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鼓励语也说鼓励语

教学是一个无法按固定模式框起来的,正如七个音符,它有它自身才有的特殊规律。新课程改变教者理念之时,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沉渣泛起。照搬照抄固有的模式,不看自身实际,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概模式起来。就连课堂上的鼓励语也有泛滥的趋势
教学是一个无法按固定模式框起来的,正如七个音符,它有它自身才有的特殊规律。新课程改变教者理念之时,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沉渣泛起。照搬照抄固有的模式,不看自身实际,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概模式起来。就连课堂上的鼓励语也有泛滥的趋势。笔者曾在作秀的课堂,听见“刺耳”的鼓励声。一节课下来,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声声直撞我的耳朵。的确,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潜力。有的擅长美术,可能是徐悲鸿第二;有的歌唱得好,可能是未来的歌星;有的短跑神速,可能东方又有一个刘翔……发展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必要的鼓励鞭策,无可厚非。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也在情理之中。学生在鼓励声中发展进步,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其间不能否认鼓励语也许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某种情境下的鼓励语也是力量,它能催人奋进。这奋进的力量,离不开燃料动力器的推动。作为教师,真的得有一双慧眼,必须看清每位学生的未来走向,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鼓励策略。这让我想起一位搞根雕艺术的朋友,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得什么,用什么;像什么,雕什么。每每思忖这句朴素而又蕴含哲理的话,我就想起孔子的“因材施教”。如果结合本文变通一下:面对不同的学生,在鼓励时采取因材施“鼓”的办法,关键应把握好鼓励的“度”。顺思逆想,要知道这反复的鼓励,燃料总有耗尽的一天,若不适“度”而“鼓”,就会“励”久受阻。久而久之,鼓励语也就没有了力量,它只能变成可有可无的客套话,最后这动力器,就变成了废品,起不到一丁点儿的作用。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鼓励语应该渗透在对学生的关爱中,而不是课堂上的每一问题的解决之后。唯有在日常学习中,用及时的鼓励之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染绿天真的心田,这样的鼓励语才是有效的,才起真正的作用。其间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鼓励:用点一点头以肯定,用眼神以暗示,用手势以激励。有时这无声的鼓励也胜过有声,胜过千言万语。这样适时适度地把鼓励语融会在情感的交流之中,再晓之以理,如同盐溶于水一样,溶化决不是消失。这溶化式的鼓励肯定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bN0k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