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红楼梦里最严厉的父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是不需要读书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中黛玉问贾母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黛玉为了不显另类,再不敢表示自己读了多少书。 事实也确实这样,贾府的首席执
原标题:红楼梦里最严厉的父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是不需要读书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中黛玉问贾母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黛玉为了不显另类,再不敢表示自己读了多少书。事实也确实这样,贾府的首席执行官王熙凤也不认识几个字,诗社联诗时她起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便赶紧开溜,她的文字工作也专门由彩明代劳。但对男人而言,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所有这些成语无非是劝谏男人惜时如金,读书上进。《红楼梦》中连袭人也知道:“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对父母的角色定位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的放在了男人的身上,比如强调“严父慈母”,比如《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贾政作为宝玉的父亲,在众人的心目中“训子有方,治家有法”,而他似乎也没有辜负这个评价,把一个“严”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致脂砚斋在批语中都说“老爷叫宝玉再无喜事”,故宝玉对其噤若寒蝉,退避三舍。宝玉看望宝钗,担心碰到贾政,宁绕远道不走近路。元春下谕让宝玉他们搬到大观园居住,宝玉正“喜的无可不可”,突然贾政召见,便“好似打了个焦雷”,“杀死不敢去。”宝玉遭遇魔法,贾母骂人“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总之,贾政之严尽人皆知,并且严到了让人感觉冷酷的地步。但这位以严著称的父亲,对宝玉的教育真的就那么上心吗?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曹雪芹在本书的开头就说,这部书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并且借“风月宝鉴”告诉读者看书要看背面、看反面。从这个角度讲,细观此书,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显得眼高手低、大而化之,不那么真实细致了。第二十三回,宝玉向王夫人汇报吃药的事:“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原是贾母得力之婢,贾母忍痛割爱,安排到宝玉身边服侍,为四大丫鬟之首,也是准备将来收了房的。宝玉强拉袭人发生关系时,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脂砚斋夹批“写出袭人身份”,是十分正确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儿子身边最关键、最长远的人物,贾政不认识。第九回,宝玉向贾政请安后去上学,贾政因问:“跟宝玉的是谁?”李贵进来打千儿请安。李贵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和宝玉同吃李嬷嬷的奶长大的,所以,贾政认的他,甚至可以说是贾政看着长大的。此人明事理,有威望,众顽童大闹学堂时幸亏有他压服众人,平息了事端。宝玉探秦钟时,他也像长兄般安慰劝解,诸事妥帖。他是宝玉跟班的头目,地位身份与房内服侍的大丫鬟袭人相当,只要离了内宅,宝玉的安危靠着他,对宝玉的管束也靠着他,正因为位置重要,他自己也有小厮服侍,在众人面前十分体面。儿子身边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人物,贾政此前竟不知是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父亲如果真正关心自己的儿子,这一关键岗位是不是得亲自把关、精挑细选呢?宝玉的学习是贾政最为关心的,他对宝玉的批评基本上都与学习有关,“无知”、“浅薄”、“不用功”、“不长进”几乎就是他送宝玉的铁定标签。但在学习的具体措施上,贾政却少有作为。宝玉业师“上年回家去了”,贾政本来要送其入家塾读书,贾母怕孩子们闹气,宝玉又真真假假的病了几天,最后竟不了了之“荒废着”。宝玉主动去上学,贾政不去鼓励,反而打击:“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他不知道宝玉的学习内容,见了李贵才想起问“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对宝玉的学习计划他随意更改:“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不是得亲自保持与老师的沟通,商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状态,督促学习进度呢?贾政除了斥责之外,似乎一条也没占上。一百年前,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论及封建父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时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贾政的所作所为为先生的这段话作了最好的注脚,“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宝玉的表现可圈可点,但自始至终都被他骂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以此断定贾政不爱宝玉,也未免失之偏颇。天底下有几个不爱自己孩子的?贾政之“假”有他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说,从宝玉抓周之时,贾政就对其有了偏见,“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这和《郑伯克段于鄢》里的武姜很相似,“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些心理上的阴影本来就伴随人的一辈子,更何况宝玉长大之后“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的种种恶行,这让“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之间”的贾政十分的恨铁不成钢。客观上讲,贾母的溺爱让事母至孝的贾政对宝玉说不得打不得,百般迁就而又心有不甘。“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他发誓要打死宝玉,“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可见平时他对宝玉的管教多有阻挠、难畅其意,已压抑很久了。再就是贾政自身的原因。一方面,贾政虽然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却有些迂腐,以致于在官场上受人蒙骗,声名狼藉。一方面,他本来就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做官后虽有约束,平日里也只是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游览大观园时还触景生情,顿生归农隐逸之意,可见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所以,贾政身在官场心恋闲逸,外不称意内惧老婆,疼爱宝玉又夹杂嫌恶,严加管教又放不开手脚,种种矛盾纠结使得贾政在对宝玉的教育上瞻前顾后、进退失据,多有尴尬难堪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了。倒是我们这些读者,看懂了这些,反倒是对这位政老爷生发出些许的理解和同情!作者:闲燕,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责任编辑: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G1Ydz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