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展黄梵新作《一寸师》亮相江苏书展,在苏州留下爱与行的足迹

6月29日下午,著名诗人、小说家黄梵携新书《一寸师》来到江苏书展,与江苏的读者分享了《一寸师》的创作历程,并与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就该小说的角色塑造、人物原型选择、小说的深刻内涵,以及当下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长篇小说创作所面临的问题等话题进行
原标题:黄梵新作《一寸师》亮相江苏书展,在苏州留下爱与行的足迹6月29日下午,著名诗人、小说家黄梵携新书《一寸师》来到江苏书展,与江苏的读者分享了《一寸师》的创作历程,并与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就该小说的角色塑造、人物原型选择、小说的深刻内涵,以及当下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长篇小说创作所面临的问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寸师》是黄梵第一次大规模地讲述黄州人,记下了记忆里一个少年的黄州。小说借助主人公姜浩等人视角中的26个故事,来展示人们当时是如何看待事物的,以及相应的人性表现。此书也让读者感受到,哪些东西是不应该受到时代束缚的。尤其一些人的独特判断、良善、幽暗,在当时的黄州人身上,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在新书分享会上,黄梵特别谈到了原乡、故乡与家乡三个词的意义,也唤起了现场读者们内心那份尘封已久的年少记忆。黄梵说,甘肃兰州是他的出生地,属于他的故乡。黄冈是他的原乡,相当于祖先在的地方。而南京是他的家乡,是成家安家的地方。《一寸师》为什么写原乡,而不是写故乡或家乡?黄梵认为,小学到中学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作家的一辈子,其实主要在写二十岁之前的生活,即便二十岁以后写到其他的人与事,但或多或少也都能看到曾经的自己的影子。谈到这本书的创作目的,黄梵希望能把在原乡生活的九年做一个总结,把那些他过去没有意识到的、对他有影响的一些人与事,都细细地挖掘出来。《一寸师》对黄梵有一种特殊的意义,黄梵道出了关于创作时间的选择的一些思考:“这本书为什么要放到四十年以后才写?就是因为它对我太重要了。关于少年时期生活的小镇黄州,我在早期小说写作中,一直很谨慎,很克制,大概因为相信每个人的早年,都会有一段充满神性的时光,这种神性会让我不敢轻易触碰。我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去写它,少年时生活的那个破旧的古镇,在我眼里是过时的,我会带着某种排斥去写。到了中年,三四十岁的时候去写,我依旧很难做到把眼光放进中国的历史中去,我可能会急于去否定摩天大楼,急于去肯定传统的一切。但是我现在去写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我可以做的比较好。”著名文学评论家、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作为这次分享会的嘉宾,也对黄梵这部新出版的小说给予了肯定,并就当今读者的阅读现象、文学创作的问题等话题提出了一些令人反思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世界上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其实也是属于个人成长史的经典。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寸师》不纯粹是一部少年的成长史,对于黄梵来说,包括他的读者,这是对过往生命的回忆与交代,所以黄梵必须要写这本书。只有把过往生命中的人与事,放进像“一寸”这么小的计量单位里去看,就像把微生物放进显微镜下去看,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细微的东西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从《第十一诫》到《浮色》,再到《一寸师》,黄梵小说创作的境界越来越接近于一种“返璞归真”,开始理解并关注事物本身的力量。在《一寸师》里,黄梵的文字变得更加理性、克制、质朴,而且非常简约,没有铺天盖地渲染什么,或者说也没有去炫技,但是那种质朴的力量,会实实在在地打到读者的心里。点击上图购买此书↑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不断出现,中国还有人在坚持阅读长篇小说吗?分享会上,黄梵与何平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何平认为,当今的阅读环境下,拥有百万读者的作品未必就是好的作品,太多读者的追捧甚至会让作家本人看不清个人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而黄梵愿意在边上冷静地看待这一切,并相信在如今的阅读环境下,读者理应坚持自己的判断力与选择权,而不是被各种图书畅销榜、各种文学奖推荐左右,真正的文学是从来不会担心缺少读者的。《一寸师》于2019年4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而这本书能在江苏文艺出版,体现了文艺社对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的重视与肯定,对于打造凤凰品牌的现当代文学版块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姜烨雨图|现代快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mM0B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