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之旅穿越千年辽西之旅(5)神秘的东胡族群——演绎半部中华史

第一天的行程孤单、无聊,没有像样的景观和遗迹可供观赏,荒沙、沟壑之间人迹稀少,傍晚行驶在前往乌丹的县道上,半个小时看不见灯光,八月十四的月亮明亮的照着辽西的千古荒原,道路两旁黝黑的杨树沙沙作响,神秘而荒寂,这里就是孕育众多的少数民族的两河之
原标题:穿越千年辽西之旅(5)神秘的东胡族群——演绎半部中华史第一天的行程孤单、无聊,没有像样的景观和遗迹可供观赏,荒沙、沟壑之间人迹稀少,傍晚行驶在前往乌丹的县道上,半个小时看不见灯光,八月十四的月亮明亮的照着辽西的千古荒原,道路两旁黝黑的杨树沙沙作响,神秘而荒寂,这里就是孕育众多的少数民族的两河之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几十年前读这首诗时没什么感觉,此刻好像真的体会到作者的千古困惑?学界有一条神秘的“瑷珲(黑河)-腾冲一线”也称“胡焕庸线”。这条基本与400毫米降水线重合的神秘之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发现西部》】这条地理分界线的左右曾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时叛时款,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的北方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和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主要有匈奴突厥、东胡、肃慎濊貊三个系统,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汉族典籍之中,伴随几千年的中原王朝的更迭,演绎不同的历史变迁,相互融合演变,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填笔重彩。大兴安岭被称作中国历史的后花园,在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围城的一个起伏不定的河谷、丘陵、沙碛、草原地带,流淌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两条重要河流,他们汇聚一起成为辽河的源头之一,这个神秘的两河流域不仅孕育了璀璨的上古“红山文化”,还养育了神秘的东胡族群。腾冲-瑷珲线(胡焕庸线)东胡族自周朝起一直伴随中原王朝世代更替,在与中原王朝的不断交往中,时战时和,曾经几度南下中原,蒙元时期甚至统治中原近百年,奠定中国现代版图基础。东胡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卷七《王会篇》,日“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孔晁注:“东胡,东北夷”;又注:匈奴、东胡等,“北狄之别名也妙。其后《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亦载:“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载周襄王在位时期(前652一619年):“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史记》卷八一附《李牧列传》载,赵之北边良将李牧,于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大破杀匈奴之后,继续东降林胡和攻破东胡。最著名的就是史记所载”秦开却胡千里“”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春秋战国末年的秦开却胡将东胡和箕子朝鲜赶出了辽东辽西之地,建筑了自张家口到丹东的燕长城,为中原政权正式经营东北地区的最早记录。被赶往赤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逐渐恢复元气,对同处汉朝北部蒙古草原的匈奴不断勒索,索取名马、美女,甚至想占领双方的”非军事区“瓯脱之地”,剽悍的匈奴冒顿单于将东胡击败,东胡向北逃窜,一支逃往兴安岭之北成为乌桓,一支逃往大兴安岭东北大鲜卑山,成为鲜卑。两汉期间,乌桓又南下辽西,甚至两度入塞,汉朝设“护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管理,到汉末三国纷争期间,与袁绍结盟,与曹操为敌,建安十二年,曹操出龙冈、越白檀,白狼山斩蹋顿,消灭了乌桓。从此在史籍中消失。差不多同时,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再度形成鲜卑联盟,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总之,按照分布地域不同,鲜卑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鲜卑成为当时北部边疆的主要部族。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四燕:辽西鲜卑慕容部建立。西秦:为陇西鲜卑乞伏鲜卑北魏:拓跋鲜卑建南凉:拓跋鲜卑的一支秃发鲜卑,与北魏同源。吐谷浑:与慕容鲜卑同源。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先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替西魏的是北周,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为匈奴裔。匈奴裔的宇文部鲜卑在首领宇文莫那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辽西“两河流域”示意图“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辽史》第六十三卷表第一“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魏书》列传第八十八库莫奚契丹契丹建大辽国,统治中国北方二百余年,被金所灭,契丹民族神秘消失。“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龙北千余里。入契丹国,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盖水,又北行三日有犊了山,其山高大,周回三百余里,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国。有大水从北而来,广四里余,名穄水。国土下湿。,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征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曲酿酒。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武定二年四月,始遣使张焉豆伐等献其方物,迄武定末,贡使相寻。”室韦族的渊源,史书说其为“契丹之类”,或“丁零之苗裔”。结合史载其地理位置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等考察,其主体部分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蒙古族起源于室韦的分支蒙兀室韦。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8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蒙古已经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剌部三部。其中,兀良哈部散居在西辽河、老哈河一带,靠近中原,与明朝时叛时降,插汉部南迁后,漠南蒙古都归降于大汗,后期因林丹汗暴虐,在明末清初降于后金。清朝时期,蒙古各部是清朝的主要盟友和支持者,一直与清廷不断联姻,有记载的满蒙联姻达586次,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蒙古王公贵族得到清朝的册封,这种制度直到民国初期。综观,几千年的历史,辽西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之间的东胡族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直伴随着中原王朝的更替以不同的面目参与历史的进程,由于其文字和文化不太发达,这一历史源流还需更一步梳理,例如库莫奚、蠕蠕等历史源流,以及东胡的祖源、其与红山文化的关系、与殷商的关系等等众多谜团有待发掘。辽西是历史的宝库,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曾演绎精彩的大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bVzB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