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至秋已至丨清涼,如江南的瓦~

▾正文 ▾ 清涼,如江南的瓦。 生长于江南的建筑 往往是以黛瓦做眉,粉墙为颊 在雨的氤氲天色里 如着一身素白衣裳 菀菀从画中来 看天地在雨中氤氲成一片 看雨水落在青色的瓦上 清透的水珠一滴一滴坠下 一眼,便是入骨清凉 诗
原标题:秋已至丨清涼,如江南的瓦~▾正文▾清涼,如江南的瓦。生长于江南的建筑往往是以黛瓦做眉,粉墙为颊在雨的氤氲天色里如着一身素白衣裳菀菀从画中来看天地在雨中氤氲成一片看雨水落在青色的瓦上清透的水珠一滴一滴坠下一眼,便是入骨清凉诗人郑愁予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的房子,也总如莲花的面庞让人遐想。粉墙黛瓦间,曲曲小巷中,总有许多曼妙的邂逅,有许多婉转的情思,和不忍忆起的江南记忆。在连日滂沱的北京城,见到这繁盛的雨水,蓦然想念起江南那一大片的白墙和一大片的黑瓦来。江南的房子,多是白墙黑瓦。沿着曲折的水岸,一色的黑白相间,在青灰的天幕下,它们零零星星地错落着,高低不一,像一个个的谜语,在时光中,等人来解。瓦是喜欢雨的。雨落瓦上时候,总像是在弹琴一般。落雨时候,瓦上极其有韵味。夏日的雨水,有时候来得十分猛烈,随着狂风来,挟带着一个沉闷夏季爆发的自述,从屋脊到屋檐,倾泻而下,从一片瓦到另一片瓦,飞檐而过,走得极其地急,丝毫没有间隙,急匆匆地,好似狂乱的钢琴曲。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南方七月的雨,便是一曲盲奏。雨落瓦上,人在屋内听雨,像是听了一曲猛烈的交响乐。“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这是青瓦古屋的妙处。它自带年代感,自带历史感。每一片瓦都有自己的节奏,是天然的乐器。坐在古老的青瓦檐下,听一场七月的雨,总恍如跨越了几千年。“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幼年时候,关于雨的记忆,也总是和屋檐,和飞瓦分不开。爷爷家的老房子,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妙的一部分。大雨滂沱的时候,几个小小的人儿,穿着雨靴,齐齐站在翘起的屋檐下。雨密密地沿着屋檐落下,成了一道天然的雨帘。人走不出这密集的帘子,只好在帘下偷着找乐。抬眼看雨帘,好似一帘流动的水晶,风来时,雨帘还会悠悠而动。孩童伸手去接那倾泻的水,一捧一捧的,便好似是接到了天空的眼泪。对于孩子而言,那便是最大的乐趣。在现代的钢筋水泥房里,是再也没有这样的妙趣了。最多,隔着一层玻璃看窗外的朦胧,听雨猛烈地砸在水泥路上,看雨也不再有这样的心境。所以,忆起江南,总有一大片的青瓦,带着一阵雨落过后的清凉,和诗意。若是站在高处,看中国的瓦房,像是一个精美的排比。一连排的青灰色,密密排布着,像是一条条大鱼,在天地间沉默地排列着。屋脊是鱼的脊背,白墙是鱼的肚皮,一片片的青瓦便是一片片的鱼鳞。落雨时候,鱼是活着的,一条条翻江过海,意趣逍遥。瓦上,凝结着中国人千百年的智慧。单片的瓦极其脆弱,落地既碎,但聚集起来的时候,却能成屋,能成家,能遮风挡雨,能温暖人世。瓦,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很久远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它好比一条悠长寂寥的古道,从久远的西周秦汉而来,它跨过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与四季轮回。一个个时代在岁月里更迭,一代代人事变换,瓦上有过青霜,积过灰土,纳过雨水,长过青苔,光阴越来越厚重,瓦却越来越轻薄。瓦,不是冰冷冷的一片瓦。它带有时间的记忆,更带有中国的诗意。在中国的建筑里,瓦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建筑师王澍曾说过,“这是中国的传统,每一次拆了房子之后,人们都会用拆下来的材料重新建造,而不是简单地把它抛弃。这里面有对时间的很诗意的体会。”一片瓦,记录着光阴的荏苒变迁,也记录着故乡的山长水远,还有家的片刻温暖。雨落青青瓦上时,不小心便会遇见一个遥远的中国。掀开一片瓦,走进一个清凉的时空里。白墙黛瓦间,江南眉目清晰,故乡在此停歇,中国也并不遥远。-END-温馨提示: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玩收藏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2VM3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