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真正学到了知识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

Sept. 20 不要把收集当成学习,不要用「拥有」,来满足自己的焦虑感。 作者 | 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今天分享一个小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 让我们先从笔记开始。 无论你
原标题: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Sept.20不要把收集当成学习,不要用「拥有」,来满足自己的焦虑感。作者|Lachel来源|L先生说(lxianshengmiao)今天分享一个小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从笔记开始。无论你是喜欢纸质笔记,还是数码笔记,无论你用的是印象笔记、Onenote、XMind,还是最简单的便签,我想,有一个问题,也许是大家共同的困扰:记了这么多笔记,然后呢?很多时候,就没有然后了。当然你会说,我给笔记做了标签,我会定期反复回顾,我会分享给朋友,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会搜索笔记、看有没有合适的信息……诸如此类。但请稍等,好好思考一下:过去一年里面,你做的笔记,用到的,有没有10%?可能很多人都到不了这个数字。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喜欢囤积笔记。那时,我软件里的笔记达到了七八千条,容量到了好几个G,导致运行特别特别卡。后来实在不堪其扰,把几百条比较有用的导了出来,换了个新账号,重新用。我发现一件什么事情呢?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是的,我把数千条笔记清理掉了(其中大部分是收藏起来待读的好文章),但我发现,我似乎并没有「少了什么」——写作,学习,工作,该阅读阅读,该查资料查资料,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不便。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数千条笔记,对我来说,其实相当于,没有什么作用。从此之后,我很少去囤积笔记,我笔记的总数也基本不会超过三位数。我发现,我真正用得到的,也就是这么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错觉。我们不断地,把收集当成学习,把囤积当成拥有,把浏览当成内化,把信息当成知识。但我们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01—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内化信息的成本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简直太容易了。每一天,我们都会被无数信息所轰炸。微博,微信,知乎,各种新闻客户端,各种聊天、对话、网页……轻点几下按键,信息就被储存了起来。于是,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被激活,我们感受到了快感,大脑认为「我们又得到了新东西」——这种愉悦感,刺激着我们一次次地收集新信息。但与之相比,内化信息的成本,又实在太高太高。一篇正常的文章,要把它读完,起码要十几分钟。如果信息量比较大,时间还会更长。如果涉及到许多不熟悉的领域、概念,要彻底「弄懂」它,只怕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更别说把它内化,真正用上来。于是,我们总会这样欺骗自己:虽然现在用不上,但以后可能会用上,先存着吧。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这个「以后」,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我们获取到的信息车载斗量,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这里面,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个误区:信息绝不是「放在那儿」,等着需要时去查找,就可以了。信息的真正归宿,应该是让它流动起来。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信息写成笔记,存放起来,打上标签,分好类,束之高阁,然后,就在对「以后」的幻想中,过了一年、两年,直到这些信息失去活性,失去生命力,变得没有价值。那么,什么叫做「流动」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一个实验——就以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吧。我看到这个词,我会把它记在笔记里,放在Inbox(收集箱)里面,这就是一条笔记。下一步,在定期回顾的时候,我看到这条笔记,就会进一步去搜索:究竟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什么?它的过程是什么?它的背景是什么?它引出和证明了什么观点?我会把收集到的这些信息,重新写在这条笔记里面。到这就完了吗?没有。进一步,我会去继续思考: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不严谨之处?有没有什么毛病?有没有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修正、甚至是推翻?那么,我可能会意外发现:喔,原来这个实验的设计者菲利普·津巴多先生,后来又向公众发表了一些内容——于是,我会把这些信息,重新补充进去。接着,我会继续思考:现在,这个实验我已经很了解了,那么,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比如,我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在哪些主题里面,对它进行引用?于是,我可能会标上合适的使用情景,把它用在文章里面。到这里,这条笔记的生命周期才告终结。那么,我还有必要留着它吗?没有了。因为关于它的一切,我已经牢牢地记住。即使我记不住细节,我也知道我该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检索。整个互联网,都为我提供了这条信息的各项详细细节和出处。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将这条信息,成功地转化为了自己的知识。我再也不会忘掉它,因为我知道该如何找到、理解和思考它。这就是笔记的整个「流动」过程。—02—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很简单,是「行动」。像上面所说,我先把「斯坦福监狱实验」记在笔记里,再在回顾的时候,通过搜索,对其进行解释和扩充——这就是一个行动。下一步,我再去寻求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思考的信息,这也是一个行动。正是通过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行动」,让这条信息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在每一个环节,我都能拓展对它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知识点。这就是最简单的,让信息流动起来,将其内化的方法。之前分享过很多方法论和技巧,有同学对我说:L先生,您介绍的方法都很好,但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实践和习惯,能否介绍一些比较简单的、能立刻践行的方法?所以,今天就分享一个立等可用的小技巧:如果你想将信息内化为知识,真正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那么不妨给每一条笔记,加上一句「行动」。这就是内化信息的本质:将笔记,转化为任务。只有这样,你才能改变思维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真正化为己用。那么,具体有哪些行动呢?举几个例子:你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概念,记下来,那么可以同时加上「查询」,告诉自己:我要去查询这个概念的含义。你看到一个商业案例,可以顺手加上「查证」,让自己知道,这个案例未经过查证,有空的时候可以证实一下。读到一篇好文章,可以标上「精读」;精读完后,可能会得到好几个有意思的想法,那么不妨把每个想法写成一条笔记,再分别标上「完善」「应用」「写作」等关键词,把文章本身「拆散」,让它真正成为你的养分。看到一个技巧,可以加上「试用」,告诉自己:不要只是放着不动,而是要亲自动手用用看。用完之后,再把感受和心得写上去,加上「分享」「素材」等关键词,让自己知道:它可以作为一种谈资,或是写作的素材,供自己分享给别人。诸如此类。具体的方式可以非常自由,不做限制。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在印象笔记中,给每一则笔记的开头标上「——行动」的字样,提醒自己:我需要如何来处理这则笔记。你也可以用别的工具,乃至纸笔,都可以。重点还是那句话:让笔记流动起来,而不是放着不动。流动的环节越多,被你用于行动和重新处理的次数越多,你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会越熟练。—03—那么,如果碰到「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情况,怎么做呢?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这条笔记已经完成了它的宿命,你已经用不上它了。这时,就可以将其归档或删除,以免它占据我们的储存空间。二,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这条笔记现在用不到,但是「以后」可能会有用。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妨将它舍弃掉。我们经常说「断舍离」「极简生活」,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真正需要断舍离的,不是实体物品,而是我们所持有的信息。太杂乱的信息,只会分散和干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所要关注的,永远不是「拥有什么」,而是「产出什么」。在网络时代,真正需要保存的东西,已经极少极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得「在哪儿能找到它」,就可以了。当然,你可能还会有这些疑问:1)有些东西就是存起来备查的,怎么处理?举个例子,去年3月份我去北京前,在公众号询问读者「北京有什么好吃的?」收到了上百条回复,我将它们都保存起来了——我可能在短期内用不上,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再去一趟北京,那么怎么处理呢?很简单,这条信息在我看来,就依然处于「流动」之中——它的使命,会直到我将里面提到的美食都了然于心,才告终结。我会打上「北京」「旅行」这样的标签,将它跟另外一些关于北京的信息放到一起,再定期对它们进行整理,将重复、冗余的内容合并,按照应用情景进行归类,再用笔记内链接功能,作出一份整体的索引。简而言之,我会将各种关于「北京旅行」的信息拆散、重组,最终汇集成一条笔记。这样,当我需要动身的时候,只需点击链接,跳转到这条笔记,就能帮助我规划整个行程。这也是一种「流动」和「行动」的过程。2)把「用不到」的东西舍弃掉,会不会可惜?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可惜。如果一样东西,你只是在当下的一瞬间对它产生兴趣,买回来之后再也不会去用,甚至都忘了它的存在,那这件东西你会买吗?多半是不会的。信息其实也是一样的。一个知识点,只有在它被我们「提取」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你想象不到任何提取它的可能性,那就说明,它被我们提取的几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不妨大胆斩断对它的执着。将精力聚焦在更重要、更核心的信息上面,才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内化它们。3)对每一条信息都去「行动」,会不会耗费太多时间?这一点因人而异。对我来说,将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点,一一落实、践行、内化,是比获取新的知识点,更加重要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后者是身外之物,前者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所以,我建议你,不妨在一开始的时候,每天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去践行「行动」;每周末再抽出一段额外时间,对这一周的学习成果进行更高层面的整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花上多少时间,永远都不会浪费。不要把收集当成学习,不要用「拥有」,来满足自己的焦虑感。希望能对你有用。—THEEND—☀作者:Lachel,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专家,多家媒体专栏作家,36氪年度优秀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灼见经授权发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YDqG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