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穿越千年历史走近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时代,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铜文物,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其制作原料以铜为主,辅之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从而使器物呈青灰色而得名。中国的青铜器代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让中国的青铜器成为了世界青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原标题:穿越千年历史走近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时代,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铜文物,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其制作原料以铜为主,辅之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从而使器物呈青灰色而得名。中国的青铜器代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让中国的青铜器成为了世界青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青铜器的历来发展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青铜器分类1、烹食器类:分为炊具和盛食。炊具有鼎、鬲[lì]、甗[yǎn];盛具为簋[guǐ]、盨[xǔ]、敦、互、聋、豆、铺、盂。2、酒器类: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yǒu]、罍[léi]、瓿[bù]、觥[gōng]、盉[hé]、尊缶[fǒu]。饮酒器有爵、角、觚[gū]、斝[jiǎ]、觯[zhì](又名“五爵’)。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3、盛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4、乐器类: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曾侯乙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节,形成“一钟双音”的现象,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5、兵器类:戈、矛、铍(pí)、戟、铖(chéng)、戚、剑、镞(zú)、刀、胄。越王勾践剑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因剑身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gè)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6、礼器: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皇室等级及宗教色彩。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7、日常用器:为镜、带钩、灯、炉、洗、耳杯等。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中国青铜器铭文的出现,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作用的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虢季子白盘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THEEND文章由京社科编创,资料来源于凤凰网、中国国家博物馆、搜狐历史、搜狐文化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A9vW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