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勃拉姆斯勋伯格如何让瓦格纳与勃拉姆斯合体?

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队版 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
原标题:勋伯格如何让瓦格纳与勃拉姆斯合体?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队版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乐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紧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对比鲜明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9N2wE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