯罪或探案文学作品,用雅布隆卡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追溯其过去……和犯罪调查纠缠在一起的生命史,一部在身后延展开的传记。”他在书中援引莫迪亚诺如下这段话并非出于偶然:文学家的职能在于“赋予那些被日常生活所淹没的生命、那些外表平凡的事物以神秘感……揭开这一神秘感,揭开藏在每个人深处的磷光。”就此而言,虚构(莫迪亚诺)和非虚构(雅布隆卡)之间并不存在无可逾越的界线。而且,他们都喜欢引述不同人的追忆,运用自己的想象,借助文档记载,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将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凡人青春史呈现出来。这或许与他们都是法国犹太人有关,二者都无法摆脱二战的创伤体验(莫迪亚诺自不必赘言,雅布隆卡的祖父母都死于二战期间,《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书就是对这对花季青年的纪念)。——这是一部以莫迪亚诺式笔法写就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主人公蕾蒂西娅的名字源于拉丁文Laetitia,是快乐和幸福的意思。然而,她与她的孪生姐姐杰西卡很有可能是一次强奸的产物,她们“因而在子宫里的时候就开始受难了”。自出生之日起,她们就未尝远离暴力。她们的父亲酗酒成瘾,通过打零工糊口,不仅动不动就对她们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甚至强奸了自己的妻子。这段仓促的婚姻很快就在刀光血影里破碎了,父亲锒铛入狱,母亲遭受了永久的精神创伤,被送进精神病院,她“遭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而她,这个叫“幸福”的女孩,和她姐姐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却似乎只是苦难。她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而且心理和生理上都表现出发育迟滞。而后,“一个法官从无能的父母那里带走了她/他们的女儿们。”她们都被送入接收问题儿童的政府收容机构里。“人世没有条理可言,大人物争执不休,爸爸和妈妈表现不佳。”围绕两姐妹的是各种医生、社会救助人员、辅导、观察、报告、心理测试、治疗……她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福柯在描述现代权力的著作中所展示的那个暗影重重的世界。最后,在她们的亲戚的无果的反对之下,儿童救助部门为她们找到了一对职业养父母。▲生父弗兰克事后证明,那些有权力主宰她们命运的权威人士将她们从一场梦魇里推醒,她们睁开眼睛,却置身于另一场更幽暗的梦魇之中。如果不是蕾蒂西娅惨遭杀害,成为举国关注的大新闻,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那个道貌岸然的养父就是一个衣冠禽兽,被政府部门安置在他家里的数名幼女都受过他的蹂躏,其中就包括蕾蒂西娅的姐姐杰西卡。而杰西卡,这个饱经流离失所之苦的女孩,她宁愿用自己的身体换取稳定的家庭生活。“为了被爱,她必须忍受这些。”在杰西卡默默献祭自己肉体的那些日子里,尽管遭受着养父无孔不入的监视,“蕾蒂西娅的蛹正逐渐打开。”她努力地学习、工作,终于获取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尽管卑微而繁重,却足以让她获得梦寐以求的独立。她也开始谈恋爱,和朋友们彻夜狂欢……“这个迷人的年轻女孩只愿意生活在美好的事物中,并去探索新的世界。她正在起飞中。”但是,就在自己的未来呼之欲出的时候,这个行将成长为年轻女性的少女却没有逃过养父的魔掌,她也得知了杰西卡的秘密。她陷入了抑郁。她母亲身上的诅咒在她身上显现。与此同时,一个名叫梅隆的累犯把自己装扮成白马王子,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她身边……我们跟随着雅布隆卡,目睹了破碎的家庭、空洞的社会部门……如何将她一步一步地推往死亡的边缘。雅布隆卡细致地还原了蕾蒂西娅惨遭不幸前的那个白天,那些文字呈现出电影般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如同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高潮部分。“整个白天,红色的警示灯都在雷蒂西娅的眼皮底下闪烁着。她不仅没有抽身而退,反而越陷越深。”也许,司法部门的监控更细密一点,就不会让梅隆得逞。社会救助部门的调查推行得更坚决一些,早日发现她们养父的真面目,蕾蒂西娅也不会再次遭受晴天霹雳,从而失去方向……但是,再严密的制度也无法抵御人性黑暗的渗透,让女孩们摆脱“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一次无因的反抗?在蕾蒂西娅短短的一生中,三个男性对她产生了致命性的影响:她的生父、养父和杀死了她的凶犯。“如果她在2011年1月18日成了牺牲品,那么,这并非完全出于偶然。雷蒂西娅不是一个被选定的受害人,而是潜在的受害人。”她的受难史在她未出生之际就由她的父亲开始书写,最后由梅隆画上了句号。因此之故,雅布隆卡在书中为自己身为男性而感到羞耻,在序言里,他声情并茂地写了如下这段话:“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女性正遭受着辱骂、骚扰、殴打、强奸和谋杀。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并不拥有完整的权利。在这个世界上,受害者忍辱负重,以沉默来回应暴戾和殴打。在闭门庭审上,缺席的总是这些死去的人。”是的,如果说这三个男人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东西的话,那就是:暴力。20世纪就是一个充斥着暴力的世纪,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集体的暴力,个人的暴力,合法的暴力,非法的暴力。但为什么一定是蕾蒂西娅?首先,她出生在“第四世界”,也就是发达国家的边缘地带,那里是一个饱受失业、贫困、经济衰退困扰的“边缘法国”,不仅如此,这里也更容易滋生出触目惊心的乱伦。蕾蒂西娅的养父对于养女们上下其手,梅隆自己就出生于一个乱伦的家庭。日常生活的腐坏、个人的失败更容易转化为各种暴力,而在任何时代,承受它们的总是社会底层的儿童和女性。作为所谓的“卑微的白人”女性,蕾蒂西娅更无力主导自己的命运。就像雅布隆卡所说的:“从小学的适应班(CLAD)到初中的一般教育与职业适应班(SEGPA),再到高中的专业技能合格证书(CAP),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缩写词其实就是决定论的例证,它们影响了底层出身的儿童,他们的人生之路从小学时代就被指定了,这就是说,他们被安排的人生轨道通往的是低薪、繁重而不受重视的岗位。”而凶手梅隆同蕾蒂西娅一样,也出生于那样一个边缘社会。他的母亲在少女时代就被自己的父亲强奸,那次强奸的产物就是他同母异父的哥哥,梅隆自己则是她第二段婚姻的结晶,但他的生父有酒瘾,无时不刻地对妻儿进行家暴(就和蕾蒂西娅的生父一样),还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怀有非分之想。出生并成长于和蕾蒂西娅类似、而且更为混乱的环境里的梅隆,很小便走上了作奸犯科的道路,数度进出监狱不仅没有改造他,反而让他体内的暴力愈演愈烈,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暴力迟早会在杀人中达到巅峰。▲蕾蒂西娅和姐姐杰西卡的养父像梅隆这样的男性用暴力来自我表达,而蕾蒂西娅则只能用沉默来回应男性的暴力。“同样是携带家庭暴力的‘基因’,梅隆成为一头凶残的野兽,而蕾蒂西娅却被其所杀。童年相似的两个人,暴力杀死了脆弱。”在暴力和脆弱之间的,则是家庭的溃败,尤其是父亲的缺失。和今人的想象不同,各种研究表明,父亲的养育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而蕾蒂西娅和梅隆本身就是这种缺失的受害者(也包括蕾蒂西娅的生父、生母):一个逆来顺受,另一个暴力成性。进而言之,尽管仍然有争议,具体表现也因地域而有所差别,但是研究者都同意,父亲的缺席与社会边缘化是密不可分的。当人们从伍德斯托克的梦想中醒来,却发现美国黑人群体在社会—经济上的处境并没有改善,家庭的溃败和父亲的缺失导致黑人青少年缺少最基本的培育。“卑微的白人”阶层也如出一辙。伊基·肇嘉曾指出,伴随着父权制瓦解的是父亲意象的消失,“男性从生理上生育了,但却没用父性之水洗礼他的心灵。”而这又导致男性动物化,这些退化的男性更容易诉诸暴力,寻求单纯的性支配。父亲的缺失和社会的边缘化构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而梅隆正提供了一个极端的例证。雅布隆卡提出,她和梅隆之间有种模糊不清的关系,“她在他(梅隆)身上寻找的是一个哥哥、恋人、朋友还是父亲呢?”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天,蕾蒂西娅和他共同出入地下酒吧、饮酒、吸毒……青春反叛,总是有死亡如影相随。就如许多青春电影一样,在蕾蒂西娅的这场“无因的反叛”里,青春终成哀歌。“时光一去不复返,姑娘去了何方?——皮特·西格《花落何方?》死者已不能复生,但正有赖于生者的努力,死亡才无法定格受害者。在书的结尾处,作者看到的是蕾蒂西娅如同盛宴一般的生命。作者写道,希望自己的书能够“成为她的磷光”,希望看到她跳舞,一直跳下去,“为了她也为了我们,直到时间的尽头”。每个人的生命都如同盛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磷光。正如雅布隆卡在采访中所言:作为人类,在某个层面上,我也是蕾蒂西娅,我们都是蕾蒂西娅。《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法]伊凡·雅布隆卡著陈新华译中信出版·大方|2018年4月2011年,法国西部的波尔尼克发生了一桩奸杀案,遇害者是一名年仅18岁的少女蕾蒂西娅,凶手将她肢解后,弃尸在相距50公里的两个池塘中。这起让人不寒而栗的惨案震动了全法,引发了包括时任总统萨科齐在内的全法国的关注。但作者发现,媒体和公众集中关注案件的残酷性和司法改革,而对蕾蒂西娅这一人物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探讨。他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人物,在此书中重建了蕾蒂西娅的人生及其遇害的整个过程。大方sight戳阅读原文,认识《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YGkv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