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影视剧时听到方言独家观察||影视剧中的方言流变

看电视 情景喜剧为了更好地传播,方言只是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而另一种方言剧则全都是方言,本地人听了美得很,外地人却是晕乎乎。那么这类擅用方言的情景喜剧以及纯正的方言剧有哪些精品之作,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文| 喵七 贾樟柯导演的新作《江
原标题:独家观察||影视剧中的方言流变看电视情景喜剧为了更好地传播,方言只是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而另一种方言剧则全都是方言,本地人听了美得很,外地人却是晕乎乎。那么这类擅用方言的情景喜剧以及纯正的方言剧有哪些精品之作,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文|喵七贾樟柯导演的新作《江湖儿女》正在热映,这位乡愁导演从山西走出,故事又多落脚于山西,从成名作《小武》到如今的《江湖儿女》,片中都有大量的方言,这和他擅用的纪实手法相得益彰。在这部影片中,山西话、重庆话的出现不仅使得现实生活真实再现,还营造出深厚的生活气息。从山西的江湖到重庆的迁徙,最终又回到山西这个最初的江湖。贾导的江湖一如既往地真实而无奈,方言的使用无疑是如虎添翼,让作品的地域性更加明显,也让这个江湖够味儿。其实不仅是贾樟柯导演善用方言,不少情景喜剧的导演也是这方面的行家,比如英达、尚敬等人。这类情景喜剧为了更好地传播,方言只是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而另一种方言剧则全都是方言,本地人听了美得很,外地人却是晕乎乎。那么这类擅用方言的情景喜剧以及纯正的方言剧有哪些精品之作,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从英达到尚敬,情景喜剧中的五湖四海1993年《我爱我家》横空出世,这不仅是国内首部情景喜剧,也是此类作品中的一大经典之作,至今已二十五年却仍然经久不衰。故事叙述了北京居民楼里一户六口之家的日常故事,又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时代的变化、人物的性格都是戏剧冲突最根本的来源。《我爱我家》这部作品好看,不仅来源于故事本身的有趣、人物形象的鲜活,还得益于剧中演员说话的京味十足。和平急性子呼喊“贾志国”的声音似乎还萦绕在耳畔,爷爷习惯性的官腔也带有很强烈的京味儿。在这一大片的京腔中,又夹杂着由沈畅饰演的小保姆从家乡带来的四川口音,时而几句半生不熟的川普也显得趣味性十足。1997年英达继续执导了另一部情景喜剧《新七十二家房客》,这个故事的IP历史更为久远。早在1958年,上海的四位滑稽戏艺术家响应国家号召,以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创作出了轰动一时的《七十二家房客》。《新七十二家房客》而后,在1963年,王为一导演就执导了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把故事移植到了广州,十年之后导演楚原又翻拍了这部影片,由当时香港众多当红演员联合出演,故事也很自然地漂流到了香港。这个故事后来又出现了英达的情景喜剧版、曾志伟拍的电影新版、电视剧版……甚至在周星驰的经典之作《功夫》中都有类似的致敬场景。英达创作的这部《新七十二家房客》不仅让这个经典IP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还让英氏喜剧沪上“添丁”。剧中讲述的是上海石库门里几家房客的日常生活,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剧中有很多上海著名的滑稽戏演员,比如严顺开老师,不时冒出的吴侬软语也让观众大饱耳福,这样的安排让这部剧更有上海味道,为此剧成为海派喜剧代表作品助力。英氏喜剧还在继续,2002年《东北一家人》与观众见面,这次的故事来到了长春,讲述的是祖孙三代七口之家,在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东北一家人》这部剧塑造的人物特别典型,至今仍有参考意义。比如次子牛小伟一角,企业的下岗职工,总惦记着自己各式各样的“宏图伟志”,现实却是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小女儿牛小玲,永远长不大的小姑娘,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在恋爱中却又屡屡碰壁。这部剧改变了其他地区人民对东北地区现状的认知,也给东北话的传播带来了一次小高潮,从传播东北文化的角度来说,还为之后赵家班东北风的席卷全国做了一定的铺垫。同类作品还有2004年的《西安虎家》,此次作品迁徙到了西北。这几部作品都是以家庭为源,展现不同地域人民日常生活。适量方言的使用让作品更为纯正,更能精准表现人物的状态。《西安虎家》另一位情景喜剧界的大导——尚敬,他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方言的导演。不同的是英达的作品多是表现家庭生活,而尚敬的情景喜剧则把环境移植到了工作中。尚氏喜剧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人物形象的鲜明特色,不论是《炊事班的故事》中的高矮胖瘦,还是《卫生队的故事》里来自天南海北的护士,亦或是《武林外传》中风情万种的佟掌柜、善良单纯的女侠郭芙蓉……这些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形象的鲜明也离不开方言的辅助,《炊事班的故事》中老高的山东口、小毛的河南话、帅胡的东北音,以此还派生出众多经典台词。“我很着急啊”“我谢你喔”“贼好吃”。《炊事班的故事》这些台词用普通话说出来都比较平铺直叙,而用方言一说就显得趣味性十足,表现力极强,也让喜剧效果更为显著。再者由于工作环境的汇集性,人物背景、演员背景的差异性,这些剧中的方言不再呈现一枝独秀的状况,而是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情景,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不仅让这出喜剧更加热闹,还给予观众极大的惊喜,偶尔听见自己家乡纯正的方言,亲切感也会倍增。川渝方言剧,巴蜀人民的精神火锅上述作品多是普通话中夹杂着少许方言,而方言剧却完全使用当地方言进行表达。本地人听了觉得特别亲切,有味道,而外地人却是云里雾里,字幕翻译或者普通话版,却使得作品的原汁原味流失,表达的张力受限不少。这也使得这类作品的受众狭小,多是局限于当地人之中,并不能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情景喜剧一样走向全国观众。但这类作品在当地人心中却是精神食粮般的存在,居家常备的下饭“好伴侣”。比如广东人就对《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近三千集的情景喜剧有着极深的情感。《外来媳妇本地郎》方言剧在巴蜀大地上也是硕果累累,至今出现了不少百看不厌的佳作。比如著名的《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这些作品不仅陪伴川渝人民生活,还因其独特的魅力让两地人民回味无穷,时不时地又温故。这类剧集给受众首要的感受就是:亲切感,这份感情不仅来自于对这些演员的熟悉,就生活在自己身边,还在于对方言的熟练运用,表达出来的韵味无穷。再者这类剧集旨在塑造平民英雄,记录巴蜀人民平凡而又精彩的生活,以其真实性以及怀旧感取胜。比如备受好评的《凌汤圆》《傻儿师长》都是有原型人物的,是以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创造出的影视作品。《山城棒棒军》这部作品更是将寻找身边的平民英雄这一创作初衷展现地淋漓尽致,通过叙述来重庆打工生活在底层的棒棒军们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事迹。《山城棒棒军》这部剧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善良而又爱贪小便宜的毛子、勤劳又倔强的蛮牛、刻苦读书却又因生活所迫来城里当棒棒的孟小渝……这类作品还对保留和传承当地的艺术形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影视剧中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穿插进川剧、评书等当地的优秀文化,如《傻儿师长》中川剧表演就是一场重头戏。但客观来讲,方言剧中好故事太少,制作经费不足,导致草根性很明显。故事的质量也不佳,有些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老笑话的生硬穿插,故事刻意营造的戏剧冲突却让剧情失真不少。近年来很受欢迎的《幸福耙耳朵》,原本是讲述幸福村中几户人家的生活趣事,而最近出的有些故事却显得很硬伤,比如剧中有这几户普通的农村人家一起去寻宝剑,开启探险之旅的情节,这样呈现出来的剧情就与大多数观众的期待南辕北辙了。《幸福耙耳朵》方言剧中的续集作品也很常见,但往往是狗尾续貂之作,过于消耗优秀作品的大众好感度。比如在《傻儿师长》四集作品之后,又出了六集的《傻儿军长》以及二十五集的《傻儿司令》,剧集的长度是越来越长,但作品的质量却是一部不如一部。同样的还有《山城棒棒军》,在第一部大获成功后,又推出了《山城棒棒军2》,但观众普遍反映第二部远没有第一部好看。方言剧还有一个硬伤在于演员方面,很多演员非科班出生,从川剧、评书跨界来的以及半路出家的人大有人在。著名的“傻儿”刘德一就是川剧丑角出生,而庞祖云(《山城棒棒军》中的男一号)是在47岁时才跨入演员的行业。《傻儿师长》刘德一他们以生活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专业性方面的确还是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表演的时候容易表现不足或者过于夸张,这也造成了演员尬演,观众尬看的局面。总的来说,方言剧是陪伴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好伴侣,在下饭剧中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故事精彩的太少,珍珠难寻,多是鱼目,还需要在作品方面多下功夫,为当地观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故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2vA4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