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到2022》 :全运会是北京冬奥会的“双重”练兵机会_防疫

进入2021年,体育视频节目《从2008-2022》奥运访谈开播,新一期《从2008到2022》:从东奥到冬奥。体育资深记者郭健对话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和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那么,他们究竟都发表了什

原标题:《从2008到2022》 :全运会是北京冬奥会的“双重”练兵机会

进入2021年,体育视频节目《从2008-2022》奥运访谈开播,新一期《从2008到2022》:从东奥到冬奥。体育资深记者郭健对话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和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那么,他们究竟都发表了什么观点呢?

距离2020东京奥运会结束已经有近两周时间,回顾因为新冠疫情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那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关注呢?

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说:“其实我在想,当时我们在东京奥运会一系列比赛结束之后采访运动员的时候,曾经运动员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就是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奥运村里面,其实更多的是习惯是第一:我们要严格遵守防疫的规章制度。第二:我们运动员也感慨说,很多外国选手感慨,防疫规定太繁琐了,太严苛了。实际上,我们的运动员非常可爱之处在于,确实是把防疫或者说把相关的规定,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实处,而不仅仅是严格遵守东京奥组委的相关规定。之前,我们举过的例子,世界上各国运动员在奥运村里面,房间格局是一样的,基本都是一厅或者三室一厅的房间。按按照规定的话,我们一些运动队,包括离开自己的私密空间之后,到客厅里面活动都带上口罩。包括从自己的卧室到厕所的时候,也带上口罩,用这种比较严苛,比较严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其实也是使用咱们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最后一天总结的时候,敢于大胆的说,我们中国代表团也是取得了一枚防疫工作的金牌,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里就想到了北京冬奥会。实际上,北京冬奥会的话,我们看新闻报道也注意到,大概几天前蔡书记在视察北京冬奥场馆的时候,也是再次提出了举办冬奥会了三个重要的理念。第一,我们要办一个简约的冬奥会,我们的冬奥会,并不是像大拆大建,或者是新建很多楼堂官所,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北京申办冬奥的时候,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第二,我们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只有一处是新建的,就是冰丝带。冰丝带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组织冬奥会测试活动的时候,也去现场场实际体验过,这也是给冰丝带的一次温居之旅。因为我们之前去其他的场馆,当时在冰丝带里也发现,其实每一个场馆,对于防疫,对于相应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一馆一对策。所以说,第一是简约,第二就是要确保安全的举办北京冬奥会。从这些细节能够看出来,我们对于冬奥会的筹办,特别是对于这防疫工作,非常非常稳,可以说非常非常的上心。就以冰丝带为例,实际上我们运动员和记者进行采访环节的时候,基本上是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但是呢?这个面对面,又并不是像你、我这样隔空相见,而是中间有一道玻璃挡板,有一个很高的玻璃挡板,然后通过收声器材和摄像器材,基本上能够实现运动员刚刚下场的时候,就是比赛的那种荷尔蒙、那种兴奋度还没有降下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与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聊天,去采访,让你去复盘比赛的过程。比如说像五棵松的话,它又和冰丝带不一样,五棵松的采访环节,它是一个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用这种远程的,可以说是远程的发布会,混合采访区的运动员走过采访区的时候,只能看到对面的长枪短炮,就跟我们在演播室里一样,只能看到采访话筒。记者和工作人员是在第二现场或者第三现场进行提问。总之,这种一馆一策也是根据每一个场馆不同的形态或者每一个场馆不同的性质,制定了相应的这种防疫管控措施。实际上,防疫政策也是确保运动员在防疫中能够实现运动员的绝对安全,也应该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在这个防疫中能够能够最大限度的被保护起来,争取实现100%的零感染。第三,我们的目标就是一届精彩的冬奥会。一届精彩的冬奥会,绝不能缺少精彩、激烈的比赛,以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瞬间,甚至是火星撞地球的场面。但是,一方面精彩就是场上的精彩,另一方面,你怎么能够确保这个精彩,那就是要确保防疫方面的万无一失。所以,我觉得前两个要素,一个是简约,一个是安全的实现最精彩的北京冬奥会。”

8月8日晚,随着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缓缓熄灭,为期17天的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接下来,北京冬奥会将迎接来自全世界的体育健儿共赴“冰雪之约”。

东京奥组委在两周时间里为奥运相关人员进行了超过60万次核酸检测,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组织方采取“泡泡”方式与社会人员隔绝,严格禁止奥运会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外出观光、购物、就餐等活动,违反这一政策的代表团人员,受到了警告,甚至被注销奥运证件。

中国体育代表团之所以能够做到“零感染”和“零密接”,要归功于高达99.61%的疫苗接种率,以及代表团成员严格遵守东京奥组委的各项规定,做好了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

东京奥组委为了弥补无观众造成的氛围缺失,启用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通信和影像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这场盛会应该呈现出来的盛大和精彩。首次采用云技术支撑全球转播,通过云上转播平台OBS Cloud提供的3D追踪技术,观众可以在田径短跑项目中看到每个运动员的实时奔跑速度。

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说:“首先还是之前强调的安全问题,尤其在疫情还没有被彻底控制住的前提下。那么,这种人员聚集的大型运动会,大家还是比较注意的,包括出差,各种风险,我觉得把后勤服务做到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出去跟运动员接触,大家也比较注意,包括当时在混采区,大家还在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不会说像以前有的采访,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特别关心的热门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会聚集一大批人。这次呢,要求非常严格,非常有序,包括整个比赛期间,从组委会、到运动员,再到记者,都非常有序。我们的运动员,他们感受很深的,他们的自我我保护意识也非常强。比如说,我们中国队员都能做到在赛后混采区接受采访时候,甚至说从电视镜头里看到,很多运动员在比赛结束之后都会带着口罩后离开赛场,这都是一个最好的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保护,也是对这个赛事的一个更好的保护。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会延续到我们北京冬奥会的一些报道里面,而这些就是我们自己也要总结的。我觉得东京奥运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之前的一种担心,因为疫情导致一年多的时间内没有什么正式比赛嘛,我们其实之前节目中也聊到了。看过这次东京奥运会之后,之前担心一部分顶级运动员没有参赛,对各个项目可能是一种缺失,另外一个就是比赛的精彩程度会打折扣,但是从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的表现来看,我们中国刷新了四项世界纪录,同时还打破了21项奥运会纪录,包括我们在水上运动,我们知道赛艇和皮划艇因为考虑到这种气候外部因素的不同,是不设世界纪录的,但是有世界最好成绩,我们也打破了这个世界最好成绩的时间。

包括世界范围内,我记得一共是20多项的世界纪录,还有七、八项水上运动的世界最好成绩被改写,那么这些都不会因为一些明星的缺席而导致整个竞技水平的大打折扣。其实,这也给我们冬季运动,就是北京冬奥会提了一个醒。因为现在距离北京冬奥会那么近了,其实疫情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反弹,各国确诊的数字稍微又有所提高了,那么在最近半年的时间内,我觉得这个趋势也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彻底改变,那么有可能等一段时间,还是会面临这样的疫情防控,那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运动员动员没有一个很好的备战,甚至会出现大牌运动员可能会缺席比赛的情况。但是从东京奥运会看北京冬奥会,我倒是觉得,其实我们对于赛事的精彩程度,我觉得也可以做一个期待,有可能个别项目出现了一定成绩上的滑坡,或者竞赛的水平,不是像我们印象中那么高,但是中间会有一些其他项目维持了一定的水准,能够刺激大家发挥出一种高水准,就像东京奥运会一样。所以,我觉得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程度,其实也是值得期待一下的,尤其是竞技层面的精彩程度。”

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说:“这次的东京奥运会之后,和以往不太一样的就是很多常规的环节没有了。比如说,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代表团返回的时候,我们记者会组织前往机场去接机,然后花团锦簇,包括粉丝球迷,首局横幅,记者也会有很多,之后在机场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次可能就没有这个环节,因为很多的时候,运动员也是分期分批的回国,包括在巩立姣夺冠当天,我们当时也是问工作人员,巩立姣大概什么时候回国,说是可能在比赛结束之后,第二天很快就要回到国内去,就是不能像以往一样,大兵团成建制的统一包机,然后很有气势的回来,并且有夹道欢迎的仪式。不过,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又有一个新的,或者说比较有意思的形式,就是运动员在隔离期间,可能更多的去通过社交媒体,或者说通过网络,采用隔空对话的模式,去跟记者或者是跟网友进行线上的连线。一方面是因为确实结束了比赛,而且我们中国代表团普遍成绩都比较好,大家也都会暂时放轻松一下。第二,可能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运动员处在隔离之中,除了有常规的训练或者说常规的体能维持训练之外,可能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之前想做,但是不能够去做的事情。这种像连麦或者说视频线上的访谈,或者是采访,其实通过这种采访的话,我们也发现很多运动员和我们想象的其实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些运动员是不是不苟言笑?或者说,可能会比较严肃,但是实际上发现,平时聊起来,他们也是很逗的一个人,或者说,有一些运动员可能就是我们感觉可能平时就是一个开心果的状态,甚至是就是在队里活跃气氛的人物。比如说,像大宝贝儿李雯雯,给人一种很阳光很快乐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连线的时候也了解到,如果没有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延期的话,应该在去年的夏天举办,然后呢?李雯雯实际上是非常阳光快乐的大女孩,可是她也背负了一定的愧疚和负担,这个负担包括她的亲人,包括她的爷爷。她的爷爷身体不舒服,患了癌症,当时在连线的时候,李雯雯也在跟我们感慨,如果说东京奥运会能够提前一年举办的话,那可能她的爷爷能够看到她拿到这枚金牌,实在太可惜了,因为在时间推迟了一年,因为疾病的原因,最后老人家不在了,就没有能够亲眼去见证自己的孙女儿拿到了这么一枚金牌。实际上,这个故事,我们作为一个读者来看的话,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感人,但是我们知道,李雯雯能够从她的嘴里面说出来,之后微笑着把这个事情说出来,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承担了很大的这种内心的煎熬。所以,通过这次东京奥运会,通过这次与运动员的连线,我们看到了很多运动员的各种真情流露,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一次尝试,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网友能够感受到我们运动员除了在场上的那种霸气和杀气之外,在场下也有这种真真实实的活泼,或者是幽默和感性的一面。”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哪些事件让人印象最深刻?

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说:“我觉得,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但是因为关心比较多的还是欧洲的足球联赛,它完全恢复了,然而我们也看到,现在其实欧洲很多国家的疫情随着疫情防控的一些举措的改变,也出现了一些疫情反弹的案例,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新闻时,我们习惯将赛事跟疫情防控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真的是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只能说,我们遵守自己的一些规定和标准去执行这些防疫政策,如果说你不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的,如果突破了一个极限的话,那有可能对运动员的身体带来一个很大的伤害。最近,其实像欧洲联赛,我觉得大家可能关心的是各豪门的转会。其实,像最近两周一直在炒的就是梅西的事情啊,我觉得这个也其实涉及到这两天讨论比较多的就是我们中超联赛到底怎么办?我们的CBA到底要怎么恢复?是一种泡泡举行的赛会制,还是会恢复主客场,还有就是我们到底要不要外援?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还没有下出一个定论的,这些可能都跟我们大环境内,在防疫的大环境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再讨论我们的联赛该怎么进行?所以你看,马上9月份,我们的国足就开始踢12强赛了,这些都会吸引我们的目光,但是在每一个队伍,每个人去参加他的比赛的时候,肯定是按照当地的一些防御规则,我觉得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起码我们保障了自己是安全的,其实就像日本东京奥运会一样。我们也看到一些新闻或者网络报道说,一些欧美的运动员,他们的防疫措施不是那么严格的,也有一些这些事情发生。但对于我们来说,起码我们运动员就是整个代表团成员,700多人没有出现任何一例跟疫情有关的情况。那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打了一个胜仗一样,我们在这个疫情赛场上,确实也获得了很好的一个成绩,那我希望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一些赛事,在准备一些比赛的时候,也可以得到成功的借鉴。比如,NBL联赛,因为最近南京比赛,疫情管控增强,大家都憋在一个比赛馆里,天天训练,又不能比赛,本来比赛都快打完了,那因为疫情突然严重了,就都停止了,我觉得其实我们运动员在这方面做出的牺牲也特别特别的大。现在,CBA开赛还有点遥遥无期,我们的国足要比赛了,中超比赛现在又被切断了,要备战12强赛,然后可能到明年才能把中超打完,那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做出的牺牲也是挺大的,所以我们在一方面能看到各个项目的一些精彩的比赛,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要为这些运动员,为我们营造这种竞技环境,以及各方的努力,也应该为他们去点一个赞。”

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2021年9月15日至27日在陕西省举行,包含竞技体育项目和群众体育项目。其中,竞技体育项目共设35个大项、52个分项、409个小项。群众体育项目,分为比赛类和展演类两个类别,总计19个大项,185个小项。

据中国体育代表团透露,东京奥运会后大部分的运动员、教练员回国后都要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要加强前方后方工作协同,统筹安排返程回国人员接受核酸检测,深入细致做好回国隔离疫情防控和隔离训练工作,在严防输入风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障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顺利参加全运会。

那么,东京奥运会与第十四届全运会距离如此之近,是否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同时增加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呢?

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说:“之前专门看过羽毛球下半年的赛程,发现确实是非常恐怖,基本上,大赛是一个接着一个,运动员都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当时内心也是捏了一把汗,也担心运动员受伤。毕竟从九月、十月一直贯穿到年底,之后是每年的总决赛,感觉赛程非常非常的密。现在说回到全运会,实际上我们当时在采访运动员的时候,也问到了奥运会推迟一年对你的影响大不大?本身我们记者想到,队员们可能会说,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或者如何如何。但是,我们当时采访运动员,他们给出的答案却是不是这样的,也让我们非常意外,他们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没有什么影响呢?比如说像2020年,打完东京奥运会之后,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休息,只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放松一下,因为还有2021年的全运会,现在因为疫情,反而会把全运会和奥运会紧紧的压缩到一起,在几个月之间去完成,作为运动员来讲的话,经过一个小的调整,基本上保持这种热血未凉的状态,再去征战全运会,对运动员来讲,觉得还是挺好的,反正横竖都要训练,不如一下子来两项比赛。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轰,不如几个月之内,把奥运大赛的任务和全运大赛的任务全都完成,然后全运会之后,真正的可以放松下来。像这样的采访,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实际上都是在说等到全运会之后,需要能给自己放个假,一些年资比较长的运动员,也会再补充一句,放假的时候会认真的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实际上,这可能也是为各种各样的新生活,可能也是在做铺垫。具体到全运会竞赛内容的话,因为参加全运会比赛,并不是只是这些奥运选手,还包括一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包括像参加足球的青年选手,实际上全运会也是他们的舞台,而且早些年间围绕全运会也有一些争执或者是争论,主要是一个举国体制的争论,一个是维金牌论的不同看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中国体育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际上从天津全运会到即将开始的西安全运会,现在的全运会和以往的全运会相比,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很大的改观。更多的是,对于金牌的淡化,包括取消金牌榜。大家可能觉得,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可能就是在主页上去掉一块位置,但是实际上取消金牌榜或者取消奖牌榜,对于整体的全运会或者说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的各个数据和格局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并不是一个仅仅的姿态,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导向性的政策,而是真正的,实打实的把这个金牌观点或者体育政绩的观点,从一个比较核心的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全运会真正地打造成为一种,既有国内顶尖的高水平运动员,也有国内一般高水平运动员,也包括很多国内的年轻选手参加的一场中国竞技体育比拼的舞台。实际上,如果说没有2020东京奥运会推迟的话,这个时间节点其实也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阶段,因为本身可能参加奥运会的一些老运动员,经过一年的沉淀,或者说经过一年的修整之后,他的竞技状态究竟是怎么样?可能会打一个问号啊,正是在这么一个契机,包括很多年轻选手,包括乒乓球,举重,这些在国内强大的运动员出现的全运会上进行较量。全运会可以说是在奥运会之后,一个新王加冕的成果展示,可能更多的年轻血液,就是通过全运会来崭露头角。我印象中,最初刘翔就是在全运会上取得成绩,引起大家注意的,之后在亚运会,最后才是在奥运会能够一鸣惊人。所以,全运会也是一个青年运动员展示自我,吸引更多注意力,或者说在业内能够崭露头角的很好机会。除此之外,其实除了竞技体育之外,还想再多说一句,从天津全运会开始,体育总局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其实把全运会和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以及全民健身产生了更多的挂钩元素。包括全运会的全民健身项目,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很多,包括上一届的全运会,我要上全运的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但是现在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印象中好像是在上周宣布全民健身的项目,现在是暂时推迟了,但是后续希望能够在疫情稍微有所缓解之后,能够尽快地把这个全民健身进行下去。毕竟,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是两翼齐飞,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中国全运会的常态。”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官方票务网站及官方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并面向公众开启注册通道,体育比赛门票票样发布。这标志着十四运会体育比赛门票销售工作全面启动。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十四运会除提供官方票务网站及官方微信小程序以外,还开通了十四运会票务服务热线,并在全国设置了100家门票代售网点,公众可持有效身份证件到门票代售网点购买十四运会体育比赛门票。代售网点将于8月中旬全部开放,公众可通过官方票务网站及官方微信小程序查询门票代售网点相关信息。此外,十四运会组委会还将于赛时在比赛场馆附近设置现场售票亭(赛前一天开放),公众可直接于比赛场馆进行实时购票。

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说:“首先,现在不管是任何比赛,从组委会的角度是希望有观众的,不管是运动员,还是组委会,或者是赞助商,包括转播方面,都是希望有观众的,这对于运动员来说,也能刺激他们发挥出一个更好的水平,那比赛如果说总是处于一种无观众的状态,首先看起来,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你看着就怪怪的。所以,我觉得为了这种需求,我觉得一定要去努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可以去尝试。第二,确实在不到半年时间段,举办全运会,可能会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参考模板。比如说最简单的,入场的情况下,你怎么在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内,确保安全的前提,经过各种检测,能入场。如果说,到时候我们真的允许比如说50%的观众入场,那可能就是上万人,那怎么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又能确保经过安检,经过健康的检测之后,满足入场标准。

这都是需要去实践,包括东京奥会之前,我们在去年聊天的时候说过,他当时是用他承载观众比较多的比赛在进行实验,像棒球比赛,一开始是3000人,5000人,然后30%,50%,甚至是80%,以及半饱和状态都进行过这样的模拟测试。那我觉得,现在全运会确实给我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契机,而且我们这种检测的流程,又是在疫情防控比较好的前提下进行的,我觉得这个确实对我们举办北京冬奥会是有比较好的帮助作用。比如说,到时候周末的话,是不是朋友圈发一个倡议,大家去看看全运会,周五下班之后,周六、周日到了,选几场精彩的比赛看看,到时候再回来,但要看到时候的一些防疫具体措施,包括我们到时候是不是方便买票?因为,也要看整个国内疫情防控的局面,我自己倒是有这种想法,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到时候一起去。”

(鸾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BdObAeWwV.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