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猴痘”,这三招管用!_治疗_病毒_传播

近日,全国多地相继报道发现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布报告,全球报告的猴痘病例中已有超过8万例确诊。什么是“猴痘”?是否会引起大范围感染?都有哪些临床表现?有特殊的治疗手段吗?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呢? ✦+ + 1.和天花病毒同

近日,全国多地相继报道发现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布报告,全球报告的猴痘病例中已有超过8万例确诊。什么是“猴痘”?是否会引起大范围感染?都有哪些临床表现?有特殊的治疗手段吗?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呢?

✦+

+

1.和天花病毒同属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被消灭)、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其宿主范围广泛,主要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猴痘主要流行于非洲,属于地域性高发病。

✦+

+

2. 人群普遍易感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病毒可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兽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人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人群虽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但无需恐慌。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以及有效的隔离措施,使得猴痘传播的风险相对容易控制。因此,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感染猴痘病毒患者的病死率约0.1%,主要为既往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根据近期国内病例报告显示,大部分猴痘确诊者为青壮年男性,目前暂无女性感染者。WHO报告,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病例也以男性患者为主;男男性接触者为高发人群,提示性接触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所以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

+

3. 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是主要症状

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猴痘症状可能持续2至4周,临床症状普遍较轻,预后良好。

✦+

+

4.治疗用好“三招”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包括疫苗),临床上对猴痘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1

缓解症状

注意补充营养、水分和电解质,高热者退热,皮疹疼痛者镇痛。

2

处理并发症

患者在出疹期间,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常继发感染,在明确病原学的情况下可给予抗感染治疗;如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等辅助治疗。

3

心理支持

发病期间需要关注患者出现的情绪变化,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应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

+

5. 预防做好“三避免一监测”

1

避免与猴痘流行区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过程中,佩戴好防护用品。

2

避免接触猴痘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

3

避免与疑似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尤其是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4

居家做好健康监测,提升对猴痘的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加强个人手卫生,注意消毒。

猴痘可诊、可治、可防,并不可怕。如果您近期有与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或在猴痘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的情况,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颈部等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请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宣传,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人士。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终于等到你

“点赞”回归,和“在看”共享半壁江山

“分享”“点赞”“在看”,一个都不能少

趣味健康科普知识怎能独享?

设星标

狂点赞

点在看

去分享

您的支持是药娃成长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号为中国药学会科普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方式:yhlw_cmei@126.com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zqXy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