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庄子禅:现代人的深度退化

来源: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 《庄子》的第一精华 人们常说这是个末法时代,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已经远远不如古人、能够开悟的已经很少很少云云。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曾经对这个问题不太注意,也没有太多感受,直到细究庄子《
原标题:庄子禅:现代人的深度退化来源: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庄子》的第一精华人们常说这是个末法时代,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已经远远不如古人、能够开悟的已经很少很少云云。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曾经对这个问题不太注意,也没有太多感受,直到细究庄子《齐物论》的开篇,才终于确定的承认,现代人在心性上,的确是严重退化了。知乎上曾有人私信问我如何看待《齐物论》,我回复的原话是:“《庄子》33篇分量最大的一篇,道家根本真髓之所在。齐物论之于庄书,犹如华严之于佛经,开演的是究竟实相。”这一篇的极端重要,是得到历代研究庄子者公认的,唐代高道成玄英、明代高道陆西星、国学大师章太炎、南怀瑾及其师袁焕仙、近代大哲牟宗三等,都曾对《齐物论》下很大的工夫,将其作为《庄子》一书中有着特别重要性的单篇来处理。总之,这是庄子的核心篇章、浓缩版的庄书所在、解庄的那把钥匙,如果说读《庄子》有捷径,把握好这篇就是最大的捷径,诸位务必特别注意。《齐物论》最有禅意、最具境界的部分,则是开篇和结尾。中间的部分,是从各个方面、各种方式论证一切相对、万法并齐、同体共生的道理,开篇和结尾相当于是总说。这两个总说,一个直演天道真实,一个归于人之至境,遥相呼应着天人和合。而开篇的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努力去理解,却终究不能知道那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庄子的真实境界《齐物论》的开篇,庄子虚构了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师徒的对话,颜成子游不解师父最新达到的“吾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因此说你听过人籁却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却没听过天籁。“丧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答案暗含在颜成子游的所问里:就算可以形如槁木,难道也能心如死灰吗?可见有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呈现。对此庄子在《大宗师》篇里则有直接的演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脱离肉体和思维的双重桎梏和枷锁,进入的就是大通道境,就是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何为人籁、地籁、天籁之问的回答,就是在这种境界下作出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加以重视。在这里南郭子綦实际是庄子的化身,实际是庄子本人在为我们演示他所到达的那个境界。南郭子綦的回答,实际上只说了地籁,人籁和天籁则暗含其中。这段话概括起来是说:天地的呼吸,名字叫做风。山中百人合抱的大树上,有着无数的窍穴,形状像鼻子、嘴巴、耳朵……在大风吹起时,声音像呼吸、叫喊、号哭、感叹……风起则声起,风大则声大。大风一停,则“众窍为虚”,一切归于寂静,只剩草木还在摇摇晃晃,残留着当初的痕迹。什么是人籁?这场热闹,就像人间;大树上的窍穴,就像众生;大风,就像世间种种的外缘;窍穴发出的种种声音,就像众生的种种行为;风停,就像热闹的终将散场,一切的终将归于幻灭;还在摇晃的草木,就像众生的挣扎和不甘心,却不过是从前的虚幻与终究到来的幻灭之间的残喘。所有这些,都是天道自然的幻化,人却认作真实。身在其中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互相比较着谁的窍穴更深更大更好看,谁发出的声音更好听更响亮。这些,就是人籁。什么是地籁?种种窍穴,同体为百围之树,自身仅仅是窍穴而已,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种种声响,皆为天地之气所催生,同归于天地间的一气,有起必有止,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生缘灭、缘起性空的究竟实相;摇晃的草木,演说的便是那一场镜花水月、梦幻泡影。这些,便是地籁。什么又是天籁?颜成子游也是明白了人籁和地籁而不明白天籁,所以也发出了此问。南郭子綦却没有作答,而只是说了一句话:风吹出万种不同,源于“自己”,生于“自取”。这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话头,一段公案。唯一明白的是,这境界指向的是“众窍为虚”的“虚”字——窍穴之中空是虚,不正是所谓的“自己”吗?窍穴所应之风也是虚,不正是所谓的“自取”吗?南郭子綦的“丧我”,指向的不也正是这虚吗?虚之实相,万物如此,人亦如是。虚是什么?一说便实了。所以才是境界,才要参。能说的只是一点:你能不能把握得住这本我,你的自取是怒号不止还是如如不动。这三籁,人籁为假,地籁为实,天籁为真,分别指向分别的层次、归一的层次、虚无的层次。整篇《齐物论》的结构和演进次第,也是如此。在一个自然现象里说尽所有而又贯通无碍,这就是庄子的笔力和能力。不是真到了这个境界,是做不到的。现代人的深度退化以上却只是庄子的显义,其背后则还有暗藏的密义在。这密义揭示出的,正是现代人心性的深度退化。《大宗师》中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的呼吸可以到达脚后跟,凡人的呼吸则只能到达喉咙,这是说有修为的人呼吸之深和普通人的呼吸之浅。庄子这不是在夸张,而是说一个事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人正常的呼吸应该是腹式呼吸,是一种气沉丹田的内呼吸、深呼吸。而我们多数人却是怎样的呢?呼吸时气息只能到达喉咙,是一种外呼吸、浅呼吸。真人的呼吸到达脚后跟是气行全身的表现,凡夫的只能到达喉咙则是断绝不通的表现,气通是生机,气断则是死机。这就是退化的表现。这也不只关系人身,天地自然和人世也是如此,所以地籁的寓言里,是气在贯通一切,所以古人讲气运、气数,现代人常挂嘴边的“运气”二字其实深藏大道。因此庄子在《人间世》中讲修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就是虚之所在,虚就是道之所在,抵达虚之道境的路便是听气。庄子之所以说人籁、地籁、天籁,告诉我们的就是用心去听,这是他的秘传心法。听气是怎么一种听法?我能想到的最准确的描述,是感应。感应的是什么?便是气、虚所连通的天地万物的灵觉。庄子说虚,有个词则正叫虚灵,虚则灵。古代的人,对天地自然有着很深的感应,他们比之今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抱有一份万物有灵的心性,那便是感应的总体现。今人以为物就是物,古人则以为物各有其性灵,这是他们真实感应到的,就像我们有时会在那些老物件上感受到岁月灵气的凝聚一样。古人之所以在悟道和占卜、风水等术数上更容易成就、成就更大,也是基之于此。上古之人的各种图腾崇拜和巫祭仪式,现代人以为原始,其实恰是感应深的体现,这种感情就像天真的孩童面对浩瀚无穷的宇宙,因为心中空灵而与大道有着更紧密的连通。古代质朴的平常人也是如此,他们更懂得敬畏,而敬畏正是有感应的表现。六祖等禅宗大师,明明身体安好却往往能预知自己要走了,也是一种感应。自然界的生物也往往对天地运化有着更强的感应,就像以前说过的老鼠和蛇对地震的感应,蜻蜓和蚂蚁对阴雨的感应,有情万物对二十四节气物候的准确感应等等。这种感应是本于人与天地自然的息息一体的,不只是形上的,还是气上的,更是灵上的。现代人则已经越来越深地失去了这一能力,他们不知道在有形的世界之下,还有一个无形的世界,一个一气贯通而灵觉一体的感应世界。所以他们的感知止步于物,眼界只能看到物,沦陷在对物的追逐。而物却是支离破碎的,局限狭隘的,他们的心智也便落在了破碎浅层,与他们的喉呼吸相对应,短促急躁。今人往往以科学自诩,科学能解决的却只是物的层次,科学教之人对中医等学科的不能理解就是因为失去了这种感应能力,他们丢掉了根本和真实却还在沾沾自喜。这就是那种深度的退化,庄子的密义之所在。了达和归于这密义上,才算握紧了进入庄子所说天籁境界的真正钥匙。造成这种退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外层来说,是人与自然已经太陌生,失去了这道在天长日久中熏染的途径。从内层来说,则正在今人与古人、普通人与有修为的人的区别上——心是否静、是否净。前者在这个时代已太奢侈,后者则仍是平等赋予每个人的机会。庄子《天道》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要重新打通这种感应能力,还是在自己。机心:人心最深的地狱心能宁静纯净则自然灵明,灵明则自能感应,这是老生常谈。很多人没意识到的却是,心的静净和躁浊之间的那个中枢是什么。回到庄子的“人籁”。颜成子游言“人籁则比竹是已”,比竹就是排箫等吹管类乐器。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便是发出什么声音全靠吹奏之人的用意。这用意就是那中枢所在,指向的是两个字——机心。《齐物论》称此心为“成心”,成心之下便是我私,成心之上便是成见,这就是人造作于世间的那个完整通道。所谓机,就是成心成见无尽的机巧变化。人因我执而有欲望,因有欲望而生贪取,因欲贪取而生用机心,因机心生用而争夺倾轧不止,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不论言还是行,人间地狱由此而成。可见机心虽然不是最深层的因,却实在是最中枢、最显见的那个因。为了发达这个机心,而有了如今处世学、厚黑学、成功学的大行其道,玩得转的自以为高明出众,却不知恰恰隔绝了自己的天机,亲手断绝了自己与天道的联系,于是恰恰是最愚蠢的那个,所以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这样的心有如迷宫,此岸与彼岸或许只相距咫尺,却因为中间的千回百转而永难抵达,所以老子言:“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人籁与天籁,机心与天机,是永恒的负相关。机心与天机所指向的,也正是人籁和天籁所呈现的,一个是注定的幻灭,一个是永恒的宁静。古来成者是机心之徒,败者更是。只有破除机心这道人与天道最真切的阻隔,才能心执自化,万物同体自然显现。这就是为什么《齐物论》以“齐”为题,又为什么把三籁放在最开始来说,就是告诉我们要破、要通。所以三籁之后,庄子紧接着用大段篇幅精准描述了机心把持下众生的可悲:他们精打细算,争论不休。睡时因梦境不宁,醒时因现实不安,与外界接触纠缠不止,与他人勾心斗角不息。有的畏首畏尾,有的心机深沉,有的如履薄冰。轻的心神不宁,重的惊魂失魄。他们不是在攻击别人,就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就这样消磨着自己的肉身和精神,而日益枯竭,只能深陷在喜怒哀乐、忧虑叹息、反复无常、惊恐不安、浮躁放纵、张狂做作的轮回里,日夜交替不息,却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庄子说“自取”,这就是反面例证,是咎由自取。与机心相反相对的又是什么?直心。这就是为什么佛家道家都以直心为道心,《坛经》中六祖说得最是真彻:“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何为直心?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的真心是,没有目的性而不谄媚迎合的平心也是,从本心上直接自然流出的就是直心。反之就是脱离当下真实而陷在思虑妄想的假心,与心怀不轨、有所图谋的曲心。一句话,直心就是没有邪曲妄想的心,而所谓机心,哪个不是源自邪曲妄想呢?常行直心,这不是说要直来直去,口无遮拦、行无顾忌。真正的直心之人,因为没有了邪曲妄想的我执在,反而能真正地照应他人,他们待人接物的直就体现在这种照应上,反之才正是出自习气我相的曲。内依本心,外依众生,就是修行的全部真谛。在这个没有境界的时代,人们倒是特别喜欢谈境界,这大概是退化后的进化本能。但太多人都没抓到境界之门的把手:那是从实的层次进入虚的层次,是从眼睛盯在物上转向内心的感应。而这一切,都要从破机心而归直心开始。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Y71O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