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什么意思幻象繪畫中的佛家意境

文/吉良(臺灣著名学者、曲兿家) 若從文藝復興之後的藝術史脈絡來看,歷史上的藝術家們隨著觀看世界的觀點與理解的轉變而發展出不同的體系派別。從寫實主義開始,畫家們試圖描繪出雙眼所見的外在世界的"真實"樣態,客體與主體立場鮮明清晰,畫家的任務
原标题:幻象繪畫中的佛家意境文/吉良(臺灣著名学者、曲兿家)若從文藝復興之後的藝術史脈絡來看,歷史上的藝術家們隨著觀看世界的觀點與理解的轉變而發展出不同的體系派別。從寫實主義開始,畫家們試圖描繪出雙眼所見的外在世界的\"真實\"樣態,客體與主體立場鮮明清晰,畫家的任務是逼近與還原物質本身與呈現場合。到了印象畫派,藝術家們對於看待世界的觀點開始有了轉變,他們不再囿於所謂外象(相)的呈現樣貌,於是開始解放了光影與色彩,讓畫作滲進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試圖表達的理想,因此邊界與邊界的輪廓開始模糊起來,客體與主體之間也不再完全對立,畫家各自的性格流露於作品中,人與畫的相隔開始冥合,但終究仍沒有脫離肯定外在世界為真實來表達作品。而後來到了抽象畫派,則開始探討外在世界的真實性與來源處,解構了所謂堅固實體的象(相)的認知,視野的著力點從巨觀(或常觀)走入了微觀,從外在返觀至內在,畫家否定了外在世界的可靠性與堅實性,理解了物象乃是來自於抽象,而抽象則是內心的產物,是形成物質世界更為基礎的源頭,於是畫作中不再出現肉眼所見可輕易辨別的物件,此時傳統的客體徹底消失了,畫作成了探索與表達自心的媒介,畫作便代表畫家,是主體與主體的相望與對話,人與畫似非一非二,而外象客體的重要性此時被完全放逐與屏棄,而無邊無際的抽象思維運動,發展到後來卻落入了虛無飄渺難以共鳴的深淵困境,難再突破!刘佑局作品刘佑局作品刘佑局作品而劉老師所創立的幻象主義,則是從虛無困境中返回外在世界的一個新視點、新詮釋與新風格。幻象主義既否認了外在世界的真實性(非有),然也不否認外在世界的存有性(非無),不落斷滅之空,亦不落實存之有,即是擺脫了過去寫實派與印象派所試圖詮釋的真實世界(常觀),然也不全然落入無止無盡形而上的抽象世界中(微觀),而是採取了中道的宏觀觀點,融合空有之境,從虛空中再度回到娑婆人間,如看山是山、非山的過程,回首再見,那山便已不再是真實瀝瀝地堅牢,而是如夢幻泡影般,空花水月般,如記憶留下的殘影,看卻無可看,聞卻無可聞那般的夢幻如詩了...或可說幻象主義是從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來解讀整個有為法的法界,而這樣的觀看方式似乎是過去不曾有過的,過去寫實印象派等,都將外在客體視為真實,只是客體與主體的成分比例不同,而導致描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抽象派雖是否認了外在客體的真實性,但仍不斷探詢主體抽象的表達方式與意涵,其實仍是肯認了抽象主體的真實性,並與外在世界隔絕了起來。而這道隔絕\"具象\"與\"抽象\"的牆,卻被劉老師的\"幻象\"給打通了,幻象畫派或許應是第一個不將具象與抽象視為是真實存在的觀看與詮釋方式的畫派,它直接描述了一般肉眼所見心裡所感的世界其實只是如幻如夢般的存在,包括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皆然,也唯有打破了具象與抽象的真實性,才能推倒阻隔具象與抽象的高牆!因為一切沒有實體,方能無礙,空有一如,出入自在。這是與過去歷史上所有傳統畫派相當不同的一個新的哲學高度,從客體與主體的二元對立與漸進,再到外在客體消失主體的獨存,再回到主體與客體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一體與融合....從佛教的修行理論上來講,這正是凡夫肉眼乃至菩薩法眼所見證的法界!而落實在繪畫的歷史脈絡與詮釋上卻是相當有意思的對應。刘佑局作品刘佑局作品刘佑局作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YvKn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