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瓜老面瓜游记——《一个因红二十五军长征而闻名于世的小山村何家冲》

何家冲,一个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大别山区腹地的小山村,因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而闻名于世。2018年7月23日,小分队驱车奔赴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式开启了我们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征程。 由七里坪前往何家冲的省道总体路况不错,但个别路段因近期连日暴
原标题:老面瓜游记——《一个因红二十五军长征而闻名于世的小山村何家冲》何家冲,一个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大别山区腹地的小山村,因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而闻名于世。2018年7月23日,小分队驱车奔赴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式开启了我们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征程。由七里坪前往何家冲的省道总体路况不错,但个别路段因近期连日暴雨的浸泡外加大货车的碾压,有些坑坑洼洼,行驶起来还是比较困难。但途经的竹竿河水清澈如境,沿途的稻田碧绿如玉,也让在酷暑中奔波的小分队成员多少感到了一丝凉意。距离何家冲尚有十里之遥,路边就出现了明显的标牌。由省道转入通往何家冲的无名道路后,道路旁路灯杆上出现了一面面鲜艳的国旗,此情此景,不仅看的面瓜心潮澎湃,就连一向沉稳的瓜婆也一次次地对我下命令:停车!我要拍照!中午十二时四十分,小分队抵达了这次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起点——罗山县铁卜乡何家冲。考虑到抵达何家冲的时候正好是正午时分,气温高达三十九摄氏度,杨政委随即命令:先吃午饭后参观。面瓜随即驾车驶入了路旁的一家农家乐——明月山庄。看到明月山庄内景色挺好,面瓜乐了。要知道这几天为了赶路,小分队每天都是早晚两顿饭,中午通常就在车内吃点儿干粮应付了事,用著名诗人鲁智深的话来说:嘴里早就淡出鸟了。看到这个农家乐的档次还挺高的,面瓜心中暗想:看来今天中午可以打牙祭了。嘿嘿。待面瓜把车停好走进雅间,杨政委和瓜参谋已经点好了菜,就等我开饭了。面瓜一看饭桌,傻眼了。怎么就一盘野菜外带一盆面疙瘩啊?看到面瓜有点儿愁眉不展,瓜参谋乐了:面瓜啊,我们不是要重走红二十五长征路吗?既然是重走长征路,就要学习红军不怕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光荣传统啊。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吃的什么?恐怕连这个也吃不上吧,你还有啥不乐意的?要不说师傅当政委呢,处理问题就是比瓜婆要圆滑的多。看到面瓜被瓜婆训的灰头土脸的,赶紧过来打圆场:面瓜开一天车也挺累的,这样吧,我去跟服务员说一声,让她给咱们再加一个菜。司机吃饱吃好,也是我们重走长征路的重要保证不是?听完师傅的话,面瓜顿时感到了一股暖流从肚脐眼升到了嗓子眼,别提有多舒坦了。可当面瓜看到服务员端着那盘加菜走进来的时候,那股子暖流瞬间便又从嗓子眼退回到了肚脐眼。肚皮里填满了野菜和豆腐,小分队抖擞精神前往何家冲长征出发地。但精神归精神,小腿还是明显发软,这从杨政委和瓜参谋过吊桥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古人说的好:人是铁,肉是钢,一顿不吃肉,过桥心发慌。颤颤巍巍渡过了吊桥,就算是正式开始了我们重走红二十五军第一天的行程。小分队首先游览了何家冲外围的一些旧址,包括: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红军井、八一学校等。在何家冲游览时,发现村里栽有一些很奇怪的树,树上开满了漂亮的花儿。面瓜孤陋寡闻,也不知道这些花儿叫什么,一拍秃头给它们起了个名字——红军花。嘿嘿。村里简单溜达了一圈,小分队来到了红二十五军在何家冲的军部所在地——何氏祠。占地约四百多平米的何氏祠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明初建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祠堂前后各有两栋房间,两侧还有厢房。小院儿不大,但青石铺面,收拾的挺干净的。两边的厢房现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的展厅,供前来参观的人们重温红色记忆。展厅内通过图文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红二十五军从建立到开始长征的一些珍贵的史料。1934年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抵达何家冲,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整编和补充。撤消师一级编制,军直辖四个团(223团、224团、225团、手枪团),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参观期间,有关红二十五军“童子军”的介绍,引起了面瓜的关注。史料记载,《共产国际》的文章中对此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在鄂豫皖边界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上,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他们还是幼弱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些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25军,产生了儿童军。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都是从13岁到18岁。”这就是对红25军这支“儿童军”的真实写照,既表明了这支“儿童军”产生的背景,也反映出“儿童军”的政治本色和年龄特点。从当时的年龄结构看,说红25军是“儿童军”是有道理的。长征开始时,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很年轻。如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25军的队伍中,还有一大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在这些少年儿童中,有些是红四方面军转移时留下的子女,有些是父母在保卫根据地的残酷战斗中英勇牺牲后留下的遗孤。可以这样说,他们已经没有了形式上的家,红军队伍就是他们的家。事实上,当红二十五军决定长征时,军首长们也对如何安排队伍中的这些孩子们犹豫不决。毕竟他们都只有十二、三岁,而长征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谁也无法预判。带上他们,路途中肯定会遭遇许多危险。但留下他们,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经过慎重考虑,首长们还是决定带上这些红小鬼,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在红军这个大家庭里茁壮成长。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英明而伟大。长征途中,这些红小鬼不仅没有成为部队的累赘,而且在残酷的战斗中,他们没有丝毫的惊慌和恐惧,他们端着比自己还要高的步枪,嘴里怒吼着还略显稚嫩的杀声,紧跟着他们如兄长一般的指挥员奋勇向敌人冲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也就是在这支被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童子军”或“娃娃军”的队伍里,成长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员,而开国将军毛和发少将和肖选进少将就是他们中间的突出代表。要知道长征的时候,毛和发少将才十五岁,而肖选进少将只有十四岁。回想自己的孩子十四、五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面瓜不由得感慨万千。没有他们的不畏生死,哪里有现在的衣食无忧?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哪里有现在手中的华为普拉死?找机会一定要带孩子们也过来看看,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是哪个歌星唱出来的,也不是哪个娘炮嗲出来的,是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打出来的。参观完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展厅,小分队来到了二十五军长征出发誓师广场。广场的正面矗立着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浮雕,浮雕的正中,飘扬着红二十五军的军旗。广场的旁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雕塑旗子上,镌刻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宣言。关于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使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称号,史料是这样记载的:1934年7月,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红七军团6000余人受命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的率领下,离开中央苏区,向福建、浙江、安徽挺近,拉开了震惊世界的伟大长征的帷幕。当年11月,在闽浙赣根据地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合编为红十军团。12月在黄山附近的谭家桥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失利,寻淮洲壮烈牺牲。次年一月,红十军团在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七昼夜激战,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被俘。狱中给后人留下了《可爱的中国》后,英勇就义。仅有八百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冲出了重围。也就是说,红七军团已经使用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称号,所以,红二十五军只能使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称号了。为了宣扬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对《出发宣言》进行了刻印,并在长征途中进行了散发,起到了枪炮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要知道,当年的刘华清也仅有十八岁。建国后,刘华清曾先后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被赞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1934年11月16日晚上,就是在这块广场上,红二十五军的2980余名指战员聚集于此,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正式拉开了长征的序幕。八十四年后的今天,小分队的成员也是在这块广场,高举着重走长征路的旗帜,开始了我们新的长征。何家冲的村民还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广场上这株具有800余年树龄的银杏树的传说: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村里鸡不叫,狗不咬,像家人出门一样。结果红军刚走,何家冲顿时电闪雷鸣,这颗银杏树瞬间便被雷电劈成了两半,树干也被烧得漆黑。村民们当时都以为这棵树会死掉。谁知一年后红军长征胜利,树干中间又长出了新枝。”美好的传说总会让人心情愉悦,跟这颗神奇的银杏树合个影,留个美好的回忆吧。举行完简洁的出征仪式后,小分队成员来到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那条小路,准备徒步完成一段真正意义上的长征。冒着摄氏三十八度的酷暑,小分队成员经过了摩崖石刻,攀登了勇士崖,胜利抵达了英雄桥。途径红军床的时候,面瓜曾向杨政委和瓜参谋提议,当年红军写下过“青丝树叶我的房,青石板上我的床,杀退敌人回山岗,一觉睡到大天亮”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亲眼看到了红军床,你们就不想躺上去睡一会儿?瓜婆被面瓜说动了,二话没说就躺了上去。没想到的是,瓜婆的屁股刚挨到青石,便一声嚎叫爬了起来,拎着面瓜的脖子把我按到了床上。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红军床可不是随便睡的,上面的温度起码有五、六十度,烫的屁股疼。嘿嘿。完成了象征意义上的徒步长征,小分队成员再次驾车出发,沿着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路线,向桐柏开进。老面瓜公众号:LMG1277;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2XJ3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