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伴奏越剧越剧走过了一百多年如此美丽传奇……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从2018年1月7日起,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以讲座为载体,邀请省内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
原标题:越剧走过了一百多年如此美丽传奇……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从2018年1月7日起,每周日晚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以讲座为载体,邀请省内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养。梦里江南越韵清,如水的江南,成就了如水的越剧。回望越剧最初的源头,它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小歌班”六进上海滩,如何打下越剧江山?越剧的青春制造,在香港怎样一鸣惊人,大放异彩?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为您讲述《美丽如水的传奇越剧》。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浙江传统戏剧从宋元到今天,除了一些古老剧种外,到近现代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是一些地方小戏,尤其以越剧的发展最为迅速,以至成为当今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越剧形成于清末民初,主要区域是在浙江的绍兴、新昌、嵊县一带,是由当地的说唱曲艺形式——“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嵊州是越剧之乡,1906年3月27日,清明时节雨纷纷,村人在嵊州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和两副门板,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中国的第一出越剧表演就是在这样的“草台”上完成的,昭示了越剧的诞生。此后,“落地唱书”艺人们从东王出发,走进小城镇,走进杭州、上海,走向全国,把越剧带到了人们的面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嵊州一代的农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农民主要是种田、务工为生,而嵊州一带农民除了一般干农活,还凭借聪明才智、说唱天赋,以卖唱、卖艺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于是出现了“落地唱书”。到了民国初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是越剧流布的区域,当时不是在嵊州本地,而主要是在杭嘉湖一带区域的演出,特别是在茶楼书场演出。当时“落地唱书”是在浙北地区演出,浙北地区因为人比较富,请得起戏班,请得起说唱,给的钱也比较多,所以嵊州一带的说唱艺人都跑到了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的就是余杭和临安一带。春节前后演出以后,到了清明节,大家要回去务农去了,于是他们戏班纷纷地回到了本地。1906年的3月27号,在嵊州的甘霖镇东王村,比较正式的、像样的戏班正式开始演出了,成为今天越剧诞生的节点。嵊州人觉得,在嵊州这个地方发展还不够,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要到杭州,要到上海。小歌班,是越剧从曲艺演变成戏曲诞生初期的名称。1917年5月13日,一个在越剧史上烙下深深印痕的日子。这一天,小歌班首次在上海登台亮相。走出嵊县的小歌班认定,只有在上海这样的大码头,才能打响越剧的旗号。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了广告,这也是中国地方戏比较早的在报刊上登广告的。另外一个,前后有六次进上海,打不进去。因为上海有昆曲在,有京剧在,所以来回将近一两年,最后到了1921年前后,小歌班终于在上海站住脚了。站住脚后,剧目就迅速地形成了自己的演剧风格。但是如何在上海各种地方戏竞争中间,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1923年前后,当时做绸缎生意的一个戏老板叫王金水,他看到了当时京剧“髦儿戏”的演出,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他觉得色艺双全,能够挣钱。所以他马上召集了几个人,到嵊州老家去召小科班学习。他的优惠条件很好、很多,一个是给你金戒指,给你旗袍,给你高跟皮鞋,还给你种种的优惠,吃饭也不要钱,甚至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小姑娘被骗了去,孩子的家长还可以去帮工,照顾她的生活。同时他从自己的亲戚开始做起,考试也很简单,一个是看形象漂亮,一个听你唱几句,于是有二十多个女孩跟着他,到上海学戏去了。这些来自嵊州农村,不经世事的小女孩,大字不识一个,从中却出了女子越剧第一批名伶,并在几年之后树起了越剧的大旗,并一举改变越剧低下的地位,使它成为仅次于国剧京剧的地方戏曲。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女班进入上海演出以后,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三十年代,出现了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一娟是姚水娟。过去男演员演出,和京剧、绍剧没什么区别,而女演员演出叫色艺双全,特别是所有角色都由女演员来担任。不管是男角还是女角,形成了和京剧非常鲜明的区别。京剧是男演员演出,梅兰芳是花旦。同时女演员演出,还带来了越剧的迅速发展,这个标志就是小生的出现。这是越剧从普通演出,到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呈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前面的花旦,主要是三花一娟,到了后面出现了李艳芳、马樟花,以及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小生而著称。越剧,称之为女子越剧,不是以花旦,而以女小生为审美特点的一个标志。2015年5月24日,杭州剧院。原生代《五女拜寿》封箱大典在这里举行,原生代演员们齐聚一堂,依依不舍告别这出越剧名剧。这批原生代演员赴香港演出,阵容青春,造型时尚,一炮而红。邵逸夫、李翰祥、夏梦等香港名流都为小百花接风,到处推荐她们演出。浙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青春制造”的魅力,也凝聚了一代人的越剧记忆。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越剧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老艺术家年龄增长,舞台如何使它年轻化,保持艺术的青春,摆在了浙江众多的艺术家、文化部门的面前。1980年,浙江省举办了青年演员汇演,1982年举办了首届小百花戏剧节,出现了五十位越剧小百花、小演员。到了1983年,浙江省为了到香港参加浙港的联谊会活动,于是成立了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又从这些演员中间,选了40位优秀演员,组成了赴港演出团。赴港演出团到了香港,一鸣惊人,演出的是顾锡东的《五女拜寿》、《汉宫怨》以及一些折子小戏。这些戏剧演出回来以后,又到了上海、北京巡回演出,邓颖超还在中南海接见了小百花主要演员。回来以后,到了198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式成立。小百花的成立,使越剧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中老年为主,变成了依然以年轻靓丽的女孩子,来作为演出的主体。演出的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一些优秀作品,传统戏。这样就形成了浙江的越剧小百花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及成功,迅速影响了浙江其他剧种的青年演员培养。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浙江所有剧种,甚至其他省的地方戏曲,也效仿浙江小百花的做法,于是乎,小百花也就成了青年演员培养的一个代名词。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的越剧,极具灵秀之气。越剧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来自浙江嵊州的“草台班子”,乘着乌篷船,沿着剡溪,走进了上海十里洋场。一百多年来,从落地唱书到绍兴文戏,从男班艺人到女子科班,从质朴的民间小调到文雅的戏曲唱腔,越剧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越乡风土,越音婉转,越女如花,越剧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戏曲的一道亮丽风景,它的魅力被一代代深爱它的人不断书写,反复诠释。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崎越剧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应该说都有鲜明的特点。《碧玉簪》、《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琵琶记》,这是初创时期。到了繁荣时期,又出现了《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西厢记》等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围绕的就是具有江南文化特色情感,比较细腻、缠绵、清新,构成了越剧审美总体风格中间,最突出的特色。越剧从最早的男班到女班,从花旦到小生的转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浙江小百花现象的出现,越剧这个年轻剧种,时间不长,但它始终是与时俱进。同时它吸引了很多文化人的介入。应该说是中国众多地方戏剧中,艺术风格规范化、模式化、特色化的出现,与众多的文化人的介入分不开。所以说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成为了越剧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亮点。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7jWrP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