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活得那么累?Nature揭秘:人总是采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减法”_思维_屋顶_人们

作者:梅斯医学 虽然人们越来越排斥和反感心灵鸡汤,但有时不得不承认有些说得很有道理,比如“人生不应该只做加法,做减法的人生会更加高级”。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可能原因是一直采用“加法思维”,而忽视了有时候也要适当地做做减法。 想想

作者:梅斯医学

虽然人们越来越排斥和反感心灵鸡汤,但有时不得不承认有些说得很有道理,比如“人生不应该只做加法,做减法的人生会更加高级”。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可能原因是一直采用“加法思维”,而忽视了有时候也要适当地做做减法。

想想看,你是不是更喜欢去采购新的东西,而忽视了“断舍离”家中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在双十一为了“凑满300-30”,是不是又加了很多不是特别必要的东西;微信好友圈里面的人越来越多,却只有两三个人是聊天“搭子”,其他人都属于“列表躺尸”状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身上“担子”只会越来越重,自然会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觉得小编又在给大家“灌鸡汤”了?其实,顶刊Nature上发表的研究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look subtractive changes便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采用8个实验测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参与者会“系统默认”地采用加法思维,却忽视减法思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越活越累”,原是因为不会给自己“减负”。

研究者将减法和加法的概念分别定义为从原始数据中删除或者添加组件的行为。减法转换(Subtractive Transformation),即转变后具有比原始状态更少的组件,比如修订后有着更少的单词或减少障碍等;加法转换(additive transformation),即转变后具有比原始状态更多的组件。

下面的这个实验非常有趣且具有代表性:乐高小人站在“大柱子”面前,而柱子上有一块厚重的屋顶,目前仅在最角落里有一个支柱支撑着这个屋顶(类似于单腿桌子)。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屋顶不坍塌下来“压死”小人呢?(开动一下小脑袋瓜子,你会如何操作呢?)

提高乐高玩具的稳定性

同时,研究者告知受试者:如果能将整个乐高结构稳定住,即保证屋顶不坍塌,则能够获得1美元的奖金。在197名受试者中,仅有41%的采用了减法思维,大部分人都增添了新的小模块来稳定屋顶;但事实上,最简单的方式是“拆除现有的支撑支柱,直接将屋顶放在底座上”。

此外,即使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可以选择添加新的小块积木,但每添加1块需要耗费10美分;但移除现有支撑支柱是免费的”,仍有39%的参与者选择了加法思维,而忽视了更为有利的、简单的减法模式。

很有意思是不是?再来一题考验下大家:在10*10的方格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格子(绿色和白色),可以通过点击任意框来切换格子的颜色。那么,如何移动更少的格子来实现图形的对称(上下和左右均对称)呢?

网格任务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网格任务的94名参与者中,有73名选择添加更多的绿色框,仅有18名选择了删减绿色方格以实现图形的对称性。但在不断重复的情况下,有63%的人想到了“试试减法”,转而采用了删减思维。

事实上,采用加法的“默认设置”不仅限于上述实验,而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中。正如本论文的通讯作者Benjamin Converse所述,“当人们在追求更好事物的时候,会优先采用加法思维,比如‘要不要加点什么来做得更好’,而不会先考虑到减少或删除。我们缺少一整套减法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偏爱加法”的思维模式呢?研究团队思考了两种可能性:人们可能会同时想到加法和减法两种想法,但不成比例地选择了“加法”;或者压根儿就没思考过“减法”的可能性,第一时间就是选择“做加法”。不过,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能覆盖多种,包括认知、文化、生态等。

正如Benjamin阐释的那样,加法思维能够快速轻松地想到,而减法思维往往需要更多的认知能力。可能在通过频繁的加法思维获得了成功后,长此以往,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先做加法”来解决问题,而错过了减法思维(虽然有时候减法才是捷径)。

nature杂志封面

“Less is more”,不仅是心灵鸡汤,更是一种处事态度。有的时候做做减法,或许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

事实上,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了“从零做加法”的过程,毕竟人生就是不断负重前行的过程。但如果一味地“做加法”,背上的“包袱”只会越来越重,有时也需要停下脚步看看是否有可以舍弃的东西。

Less is more.

参考资料:

[1]Adams, G.S., Converse, B.A., Hales, A.H. et al. 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look subtractive changes. Nature 592, 258–26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380-y

[2]https://www-nature-com-s.webvpn.cams.cn/articles/d41586-021-00592-0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eVLK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