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哲学的序张宪:《古代哲学的智慧》译序

作者: 皮埃尔·阿多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antique? 译者: 张宪 出版年:2012-4 页数:314 定价: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
原标题:张宪:《古代哲学的智慧》译序作者:皮埃尔·阿多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Qu\'est-cequelaphilosophieantique?译者:张宪出版年:2012-4页数:314定价:35.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32755011内容简介······《古代哲学的智慧》内容简介: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何为哲学?学院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在理论和体系中演绎,而且往往在基督教蔑视“智慧”的偏见之下推理。阿多则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回答: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甚至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以来,直到基督教初期,哲学总是来自为着一种生活方式、对普遍世界观的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方式的主动选择。古代哲学因此不是一种体系,它是为“智慧”做的准备练习,是一种精神实践。当代法国哲人、哲学史家皮埃尔•阿多因患肺炎,于2010年4月24日在巴黎辞世,享年88岁。半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完成他的名著《古代哲学的智慧》的中文翻译,算是对逝者补献上的一份悼念、一份崇仰。我最先与这位法国哲人神交,是阅读他的另一部名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Philosophiecommonunemanièredevivre)。该书的英译本附有译者对他的采访,阿多在对话中讲述了自己的教育背景、求学经历、哲学生涯和生活态度。目录······译序前言第一部分:柏拉图的“哲人”定义及其先例一.哲学之前的哲学1.希腊最早思想家的故事(historia)2.教化(Paideia)3.公元前五世纪的智者派哲学家二.“哲学研究”这个观念的开始1.希罗多德的证据2.哲学活动,雅典的骄傲3.索非亚(Sophia)的观念三.苏格拉底的形象1.苏格拉底的形象2.苏格拉底的无知和对智者派知识的批判3.从“个人”到“个人”的呼唤4.苏格拉底的知识:道德动机的绝对价值5.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四.在柏拉图《会饮篇》中“哲人”的定义1.柏拉图的《会饮篇》2.厄诺斯、苏格拉底和哲人3.伊索克拉底第二部分: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五.柏拉图和学园1.作为一种在柏拉图学园中的生活方式的哲学1)教育的计划2)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3)政治意图4)在学园中的训练和研究5)柏拉图的生活选择6)灵性修炼2柏拉图的哲学论辩六.亚里士多德及其学校1.“静观的”(théorétique)生活形式2.“静观的”(théorétique)生活的不同层次3.哲学论辩的界限七.希腊化时代的学校1.一般特点1)希腊化时期2)东方的影响?3)哲学学校4)一致与不同:生活模式选择的优先地位5)一致与不同:教学方法2.犬儒主义3.皮浪4.伊壁鸠鲁主义1)一种经验和一种选择2)伦理学3)物理学与知识论4)修炼5.斯多葛主义1)根本的选择2)物理学3)知识论4)道德论6.亚里士多德主义7.柏拉图学园8.怀疑主义八.帝国时期的哲学学派1.一般特征1)新学派2)教学方法:评注家的时代3)生活的选择2.普罗提诺和波菲利1)生活的选择2)自身诸层次和哲学论辩的界限3.后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和通神术1)哲学论辩和调和传统的意志2)生活方式九.哲学和哲学的论辩1.哲学和哲学论辩的模棱两可2.灵性修炼1)史前史2)身体操练和灵魂修炼3)与自身的关系和“我”的专注4)苦修5)我、当下和死亡6)专注自身和检查良心3.与宇宙的关系和“我”的扩大1)自我在宇宙中的延伸2)从上往下的观看3)作为灵性修炼的物理学4)与他人的关系4.圣贤1)圣贤的形象和生活选择2)关于圣贤的哲学论辩3)圣贤的静观和世界的静观5.结语第三部分:断裂与延续:中世纪和现时代十.作为一种启示哲学的基督宗教1.基督宗教把自己定义为哲学2.基督宗教与古代哲学十一.古代哲学概念的衰落与重现1.重提基督宗教与哲学2.哲学作为神学的仆人3.理性的艺术家4.哲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持久十二.问题与视角参考书目年代大事记专名索引概念索引译序阿多1922年出生于法国的兰斯(Reims),从小接受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宗教教育。他说,天主教在他成长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既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印象,亦是他后来对之萌生疑问的价值体系。他的灵性之路开始于托马斯主义哲学,是通过阅读马利坦的哲学著作而接触到的。托马斯主义哲学把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结合起来,对于哲学初学者有一个好处,就是一开始就使他们注意到一种哲学的体系形成和严整结构。阿多从托马斯主义这个基于久远古代的和中世纪传统的哲学中,找到世界事物本质(essence)与实存(existence)之间的区别。而宗教教育,使他在走向哲学之路的一开始就直接熟悉神秘主义,并对之着迷一生。他甚至在维特根斯坦——他是第一个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学者——的《逻辑哲学论》中,读出与神秘主义的共鸣:“确实存在着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显示自己;它是神秘的。”阿多对“灵性的修炼”(d\'exercicesspirituels)——或者简称“灵修”——的研究,其灵感来自对英国哲人、枢机主教纽曼(JohnHenryNewman)著作《赞同的基本原理》(GrammarofAssent)的阅读。就是说,纽曼著作对真实赞同与想象赞同之间的区分,引起阿多研究灵修的冲动。这种研究带出两个问题:第一,现代人还能理解古代文本并且根据它们而生活吗?第二,在当代世界与古代传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断裂吗?阿多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否定的。他把对自己哲学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都看成是古代灵修在今天的延续。在阿多看来,柏格森主义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式的哲学,而是一种观看世界、改变认知的新方式。存在主义——包括海德格尔、萨特、梅诺-庞蒂、加缪和马歇尔——使我们晓得,对经验世界、感知、身体经验的反应处理,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日常的生活是彼此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撇开其经济唯物论的成分不谈——更是在哲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理论反思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起来。不管阿多如何探索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在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新柏拉图主义中的表现形式,如何从对神秘主义的兴趣引导到研究普罗提诺,再延伸到对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乃至整个古代哲学的研究,他始终记得自己年青时读过诗人查理•贝玑的诗句“哲学并不走进哲学课堂”。对于阿多来说,哲学与其说是一种体系构造,倒不如说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换言之,与其说哲学是一种论辩(discours),倒不如说哲学是一种生活——因为论辩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实践。简言之,只要人类生活在延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选择即灵修是与人类生活本身一样永久持存的。中国读者现在可以通过阿多《哲学的智慧》的这个中译本,了解他如何专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着手研究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和希腊化的哲学。阿多的学术探索着力揭示表现哲学的那种灵性现象,却让人真切感受得到他自己亲身灵修的那种恬静淡泊。阿多的书原名《何谓古代哲学?》(Qu\'est-cequelaphilosophieantique?),我的中译本书名与德文译本WegezurWeisheit:OderWaslehrtunsdieantikePhilosophie?(EichbornVerlag,Frankfurt,1999)有点类似,德文本翻译过来为《通向智慧之路:古代哲学教会我们什么?》,中译本与之相比较为简洁,亦不失贴切。翻译从2007年7月我在香港道教学院讲课时正式算起,断断续续进行,至今亦有三年之久。按照翻译草稿页码比例计算,约三分之一在香港完成,三分之一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间完成,三分之一在广州家里完成。最先萌发翻译阿多这一名著的念头,完全出于教学考虑。从2004年开始,我不时要按系里要求,给外哲方向的研究生开“中世纪哲学”课程。开课,中世纪哲学家原著文本的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两本书的阅读同样重要,而且还是构成我对整个中世纪哲学理解的基础:一本是新托马斯主义哲人吉尔松的《中世纪哲学精神》(L\'Espritdelaphilosophiemédiévale),另一本就是现在这本《古代哲学的智慧》。《中世纪哲学精神》有台湾出版的中译本,因此,我决意着手翻译《古代哲学的智慧》,部分可以放在自己为修课学生编的《中世纪哲学英文读本》的附录里作为参考,部分留作自己研究写作用。2009年9月,我的法籍同事梅谦立教授和张贤勇副教授,建议我在原译稿的基础上,把剩下的三分之二译完,作为中大哲学系、比较宗教研究所“古代基督宗教研究”项目的翻译部分。梅教授随即写信给法国的出版社,征询版权事宜。法国出版社年底回信说,版权已经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在得知我已经译出阿多该著作的部分内容之后,随即来信与我联系,双方很快便签订了出版合同——我将在2010年10月份把全部译稿交由译文出版社出版。于是,才有了现在这个中译本。阿多这部著作,可以看作他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的姊妹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写在前,长于哲学说理;《古代哲学的智慧》写于后,重在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史的细节描述。该书整体布局一分为三:第一部分交代古希腊“哲学”的定义及其来龙去脉;第二部分可视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一书的细节展开,描述古代各个哲学学(校)派灵修的方法和特点;第三部分在分析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如何连接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的基础上,阐发哲人今天获得灵魂宁静所不得不面对的种种艰难选择乃至悖谬处境。纵观全书要旨,我们不难得出如此看法:哲人其实并不“明智”;哲人既没有智慧,也不是智慧。哲人不断言说,一直达到目的并超越他在其中终结的完美事例为止。由是,宗教与哲学在古代本源的天然联系,经过基督宗教哲学的自我调适,在今天亦就重新接上。阿多在“前言”中告诉我们,他写这部著作,是想“通过其一般的和共同的特点,描述由古代哲学所代表的那种历史的和灵性的现象。”“灵性的”(spirituel)这个词,一般而言亦可译作“精神的”,但与法文的l’esprit(精神、理智、思想)有所不同,更多强调宗教超越的维度。我以为,“精神的”这个形容词在今天中文语境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宗教的修饰意蕴,甚至相反——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就肯定没有为宗教生活留出空间。所以,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把spirituel译作“灵性的”,旨在传达出希腊哲人灵魂生活中静观神灵——由此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一面。与“灵性的”相联的另一个表达的中文翻译是“灵性的修炼”即“灵修”。“灵修”这个字眼对于国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说“灵修”是整个古代哲学的生活方式,更会令人不解。然而,阿多这部著作,洋洋洒洒四百多页,要表达的其实就是这个基本看法。用阿多的话来说,“哲学不过是为了智慧所作准备的修练。”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哲人那里,“灵修”既可以体现在饮食养生中,亦可以表现在对话和沉思里,更集中在对超越者的静观(contemplation)上。不难理解,所有这些活动都意味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要言之——就是回到灵魂本身的宁静平和,亦即我们常说的返璞归真。阿多关于灵修与古代哲学的研究,影响了当代法国另一位哲人福柯关于“自身教养”(culturedesoi)概念的表述。此外,阿多还从东方佛教哲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庄子)哲学中,读出与古希腊罗马哲人同样具有的灵修意蕴。阿多的著作分三部分,相应地展开对这个思想进行论证的三个阶段。该书的第一部分就是第一阶段的工作——重新追寻古代哲人“爱智慧”(philosophia)的起源和传统。希腊人称智慧女神为索菲亚(Sophia),不过,“索菲亚”这个观念在古代的使用却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表示灵魂向神祗的升华,亦可指人的知识学问,还可意味与他人打交道的心机技巧。哲人的“本职工作”,便是教导人尤其是不谙世事的青年人,通过日常生活最细微、最直接的生活琐事,学会安顿灵魂、向神超升——这就是最大的德性。这种德性要求生活的简朴真诚,实际上就是整个哲学追求的那种生活方式的根本旨趣。在自己著作的第二部分,阿多详细检查,古代哲学中不同学校—学派如何从不同的方面,体现“爱智慧”——被看作是“灵修”这种生活方式——的各自特点。例如,阿多指出,在柏拉图学派那里,灵修把追求卓越(aretê)的对话伦理,与爱的升华密切结合起来。亚里士多德则把神灵智性的静观,视为哲学幸福和精神活动的顶点。犬儒主义的灵修需要忍受饥渴贫寒,由此获得自由、独立、内心力量、不烦和灵魂宁静,由此使自己适应一切环境。伊壁鸠鲁的灵修则通过对死亡的沉思,教会我们懂得对自然和生命的深深感恩,以感恩之心接受每个不可预期的时刻。斯多葛主义的灵修不管如何具体见之于物理学、知识论和道德论,却是为了应对“恶”而进行的“预先练习”(pré-exercice)。就是说,我们预先想象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困难、倒霉、痛苦和死亡,一旦它们出现,就会因为我们自己的预先“远虑”而变得无所畏惧。而怀疑主义的灵修则类似今天哲人胡塞尔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即把我们自己对世界的存在首先来一番“停止判断”(epochê),以便可能享受达至大全本身的那种真正的灵魂安宁。对我而言,阿多最吸引人的工作是第三部分——把发轫于中世纪的基督宗教哲学,视为连接古代与近代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多在他著作的这个部分,为我提供了一副精美透析的眼镜,更清楚地发见基督宗教哲学的灵修,与古代哲学灵修是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开启近代以降的整个西方哲学。简言之,我们可以在早期教父巴西勒——更不用说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对《圣经》的评注中,看到所有斯多葛主义、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论题——灵修就是唤醒上帝已经放在我们灵魂内的思想和行动的理性原则。而且,经院哲学的讲经(lectio)和辩论(disputatio),完全是对流行于古代哲学各个学派的教学和练习方法的承继和扩展。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再延伸到当代,我们熟悉的哲人如笛卡尔、康德、卢梭、叔本华、克尔恺郭尔、马克思、尼采、柏格森、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梅诺-庞蒂,无一不以各自的努力,仍然忠诚于古代哲学那种有活力的、生存性的维度——通过超越自己而成为永恒。他们把哲学不仅想象为一种具体的、实践的活动,而且作为人类栖息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的一种转变。一句话,只有不断地进行灵修,我们才有可能一方面回归古代哲人的爱智慧,另一方面使自己走向永恒。阿多的《古代哲学的智慧》,是他长期致力于对古代哲人和哲学研究进行深入反思的成果。阿多写这部著作,大量地依靠古代哲人的文本。这样做,目的是让那些并不总是容易接近原始资料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教给他们的智慧。阿多的著作,语言简洁清晰,叙述流畅通达,读来毫无艰辛晦涩之感,却不失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力度,一如他自己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表达。而且,参考文献如此丰富,却安排的整然有序,恰到好处。我粗略估算,该书的引文和脚注,幅度约占全书正文的四分之一;参考书包括大量直接引用的书籍,约有三、四百部之多;脚注为八百多条;人名数百个。不少他所引用的古代经典文本,都是由他自己亲自翻译处理过的。因此,我在翻译他的引文时,绝大部分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法文译文直接译出。少数参考了已有中译本的地方,我都在注脚中标明出处。当然,我是第一次试着直接翻译法文著作,自知法文水平有限,翻译理解并不精准,所以整个翻译免不了参考英译本和德译本。因此,有些原来法文本中段落较长的地方,我都按照英德译本再做分段的加工处理。在脚注和“年代大事记”中个别地方,我亦根据英德译本做了些许改动。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古希腊-罗马典籍以及古典学问的介绍、研究热情日渐高涨,令我这个一向崇仰古希腊-罗马生活方式的人兴奋莫名。我真诚希望,阿多这部名著中译本的出版,能够为古典学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真正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内在联系。要言之,我们不但要熟知列奥.施特劳斯的“微言大义”,而且也最好能够花点时间来阅读阿多的《古代哲学的智慧》,认真思考他以灵修这一哲学生活方式为契机,贯通古今哲人追求大智慧的良苦用心。在此,我要对我的研究生表示深深的谢意:镇超和刘超把约三分之二的手稿输入电脑,小苏初译了“年代大事记”,而“参考书目”、“专名索引”和“概念索引”则是由汪聂才帮忙统一处理的。我特别感谢我的法籍同事梅谦立教授,他在非常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抽出宝贵时间,帮我通看了一遍译稿,改正补充译稿中错漏的地方,并对一些译文的处理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还要借此机会,表达对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敬意——我藏书的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这个出版社制作的“精神食粮”,它们一方面滋养了我的灵性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书柜的自身价值得以提升。同时,也是他们力促阿多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翻译在目前国内学术成果评定中,令人遗憾地算不了是“原创性”成果。但按我对翻译的理解,翻译肯定属于译者用一种文字表达另一种文字的“原创性”工作。更不用说,翻译本身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作,是译者与作者在灵魂深处进行的一连串有时免不了是特别紧张而艰难的对话。因此很自然地,我在享受这一精神劳作的同时,也会因估计到自己语言水平、思想境界不够可能带出表达的错漏而感到不安。我只能祈求有兴趣阅读此书的读者见谅、包容,用自己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完成对一部名著的开放性的诠释。当然,对我翻译中出现的错漏提出批评,我也是完全能够接受并加以改正的。2010年10月10日中大康乐园天贯居皮埃尔·阿多(PierreHadot,1922—2010),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与文献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思想研究,以研究古代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而闻名世界。阿多是福柯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早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强调古代哲学并非一套理论学说,而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生命品质密切相关的精神修炼。代表著作:《精神修炼与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智慧》、《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和语言的界限》、《伊西斯的面纱》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3vGOw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