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如果说怕死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那要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

接着来说《怕死》这本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作者是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这两种心理机制,会影响人类行为,进而说明,为什么怕死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作为实验心理学家,三位作者设计了一种名叫“死亡将至”的实验方法,巧妙地解释了死亡恐
原题:如果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这两种心理机制会影响人类行为的,然后解释为什么恐惧死亡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作为实验心理学家,三位作者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叫做“死亡来了”,巧妙地解释了死亡恐惧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模拟真实情况,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但要检验关于死亡的理论并不容易。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毕竟,你不能真的把受试者放在有死亡危险的环境中。作者的设计很巧妙。他们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提醒死亡即将来临,另一组不提醒,然后观察受试者的后续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意识到死亡必然性的受试者是否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让我们先看看他们是如何验证文化世界观、死亡恐惧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他们用上述方法设计了一个名为“试妓”的实验。具体来说,他们让一组法官决定妓女的案件,然后决定保释妓女所需的条件。事实上,几乎每天法官都会判决类似的案件,但在这个实验中,一组法官只需要进行正常的审判,而另一组法官在判决案件前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在调查问卷的开头,要求法官描述他死后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提醒这些法官,人会死的。请想想你将要死去的那一天。然后法官们休息一下,回到法庭开始审判。我们的心理学家想看看那些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法官是否会改变惩罚的尺度?有人可能会说,结果肯定不同。如果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死去这一可悲的事实,我们一定会觉得生命太短暂了。如果我们能仁慈,我们也许能对嫌疑犯仁慈。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没有回答问卷的法官认为嫌疑人只需交纳50美元的保释金。不过,被提醒死亡的这组法官认为,嫌疑人应该支付9倍的保释金。如何解释刚才的实验结果?心理学家认为,法官应该是对自己“是非”观点最听话的群体,而在法官眼中,嫌疑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是非”观点,因此,一旦他们想到死亡将至,法官就会加大对嫌疑人的惩罚力度。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是非观”,即维护自己的文化世界观。为了维护文化世界观,人们不仅要加大对所谓“错误”的惩罚,还要加大对所谓“正确”的奖励。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有人告诉警察一个非常危险的罪犯,一个由心理学家设计的实验室,警察作为实验对象,需要给告密者经济奖励。同样,一组警察做了问卷调查,提醒其他人他们会死。因此,这批警察将奖励金额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这两个“死亡”实验巧妙地表明,一旦人们开始担心死亡,就会使人们拥抱自己世界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文化世界观,从而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除了世界观,心理学家也用同样的实验来测试死亡恐惧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样显著。比如,有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司机。一旦这些人被提醒死亡即将来临,他们不会在模拟器中减速,而是会开得更快。有些人会认为吸烟会提高他们的魅力指数。如果有人提醒他们,他们在生命中无法逃避死亡,他们不仅不会开始吸烟,而且还会吸烟更多。所有这些实验都表明,如果某些行为让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提高自尊,那么那些意识到人会死的人就会更多地依赖这些行为。附加:阅读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获得更多的视角,但不允许盲目服从。。。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你应该集中精力果断地转发。主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42wKnk7Zr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