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小博士招人吗讲真,博士就那么不招人喜欢?

编者按 博士们的大致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如果这个群体真的有拧巴的地方,拧巴在哪儿? 这阵子刷屏的新闻里,博士们可没闲着。先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夫妻在节目里“挺没教养”地怒怼导师郭德纲,以自创的公式相声登台,没能过关却一怼成名。然后是一
原标题:讲真,博士就那么不招人喜欢?编者按博士们的大致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如果这个群体真的有拧巴的地方,拧巴在哪儿?这阵子刷屏的新闻里,博士们可没闲着。先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夫妻在节目里“挺没教养”地怒怼导师郭德纲,以自创的公式相声登台,没能过关却一怼成名。然后是一山东男子在高铁车厢不按座位号乘坐,还在“霸坐视频”里挖苦讽刺,不屑一顾的样子实在丑陋,随后被网友发现,他竟然还是毕业于韩国某高校的博士。其实,这些人身上都有其他的社会标签,比如某企业法人,某公司创始人,但负面消息的病毒式传播都仰仗一个关键词——博士。我们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博士群体都是《生活大爆炸》里面智商高情商低的谢耳朵的样式,但也不同意社会新闻中,“博士”噱头式的大众观感。所以问题来了:博士们的大致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如果这个群体真的有拧巴的地方,拧巴在哪儿?《经济学人》的一篇名为《为什么读博士通常是浪费时间》的文章揭露了一些事实。首先,博士生满意度普遍较低,这是得到统计数字支持的。更文学性的表达,就是把博士的工作描述为“奴隶劳动”:每周七天,每天十小时。他们是廉价的、可支配的、具有高度积极性的劳动力。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助理,每年教学九个月可以挣到20000美元,而美国全职教授的平均工资是109000美元。除此之外,博士群体面临的真实问题,还包括如下:隧道视野博士被训练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日复一日地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他们可能最终成为了专家,但也对其他事情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博士,他们被训练用特定的方式去分析事物,然而,这种方式或许对研究有好处,但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少好处,甚至带来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可能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带来强烈的偏见。孤独和失败感进行高度专业学术研究的人,都进行着孤独的工作。很少有人能真正搞懂他们从事的是什么,在哪里工作。久攻不下的难题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努力,可能得到的只是负面结果,必然让人沮丧。每天你都必须强迫自己达到某些“里程碑”,比如完成多少页的文章,做完某个试验,读完某个章节……这些“小小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你,但还是无法逃避总体上“未能完成”的失败感。精神疾病由于压力导致这个群体有更高概率罹患抑郁症和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失眠、饮食失调、酗酒、自残……睡袋藏在实验室的长凳下面,这是常见的事,也被人们普遍接受了。就业忧虑新博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是很普遍的现象。职业中心的调查显示,麻省理工学院30%-40%的博士毕业生,都不能立刻开始真正的下一步。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如此的专业化,以至于毕业生很难找到匹配的工作。经合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获得学位五年后,斯洛伐克超过60%的博士生,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45%的博士生仍处于临时合同。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最终都是从事低级职业。在荷兰这个比例是21%。博士生的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学讲师的需求。美国在2005年到2009年间颁发了超过10万个博士学位,而同一时期只有16000个新的教授职位。博士的供应过剩了!二战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美国大学一马当先,从1970年代以来,美国的年博士产量翻了一番。其他国家也在迎头赶上。在1998至2006年间,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博士学位增长了40%。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的博士增长最快,甚至在年轻人数量减少的日本也增加了大约46%个博士学位。好消息是,博士毕业生至少比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挣得多一点,一项针对英国人群的调查显示,博士生的收入溢价是26%。但从成本——收益来衡量,博士学位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选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apzo6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