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石头与竹木的吟唱

聂家沟,一个被重重大山和树木遮蔽的小山村,在暮春时节,我们和它邂逅。 古老的村庄、石墙、石板路、瓦房、木头架构、周边小块的农田和庄稼,这个村庄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大部分信息。 聂家沟是武都区洛塘镇的一个行政村,翻过一座山,和五马镇相连。这个
原标题:石头与竹木的吟唱聂家沟,一个被重重大山和树木遮蔽的小山村,在暮春时节,我们和它邂逅。古老的村庄、石墙、石板路、瓦房、木头架构、周边小块的农田和庄稼,这个村庄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大部分信息。聂家沟是武都区洛塘镇的一个行政村,翻过一座山,和五马镇相连。这个村有几十户人家,分布在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山沟里。这里森林茂密,温和湿润,环境优美。石头是这个村庄的主要元素。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小路、台阶、房屋的基础、院场、墙壁、牲口圈所、石槽、石凳……形形色色的石头,被巧妙地应用在村庄的基本建构中,承载着聂家沟人的生活和故事。石头来源于周边的大山,基本上都是沉积岩,这些岩石,条理分明,便于开采,石块边缘齐整、硬度高,便于堆砌,抗压能力强大。房屋的基础是石头,并不用水泥灌浆,土墙就直接构筑在石基上面。甚至有些房屋,它的山墙和北墙就直接用石头砌。讲究一点的人家,在石墙外用草泥抹了。村庄路面以前是使用石板铺了的,下雨不滑,也不沾泥。石阶用石条砌成,一层一层垒上去,线条很有美感。甚至村里的下水道,也用石板覆盖了。砌石墙,是一种老的手艺,数千年来,聂家沟的砌石匠们,就用他们的智慧,让这些石头变得听话、乖巧,砌成了一道道石头的美丽风景。聂家沟的雨,说下就下。所以,这里的房屋建筑的样式和材料,与这种因素密切相关。房屋多三合院,杆栏式建筑。人字形房顶用背墙和柱子撑起。正房上下两层,下层住人,分三间和无间。堂屋是主房,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地方,在以前,火塘就建在堂屋里,人们烤火、做饭、聊天,都在这里。侧房一般是睡房和厨房。第二层房子主要是晾晒粮食,堆放杂物,具有储藏的性质。厢房要比正房低一层,加上院墙,围城一个很深的天井,体现了民间房屋建筑的尊卑和主次之分。房子屋顶要盖青瓦,而且是明椽明瓦,这样,万一漏雨了,就能准确看到漏雨的地方,及时盖好。这样的建筑,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干燥舒适。聂家沟的土壤基本是腐殖土,结构松散,含有太多的有机质,种庄稼很合适,但是,打成土墙,由于粘性不够,墙就不牢固。所以,这里的土墙,一般只是打到房子的第一层,第二层建筑就用木柱撑起来,木柱之间,用竹子编成竹篱笆墙,外面抹一层土泥,这样,既减轻了土墙的承受重量,也使整个房屋变得安全、美观。用木柱撑起来的房屋,里面的装修,也是木头。房屋的窗户,是木窗格,过去家境殷厚一些的人家,木窗格上都刻有精美的雕花,以做装饰。阁楼上,用木质做的栏杆,叫美人靠。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美人靠”。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在聂家沟石头砌成的村庄里穿梭,仿佛在穿越一场历史。老房子的阶沿,码着整整齐齐的木柴堆,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大多数人家还在用锅灶生火做饭。一些墙壁上还挂着锄头之类的农具,在有些堆放杂物的屋里,我们还看到了石磨、风箱等几乎要从记忆中剥离出去的物具。在院落中,我们和坐在木凳上昏睡的老人邂逅,他们都露出慈善的微笑,这里的一草一木,昏暗略带霉味的气息,亲切而又温馨。村庄里还有零星的地块,用木头栅栏围起来。春天,这里的人们在点种洋芋,玉米。牛羊回来,村庄笼罩着祥和、安静和神秘的氛围。但是,钢筋水泥也挺进了这里,已经有好几家在修建现浇水泥房屋。人们也希望过上外面人们的生活,钢筋水泥楼房、贴上瓷砖、实现整体、亮化和美观的效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法阻挡的。只是,聂家沟古老的美,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厌恶了,大家迫不及待的想把它们拆除,推翻,快速走向新世纪。或许,现在的这些木头、石块和柱子的风景,很快变成一曲绝唱。来源:陇南之声责任编辑:杨建辉编辑:刘四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kqj5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