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span是什么意思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推荐 作者:周岭来源:清脑(ID:QingNao_) 编辑:知言 签到,打卡,抢红包, 微博,微信,刷抖音。 ● ● ● 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很多人以为只要坚持“每天打卡”,就一定能养成一个习惯,做成一件事!事实上,结果可能
原标题: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推荐作者:周岭来源:清脑(ID:QingNao_)编辑:知言签到,打卡,抢红包,微博,微信,刷抖音。●●●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很多人以为只要坚持“每天打卡”,就一定能养成一个习惯,做成一件事!事实上,结果可能正好相反,不明就理的打卡不仅无法让行动持续,还可能打掉原有的宝贵动力……时下,学习成长蔚然成风。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在班的,都在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目标,圈内圈外兴起了一股打卡风,由此也带来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早起打卡团、健身打卡团、跑步打卡团、阅读打卡团、外语打卡团……只要能想得到的,都能找到一个打卡阵营。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打个卡,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到每天,看上去既轻松又无痛,成功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对普通大众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然而,总有哪里让人感到不对劲。比如这位「*健」同学就有这样的困惑,他在咨询时表示:自己为了学习,建立了5个每日打卡,天天坚持,但是,如果某个打卡一旦中断了,就想把它扔一边,不愿再继续了。是他太贪心了?还是有完美情结?都不是!事实上,这种现象背后包含着一个很隐蔽的心理机制,每个人几乎都会受其影响,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不信的话,你可以关注一下朋友圈的事实。虽然信众们每天打卡打得很欢,但最终学有所成的,终是寥寥无几。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鸡血的欢娱盛筵,无需多日,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新的打卡中,或是干脆偷偷地就消失了……如果你知道那并不是救命稻草,你还会奋不顾身地去抓住它吗?当然,这样说肯定会让很多正在打卡的人不高兴,但先别生气,请继续往下看。我会给出清晰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更好的办法。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打卡,只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区分。1.动机转移,动力扭曲微信运动大家都用过,这个功能可以让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显示在朋友圈的排行榜上。这不排名不要紧,一排名,有些事就变了。不管之前爱不爱运动,人们都开始冲进大街小巷、公园码头,甩开膀子走了起来,无论刮风下雨都抵挡不住他们的热情。这乍一看是好事啊,每天排名激励了人们的运动热情,既健身又社交,多好啊?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从排名开始的那一刻,人们的运动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是纯粹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本身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些,甚至有人还专门为此去买设备或软件“刷”步数……虽然,很多在意排名的人仍然享受运动,但动机转移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打卡活动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动机全都出于学习成长本身。只要想到自己今后能够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锻炼塑身拥有美好身材,饥渴阅读成为博识智者,就顿时信心满满,动力十足。此时的打卡,看上去更像是锦上添花,因为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也能持续行动。虽然还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打卡一旦开始,任务心态其实已经锚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多的意志力去坚持。等到意志力也难以为继时,又该怎么办呢?直接放弃?那不等于告诉大家自己不行吗?多打脸啊!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我们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能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强大的天性会“迫使”理性这样去解释,而有的人还真接受了。于是有人去淘宝购买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让自己名列前茅;有人早上五点用闹钟醒来就为在群里打个卡,然后倒头继续睡;有人翻开书,只为拍张照,然后发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已经读过书了……这些怪象虽然有些极端,只是少数行为,但大多数人在意志力枯竭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让任务看起来还是完整的。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任务完成,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健」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很疑惑为什么一旦学习中断了就不愿再捡起来。因为,他最关心的已经是如何让打卡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保持完整了。事实上,对于学习本身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不仅学习的动机转移了,甚至连学习的目标也转移了。他们起初还记得做一件的事意义,比如知道学英语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与外国人流利地交流,但时间一长,目标就被简化成了每天背20个单词。于是每天只是机械地去完成、打勾,却忘了所学为何,从此陷入为学而学的境地。2.认知闭合,效能降低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给问题找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比如,古代人不知道为什么下雨,下雨这个问题没有闭合,就让人很难受。所以古人就用雷公、电母、龙王解释下雨的原因,虽然没什么根据,但满足了认知闭合需求。扩展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会总是记挂,并期盼着早点结束,而一旦完成了,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比如Boss给你交待了一件事,在完成之前,你总会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脑子里都是这件事零零散散的细节,但是只要Boss说OK,这件事就结束了。任务一旦闭合,大脑就会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记忆空间,那件事就会很快退出视线,行动的动机也就消失了。我们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追求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的特性。而打卡活动却是自带任务心态的,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背记20个单词。如果今天时间来不及了,但为了完成打卡,就可能随便扫几遍,告诉自己学过了,先让任务闭合再说,不然总惦记着这事儿心里难受。反过来,如果今天时间非常充裕,一早就完成了20个单词的背记,打卡一结束,任务就闭合了,此后动机衰减为零,你也不会想着再多些探索。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的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超过满分的主动性。毕竟任务心态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它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多热情。3.任务心态,身心分裂任务心态在某些领域是很有用的,比如军事领域。军人必须要有极强的任务意识才能保证行动的统一和效率。但在个人学习成长领域并不可取,其危害会蔓延到各个方面,尤其是身心合一的注意力上。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结束,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全程处于分裂状态,很难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事物本身,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我们感受不到跑步时身心手脚的协调畅快,深入不到书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体会不了背记单词的深入关联……不管什么时候,身后好像总有个声音一直在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再快点,要不就来不及了!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出于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是,这样的生命过程何其劣质!它无法让我们体会到真实过程,只会让身心充斥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在《今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作了极为深入的思考,但是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他同样表露出这样的感悟:我和这个世界之间隔着的是身体的感觉。换句话说,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保持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领域,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撕裂了身心合一,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造成恶性循环。说到这,你不免也想到应该提醒自己减少任务心态,以免扭曲自己的专注和感受。不过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奇怪,你直接去追求反而得不到。比如说,睡着。当你越提醒自己要睡着时,就越睡不着,但只要全身心感受身体的放松就能安然入睡。比如说,专注。当你越提醒自己要专注时,就越容易分神,但只要全身心地思考、体会事物本身时就自然专注了。再比如说,美。当你越是花心思去妆扮展示时,就越容易让人感到刻意,反而安静专注于一件事中时,真正的美就出现了。正所谓“大美不自知”,我想破除任务心态也是如此——只要集中心力到眼前的事物中就好了。4.两个策略,轻松改变写这个话题,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正如前文所说,我其实并不反对打卡。很多时候,打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尤其是起步阶段,它确实能助推我们持续行动,形成一个行动惯性,这也是很多人对打卡爱不释手的原因。但切不可完全依赖,否则很容易陷入文中所说的那几个认知陷阱。现实中的打卡大军,几乎都缺乏觉知,在助推期结束后不能主动及时地调整动机,导致深陷其中却不知其害。当然,也有一些人不仅学习乐在其中,打卡也轻松自如,他们确实能够兼而得之。究其原因,并没什么神秘之处,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动机其实并没有改变,打卡只不是学习活动的附属品而已。那如何才能做到呢?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也就是说,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虽然看上去,所做的事情和打卡是一样的,但是却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这样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到活动本身,而不是任务完成上。毕竟每天打卡不代表一定能学好,但学好了,这记录单子同样好看。就算不好看,人们也会把精力放在如何补足上,而不是感慨未完成打卡的泄气上。当然也无需担心缺少打卡限制会使自己懈怠,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向好之心,谁不愿意自己每次都比上次做得好呢?只要专注于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旺盛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打卡到记录,似乎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变化非常微妙,需要悉心体会。同时,在任务设置上使用新的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什么意思呢?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20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因为做到并不容易,所以任务一完成就会大松一口气:终于完事了。现在把任务调整为5个,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刚好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剩余精力充足,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此后每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会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于学习本身,而不是顾虑什么时候任务才能结束。这种策略的高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为止,没有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还是可持续的。除此之外,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学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每次都好刚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就停下来。而不是像打卡一样,每次固定一个难度值,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趣或是困难而放弃。当然,这个策略不是我瞎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微习惯》的启示。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让自己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成了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并写出了自己的书。他自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我亲测有效,你也来试试!结语总之,一切的一切,只为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动机!相比之下,保持动机这条路其实比打卡更难走,但做难事必有所得,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本质。当然,仅仅保持动机依然是不够的,想真正获得成功,还得学会创造动机。因为最高形式的行动力,莫过于主动创造动机了!●●●1你可能会喜欢:社会学了没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26W47K0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