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澳博会澳门第五届澳博会+2018年澳门秋拍精品推荐:夜明珠弥勒佛挂件

名称:夜明珠弥勒佛挂件 规格:重98.2g 类别:杂项 弥勒,全译为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世,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原标题:澳门第五届澳博会+2018年澳门秋拍精品推荐:夜明珠弥勒佛挂件名称:夜明珠弥勒佛挂件规格:重98.2g类别:杂项弥勒,全译为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世,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佛——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大、小佛教,藏密宗教也极度崇拜弥勒。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石,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视的,天然的、能自行发光的珠宝。夜明珠是地球大地内的一些发光物质经过了几千万年,由最初的火山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夜明珠是世界几个杰出古老文明中同时存在的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之谜。[1]据史籍记,史前炎帝、神农时就已发现过夜明珠,如神农氏有石球之王号称“夜矿”。春秋战国时代,如“悬黎”和“垂棘之璧”,价值连城,可比和氏璧。当时只有大官家陶朱公(范蠡)和猗顿(战国时大商人)二人买得起。晋国曾以“垂棘之璧”为诱饵“假首与虞以代编”。楚、秦、魏等国的大夫曾借夜明珠寓意哲理,讨论国家大事。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以代膏烛”。汉光武皇后的弟弟郭况“悬明珠与四垂,昼视之如星,夜望之如月”以炫耀其富有。武则天赐与玄宗玉龙于夜明珠,玄宗又回子(世宗)一清珠,光照一室。唐有车时,一颗名为“水珠”的夜明珠,售价亿万。宋元明时,皇室尤喜夜明珠,其中成吉思汗夜明珠,在台湾曾被偷盗,后被破案,物归原主。元明曾派官员到斯里兰卡买到红宝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明代内阁曾有数块祖母绿夜明珠,夜色有光明如烛。大肚弥勒佛开怀大笑,慈颜善目,代表了大乘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为严肃庄严的宗教世界带来轻松愉悦的气氛,深受僧俗弟子的尊重。弥勒佛心宽体胖,手持念珠,憨态可掬。脸如满月,下巴因肉多而为两层,五官慈善,喜笑颜开,眼角下垂,眉弓相连,如起伏的山丘。鼻翼饱满,笑的合不拢嘴,令人感到洪钟般的笑声就在耳畔。弥勒佛袒露胸腹,衣襟滑落到肩膀上,大有解衣盘礴之势。大肚弥勒佛是汉传佛教中常见的一种造像形式,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为慈悲福分之象征。此这尊大肚弥勒佛坐像佛雕工精湛,慈眉善目,弥勒憨厚可爱,鼻宽口阔,弯眉细长,双目微啟,相容喜悦,大耳垂肩,笑口常开,袒胸露腹,身披袈裟,双手扶膝,呈游戏坐姿,左手置于左侧靠枕上持一串佛珠,右手自然搭于右膝上,神态悠闲,赤脚席地而坐。形象刻划生动写实,将弥勒佛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形象表现得极为到位。造像面部表情塑造细腻,非常写实,神韵生动。虽与常见中原地区的布袋和尚的造型相似,唯尺寸较小,工艺卻极为精湛,金水锃亮。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启迪人们宽容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氛。据民间传说大肚弥勒佛像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据《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传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磐石之上,圆寂前留下一偈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从此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大乘佛教佛寺的佛像之一。(备注:国内资深藏家旧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26Wyv4lw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