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情诗原创《诗经》中最令人同情的一首诗,写出古代人民被奴役的辛酸

《诗经》解读第53篇 《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1))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2)樊:即
原标题:《诗经》中最令人同情的一首诗,写出古代人民被奴役的辛酸《诗经》解读第53篇《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注释(1))晞(xī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2)樊:即“藩”,篱笆。(3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4)樊:即“藩”,篱笆。(5)瞿瞿(qù去):瞪视貌。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给我讲孟姜女的故事。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变成孟婆。可其中最吸引我的却是秦始皇那耗费巨大的万里长城。其中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而孟姜女的丈夫也被填了长城。犹如这范喜良填长城一般,古时君权神授,君为天之骄子统帅着民众,所以为了皇帝喜好很多时候搜刮民脂民膏逼民服役便成了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大汉贤后卫子夫口中“苦饥寒,逐金丸”的事也已见怪不怪,更多的是如文中一样起早贪黑昼夜颠倒为公家服务之人。早上天还未亮,空气尚且带着刺骨的寒凉他便急急忙忙起床了。公家叫的紧急在这黑暗的环境下他困得睁不开眼。可是依旧不得不去劳作,赶紧起身穿衣服却因过分的困而分不清衣服和裤子。这就是劳动者最大的无奈之处,万事不得已。自己或许已有妻儿在家中苦苦等候可为了公家之事不得不背井离乡。他和君子于役里的男子是相似的。只不过君子于役是服兵役而他是服劳役。或许是听到了统一的号角声又或许是有特定的人拿着皮鞭来赶,总之时间是紧急的。在天还未亮之时,一切沉寂万物都还未苏醒人却早已要起身。这个环境中一切都是迷迷糊糊的没有分明的特征。天与地都是灰黑的,冷冷的晨风私自穿梭在空气之中。被唤醒的他或他们这一类人只得赶紧起身在黑暗中找衣服。却错把裤子当成了衣服把衣服当成了裤子。没有很明确的写劳作是有多苦也没有写公家是有多严厉,可是仅一个衣服裤子的颠倒,就可以看到他们对这一项劳作早已习以为常很自然便开始穿衣。可是若非是大量劳作否则又怎会让人困到衣裤倒穿。而衣裤倒穿除了困还有一个思考空间就是时间的紧迫。天还未亮与人慌乱的对比中就是繁重劳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无限苦难。​《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然而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的更是繁重劳役和劳动者的无奈。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当人们被欺压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生出了怨言。他们渴望着用篱笆把这些公家档在外面。在他们眼中那些给他们施加繁重劳役的公家都是强盗。这些劳作者不分昼夜起早贪黑的干活,但结局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他们憎恨却又无奈只能是发出一声声叹息。天还没亮,空气里早已穿来一声声呵斥。他们又得起床劳作了,可是这一切却都是为了公家。极度的紧张和疲惫下衣服裤子都穿反了却也只能在心底叹息。作者:汐芜,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VZMG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