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战场数据“精算师”

走进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的办公室,一台电脑、两个显示器、两张桌子、四把椅子,再加上几个铁皮书柜就是全部家当。 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个性化物件,是书柜里4个装着沙子的玻璃杯。沙子颜色各异,煞是好看。 但这不是用来观赏的工艺品,而是廖新华
原标题:战场数据“精算师”走进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的办公室,一台电脑、两个显示器、两张桌子、四把椅子,再加上几个铁皮书柜就是全部家当。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个性化物件,是书柜里4个装着沙子的玻璃杯。沙子颜色各异,煞是好看。但这不是用来观赏的工艺品,而是廖新华从南部战区各战略要地采集回来以供检测的标本。因为“不同沙土的漫反射系数有细微差别,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药的打击精度”。在南部战区,廖新华所在部队被视为联合作战的“大脑”;在这个“大脑”里,他被官兵称作“首席精算师”。在这个“首席精算师”的心中,战场上,每一粒沙子里都隐藏着胜败课题,值得倾力求解。关注战场每一个数据在南部战区机关,有个关于廖新华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那次,一场对抗演练陷入僵局,问题的焦点是红方的兵力部署能否应对蓝方的火力突击?廖新华提出用计算来论证。他带领团队综合装备性能、毁伤概率等数据精细计算,当晚就制订出具体战法。翌日推演验证,他的方案“一锤定音”。战场上的每个数据,都是廖新华关注的胜负因子。他说:“研究打仗是来不得‘大概’‘差不多’的。”解放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中,正是通过计算缴获长枪和短枪的比例,我军准确判断出了敌人指挥所的位置。如今,面对以精准感知、精确打击为重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廖新华认为,精算细算已是赢得胜利的基本要求。精算细算,丰富的数据和知识积累是基础——这方面,参谋李文哲说:“我们和他的差距从小学一年级就拉开了。”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廖新华从小是个“骨灰级”军迷,小学一年级时就订阅了第一本军事杂志《舰船知识》。都说汽车是男人的玩具,廖新华最爱的“玩具”却是装备模型,他从小爱好搜集研究各种飞机、舰船模型,买不到的就自己动手做。如今,他家客厅的玻璃橱格里,摆满300多个型号各异的飞机、舰船等装备模型,这些模型和一面墙的书柜挤得客厅放不下一张沙发,却是他最骄傲的“私人军事博物馆”。廖新华爱交朋友,他的“朋友圈”里有忘年交的歼击机总师,也有普通的飞机机械师;有签名赠书给他的知名军事专家,也有和他一起创作航空画的飞行员……这些朋友,是他研究问题的“智库”。精算细算,少不了严谨认真的态度——一次,某精确制导武器实弹射击后,几发弹打在了海岛山崖上。时任空军某部参谋的廖新华坚持认为,要精确计算武器效能,一个弹着点都不能漏。悬崖30多米高,崖下海浪拍岸,他抠着岩石缝,冒着跌落的危险测完了每个弹着点。到现在的单位上任后,这种对战场数据的精算执着,很快体现在他对团队成员的“苛刻”要求上。参谋马志阔来自陆军某特战旅。他感慨,以前一次演习做40多套方案也不觉得复杂,现在一个课题反复计算、推演、细化,改上40多遍也是常有的事情。参谋李文哲曾受领一个海上补给课题。来自海军作战支援部队的他很快拿出研究成果。验收时,廖新华对上千组数据逐一核实,一个油料数据的细微误差,成了李文哲“再也不敢疏忽的警钟”。正是靠着这种精算细算,单位组建两年多来,廖新华带领团队完成了16类任务、70多种行动的精确推演,为作战指挥积累了实在管用的经验。抽丝剥茧研究透对手廖新华所在的单位新组建后,住的是某部留下的旧营区,“除了人是新的,一切都是旧的”。就在这座老旧的营区里,他却“折腾”出一处“高大上”的新设施:我军第一个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军民融合,这个实验室没花部队一分钱。那是营区里戒备最森严的地方。一处篮球场大小的场地周围铁丝网高耸,集装箱似的方舱星罗棋布。每当课题研究有了结论,廖新华都会带着团队成员坐进实验室,分成红蓝双方,进行一番仿真对抗推演。仿真有多真?蓝方的指挥所里,有这样两个细节:系统操作界面全是外语,照明的灯光都和假想敌一样。这一切,让从火箭军某部选调而来的助理工程师曹世松感到新鲜:“有人说参谋是‘纸上谈兵’,但怎么‘谈’大有门道,和凭经验、靠感觉做方案、标图相比,用上计算验证、仿真推演等新手段,更有效率、更贴近实战。”“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社会,一定要会用科学的模式和机制去解决问题。”精心打造作战实验室,只是廖新华探索科学研究联合作战问题的一种尝试。从军种作战到联合作战,“难度指数级增长”。不同的军兵种,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指挥控制手段……无数个“不同”交织在一起,构成同一个联合作战体系——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这个系统内,“战场态势就像个揉乱了的大线团,理出线头才能抽丝剥茧”。联合作战体系效能的量化和评估,就是其中很难理清的一个“线头”。研讨会上,廖新华提出了用工程化方法实现量化和评估。他查阅大量资料,将联合作战体系抽象为多个模型计算研究。两个月后,作战体系怎么建、力量怎么统、资源怎么分等决策问题都有了精确度量衡。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难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去年秋天,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对抗中,蓝方派出大量战机和舰艇,在某海域“毫无目的”地绕飞、游弋。“敌人到底想要干什么?”面对对手不按常理打出的牌,红方指挥所有些困惑。廖新华迅速带领团队打开专业系统软件,对蓝方舰机位置、搭载武器的性能、航行轨迹等展开计算,查找零散数据背后的逻辑联系。一番条分缕析过后,蓝方的意图被他准确洞察。“打赢了这一仗,廖新华当记头功!”硝烟散去,红方指挥员感慨。紧盯前沿蓄胜战底气廖新华爱踢足球。今年世界杯期间,他甚至专门剖析了自己喜爱的巴西队的体系漏洞,证明老牌劲旅巴西队输给年轻的比利时队一点也不冤。足球被称作“和平时期的战争”。廖新华的看球心得是,再强大的球队也有进攻、防守等方面的漏洞,一旦被人抓住了“七寸”,必败无疑。这和他研究打仗的观点是一致的:“再强大的对手也有软肋,就看你能不能下力气找到它、利用它。”在研究打仗的问题上,廖新华从来最肯下功夫——这些年,他奉命调动时有个习惯:离任前,总爱“搜刮”些同事的书,训练的、后勤的、装备的,统统都要;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地图,行政图、交通图、地形图,照单全收。在战友眼中,他是个工作狂。他喝水常用的一个搪瓷缸子是同事送的,缸子上5个黑色的艺术字正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加班专业户。参谋李文哲发现,午休时,廖新华总爱通过微信给大家分享军事文章,“这些时间有的人是在看新闻、刷朋友圈,而他都在研究打仗的事情”。南部战区扼守我国的海陆南大门,周边从不缺少战略对手、强手的身影。廖新华时不时会拿着一则某项军事活动的简报,要求团队成员复盘推演。起初,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无从下手,但在他的带领下搜集资料、计算论证,才发现表象之后大有门道,越研究越有味道、越有底气。部队组建两年多来,这个团队常态保持着对10多个作战前沿课题的研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前不久,一场红蓝对抗展开,拥有强大海空体系的蓝方气势汹汹。“能不能给蓝方的作战体系拍个‘X光片’?”廖新华决心把蓝方体系摸个透。他带着团队多方搜集信息,像拼图一样,把一个个数据按特定逻辑拼接,再做科学组合,蓝方作战体系拓扑关系清晰呈现。这个体系的关键节点在哪里?有什么短板?紧接着,他又展开进一步研究,推导了数百个数据验证公式之后,一份附有强弱分析、要点分析等内容的蓝方体系分析报告出炉。这一仗,廖新华和他的团队填补了我军作战体系研究的又一项空白。上图:廖新华(中)与某陆航旅飞行员探讨交流。精算细算谋打赢廖新华爱画航空画。在他笔下,穿云掠雾的战机惟妙惟肖。钻研打仗,他也是这股子精细劲,精算细算谋打赢,字典里没有“差不多”。精准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要求,缺乏精细的谋划和计算,再多的精确制导武器也瞄不准胜利靶心。打仗事关生死,信息化战场,一次不够周密的计算、一个数据的偏差都可能成为整个作战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主席指出:“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决胜未来战场,就要像廖新华那样,多画“工笔画”,少画“大写意”,精益求精干好本职工作,落细落小细抠战斗力提升,切实练就过硬的打仗本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oJj8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