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书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编者语: 在豆瓣看到North Laker写的《合约的经济后果》的书评,其文字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文采可谓挥洒天地、恣意汪洋,颇能激起阅读的欲望。下面灰色字体部分是王老虎为North Laker的书评写的背景介绍,黑色字体部分是书评。
原标题:【书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编者语:在豆瓣看到NorthLaker写的《合约的经济后果》的书评,其文字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文采可谓挥洒天地、恣意汪洋,颇能激起阅读的欲望。下面灰色字体部分是王老虎为NorthLaker的书评写的背景介绍,黑色字体部分是书评。敬请阅读。来源/经济学江湖事书评背景介绍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投降而结束,有关战后安排的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开场。在巴黎和会开始前的两个月里,凯恩斯的任务是制定英国财政部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方针和立场。在此问题上,凯恩斯的观点是,协约国对德国要求的赔偿数额不能大到摧毁德国的生产能力,而且赔偿应以分期方式支付。1919年1月10日,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团中的财政部首席代表,来到巴黎参加巴黎和会。在1月12日和14日的会议上,各国为自身利益而激烈斗争的场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类意志和欲望的复杂斗争”,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地方:一片混乱而又确确实实存在;有人大谈信仰,也有人故作理智地夸夸其谈。美国总统是一个卑俗的新教徒,身边尽是一帮恶棍。美国人不大有理想主义倾向,但他们对法国人如此痛恨,这足以达到理想主义的境界。我们和美国佬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上都联手对抗法国人······暖气太热,饭菜油水太大,每个代表的脾气都变得异常暴躁,经常有代表团成员在大厅里跌倒,摔断手脚。”凯恩斯认为德国可以承受的赔款能力约为100亿美元,他还计划让德国政府及其盟友提供价值13.45亿英镑的国债作为赔偿的部分,五年之内不用支付利息,其中10亿英镑的债券分给欧洲的协约国,其余部分由同盟国留在手中。凯恩斯试图以此减少协约国内部的战争债务,也让德国经济得以喘息,以便能让全欧洲得以重建。但凯恩斯的提议未获得支持。5月初,凯恩斯看到了合约的初稿,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330亿美元,同时剥夺德国外贸权、港口权、工业生产能力甚至德国公民的基本财产权。凯恩斯认为这种安排根本是纸上谈兵,不可能维持多久。在给曾经的情人和朋友邓肯的信中,凯恩斯痛心疾首而无可奈何地说:”我已经彻底累垮了,一方面是由于不停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周围的邪恶感到沮丧······和平安排令人无法容忍,而且根本不可能行得通。除了不幸之外,它无法带来任何东西······感谢上帝,我将很快从中脱身,我想许多星期之后,我会忘掉这个噩梦。“《凡尔赛合约》于1919年6月28日签字生效,凯恩斯在这一天离开巴黎,也离开了英国财政部,他决定要写一本“关于欧洲经济现状,包括对和平协议的激烈批评,以及我自己对未来的建议”的书。为此,他拒绝了伦敦经济学院和利兹大学提供的教席,拒绝了出任北方商业银行董事会主席的职位邀请,回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专心开始了他的写作。在之后的日子里,凯恩斯思如泉涌,平均每天写1000字,每周写7天,每写完一章,就要求打字员打印出来交给麦克米兰公司印刷,到1919年12月12日,全书6万字全部完成,以《合约的经济后果》为名正式出版。麦克米兰公司第一次印刷了5000本,而到圣诞节时,就已经卖出了2642本,从此成为全球畅销书,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这也许是凯恩斯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不仅详细分析了合约可能给欧洲带来的经济后果,而且用充满激情和愤慨的讥诮笔触描述了巴黎和会中各个国家为利益而战的炽烈场景。在书中,他还以指点江山的恢弘视野建议,应该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同盟”。当然,他的任何计划都没有被采纳。时间过去74年后,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成立,2018年6月2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英国脱欧之后,欧盟将何去何从,现在还不得而知,但1993年11月1日那一天,一定是凯恩斯大帝君临欧洲的日子。NorthLaker的书评谁能用十四页的文字全面概述一次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起因?谁能用二十页的文字精当地勾勒出人类权力和智力的的风云际会?谁能用十多份简要的表格阐述出近一个世纪前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一体化的这一重大端倪?谁又能用不到两百页的文字对二十世纪初全球政治、经济的重大命题开出准确的预测和药方?凯恩斯。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抛开他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巨人的光环,纽约城市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费利克斯老先生在此书新版序中给他的评价还包括,“一位社会和政治哲学家、一位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深刻见解的人、一个善于创作警句者、一位游吟诗人”。凯恩斯1919秋写就的这本《和约的经济后果》就是对费利克斯教授评语的最佳注解。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纯粹以强权恩怨争斗为主线的世界格局向更理性并且首次将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考虑的新动态;对经济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找到经济全球化和凯恩斯主义的滥觞;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一战”和“二战”爆发的主要根源以及至今日的深远后果;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典雅雄辩的文风和精妙生动的历史人物特写;对伦理和人文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所有的温情脉脉或铁血残酷其实是“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铁证。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可以同时吸引老学究和时代青年兴奋点的好书。学院得很轻松,人文得很深沉。很难想象一部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以充满布鲁斯伯利风格的潇洒绪论开头的:“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灾难迫近的感觉充斥于各种无聊的场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显得无助和渺小;意义重大的决策混合着不切实际的成分;轻率、盲目、傲慢、混乱的叫嚣声四起—古典悲剧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凯恩斯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从人口、组织、社会心理以及新旧世界的体系四个方面阐核“一战”爆发的必然性。凯恩斯总结为:“过多的人依靠这个复杂的、虚假的组织而生存,劳动者阶段和资本家阶级心理的不稳定,欧洲食品供应的不稳定,以及欧洲在食品供品上完全依靠新世界。”三言两语点出了欧洲的战前特征。在后面的篇章中,凯恩斯无情地批驳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的发端及后果我就此总结为“漫天要价,自取其辱”。凯恩斯认为德国可以承受的赔款能力约为100亿美元,但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却开价至330亿美元,同时剥夺其外贸权、港口权、工业生产能力甚至德国公民的基本财产权。按中国人的标准表述,这份和约不仅是“丧权辱国”,而且完全是以“亡国灭种”为基本目的。法国让德国赔款,又不让德国有煤铁资源、工业生产和外贸能力来产生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战前的欧洲经济体系又是围绕德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建立的,摧毁德国,实际上是摧毁了整个欧洲经济体系。由此可以想象,在这种不可能的外界高压下,德国产生出希特勒这类的人物是件多么自然的事情。果不出凯恩斯所料,仅仅二十年后,法国再尝德国报复给它的“二战”之辱。两次大战后,法德才开始觉醒,彻底搞明白凯恩斯当年的预言,开始启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凯恩斯说:“欧洲相近的两个种族即使没有道理上的团结,也一定有经济上的团结,对此我们不能忽视。现在,整个世界是一个市场。如果我们不允许德国与俄国交换产品来养活自己,那么德国肯定会与我们争夺新世界的产品。我们愈成功的切断德国和俄国的联系,就愈会降低我们的经济标准,加重我们国内的问题”。尽管仍然带有传统强权政治的经典语汇,但近一个世纪前凯恩斯就用这样浅显的语言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可惜的是,虽然他是当时的先知和参与者,但巴黎和会的主角们,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复仇、遏制这些古典悲剧的重演上,无视奔腾而来的以经济一体化为特色的国际发展潮流,更遑论理性的经济分析。我欣赏卡莱尔的英雄史观,因为历史一遍遍地在貌似偶然的几个人手中改变轨迹和进程。典型的例子如巴黎和会上的几位主角(不一定算得上是英雄,但确实是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人物)。巴黎和会这一“人类意志和欲望的复杂斗争”集中在克莱孟梭、劳合乔治、奥兰多和威尔逊四位身上。来自欧洲的前三位都是着装优雅、训练有素、深谙权力政治的顶尖政治人物,而威尔逊只是一位略显笨拙的新大陆富豪。精疲力竭的欧洲领袖们沉醉于如何肢解德国以及全球势力范围的划分,虽然他们实际上更需要的是崭新的各谐发展的世界观。而威尔逊空有高尚的拯救欧洲于水火的道德,但仍然没有宽宏大量到全面解除欧洲国家所有债务的魄力,抑或实力。而债务这一绞索最终绞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应是对当时凯恩斯免除债务,共建欧洲这一呼吁的遥远回应。只是,代价过于惨重了。费利克斯在绪言中说,这本书“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债务赔款问题,它是关于欧洲甚至世界文明的书籍”。是的,只有凯恩斯这种拥有宏大文明视野的经济学家才能用如此诗意的文字描述一次干巴巴的政治谈判,用如此伤感的情怀预言人类因偏见、仇恨而带来的一次次愚蠢重演。好书一本。(完)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订阅号“经济学江湖事”2018年10月22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篇编辑:陈英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JlLL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