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弟子规》中倡导的“孝文化”

《弟子规》中倡导的“孝文化” 时红军孝,乃是中华民族首倡的第一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从小到大,又是父母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直到我们可以独立的生活。在教育上,父母是
《弟子规》中倡导的“孝文化”时红军孝,乃是中华民族首倡的第一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从小到大,又是父母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直到我们可以独立的生活。在教育上,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长大后,我们外出求学闯世界,但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你走的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走到哪里,父母对我们的思念和牵挂就在哪里。唐代孟郊曾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子女要远行,心里最不舍得是父母,我们仿佛看到夜已经很深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还在灯下一丝不苟地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写满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叮咛。总担心孩子在外面受苦,迟迟不能回来。父母的爱像阳光,博大而无私。作为子女,为人之本首先在“孝”。因此《弟子规》将“入则孝”作为开篇,也足见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孝”呢?首先,对父母的孝,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现在有很多人,追求高大上,却无心关注生活的细节。很多人注重自己给父母买了什么,让父母住上多大的房子,每个月给父母多少钱,却忽视了父母最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陪伴。《弟子规》首先倡导,对父母的孝敬首先要注重生活的细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想生活中,能够认真做到的还真不多。很多同学在家里,有时候父母让他做点事情,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能做到“不缓,不懒”,但是如果是做家务或者是写作业等其他的事情,有些同学可能就要么装作没听见,要么听见了也拖拖拉拉,不想马上去做。这样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孝道”的。“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前面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最负责的老师。面对父母的教诲,作为子女首先要耐心的听从,而不能把父母的教育看作是唠叨,甚至向有些人那样父母一说话,首先嫌弃父母,甚至对父母恶语相向。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有时候父母对我们多次的反复叮咛,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反复叮咛的原因是因为,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无论我们有多高的学历,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总是担心我们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经受磨难,他们的叮咛是出于对我们发自内心的爱。因此,作为子女请耐心地听完付父母的叮咛。“孝道”还表现在对父母生活上的关心。“冬则温,夏泽清,晨则醒,昏则定”“黄香温席”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当所执”。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言故事:黄香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意思是东汉时候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只有九岁就懂得侍奉父母的道理。传说他的母亲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生病,黄香一直守护在母亲的身边,直到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后,他十分感念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更加孝敬自己的父亲。有一天晚上,黄香在自己房间里读书,当时正值冬天,屋子里非常寒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儿就冻得冰凉。这是黄香想到,这时候父亲在外面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有这样冷,晚上怎么能好好休息呢?于是,他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把被子铺好,然后脱下自己的衣服,光着身子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被窝后,才请父亲休息。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在村里传播开来,大家都称赞黄香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后来每到夏天,黄香总会在父亲上床睡觉前,用蒲扇把枕席扇凉,把蚊子闪走,然后让父亲在清新凉爽的环境中休息。每天早晨起来,黄香总要到父亲的房间去探望,看父亲起床没有。晚上回来,黄香总是先到父亲的房间里,告诉父亲自己回来了,从不让父亲为自己担心。后来,黄香孝敬父母的美名传遍天下,人们都说:举世无双,江夏黄香。后来皇帝知道了黄香的事迹,把黄香招进京城,后来做了很大的官。可见,黄香对父母的孝敬,其实就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其次,“孝道”体现在对父母的精神关怀上。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一说到“孝道”,首先想到的是对父母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孝”,而忽视了对父母心理和精神上的孝道。有一则广告,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马上就要过周末了,平时独自生活在一起的一对父母,商量着明天是周末,孩子们都要回来吃饭,于是两位老人张罗着,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后来一直到中午,可孩子们一个也没有回来。两位老人焦急地等待着。这是,电话响起,母亲满怀欣喜的走到电话机前,拿起话机,还没有说话,电话里传来这样的声音:妈,今天我们同事约我去郊游,我们不回去了。就这样吧。再见!后来,又陆续有电话打进来,有说自己要加班的,有说自己要去做美容的,总之,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最后,两位老人孤独的面对着满桌子的菜,一直坐到深夜。其实,当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的过程中,从来不曾想过等子女长大了会如何回报他们。他们所需要只是我们作为子女的一份心。因此在《弟子规》中,倡导“孝亲重在孝心”。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心里时时刻刻觉得舒服。“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小的事情也要及时向父母禀告,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如果不听父母的意见,而自己擅自做主,或者是自己瞒着父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那就违背了作为孩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再小的东西,也不要偷偷藏起来,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父母知道了,会觉得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最后居然跟他们的父母捉迷藏,动心眼,那该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情啊。第三,要理智的对待父母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父母,他们有时候也会做错事。举一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家庭有两个孩子,一般情况下,父母可能会更加溺爱那个年龄小的孩子。比如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家里还有一个比你小的弟弟妹妹,你的父母可能会对他们更加疼爱一些。这时候,有些同学就开始感觉心理不平衡,甚至在心理对父母有看法。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弟子规》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亲疼爱我,孝敬父母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父母亲不喜欢我,能坚持坐到对父母的孝敬,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贤德。《左传》中有一个故事。郑国国君郑伯,因为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所以在生下郑伯后,他的母亲就非常讨厌他。给他取名叫“寤生”意思是难产生下的孩子。而特别偏爱郑伯的弟弟共叔段。后来郑伯做了国君,母亲多次向郑伯为他的小儿子要封地。后来,共叔段的封地越来越大,修建的城墙越来越高。有一些大臣就开始劝告郑伯;这样下去,对你会有危险。郑伯说:我的母亲找我给他要,我怎么好拒绝呢?后来他的母亲与共叔段密谋要发动政变,把郑伯赶下台,让共叔段来做国君。后来,他们的密谋让郑伯知道了,一举粉碎了他们的计划。得知自己的母亲,竟然为了弟弟要杀害自己。郑伯伤心不已,在众人面前发誓:此生不到黄泉,与他母亲永不相见。他的母亲也后悔不已,同样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不应该厚此薄彼。让郑伯受到伤害。几年过去了,郑伯对自己母亲的思念日益加重,常常在梦中梦见自己的母亲,一个人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但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初自己曾经在朝堂之上,发下誓言:与母亲,不及黄泉,永不相见。心中懊悔不已。一位大臣看出到郑伯闷闷不乐,便问郑伯身为一国之君,为什么事情而烦恼?郑伯便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这位大臣。这位大臣说,这有何难。于是他派人在地下挖了一个大洞。一直挖到有水从地下流出来,于是把郑国的母亲接来,顺着梯子来到洞底,后来又派人把郑伯请来,郑伯母子就在洞底相见。后来,母子和好如初。大家看,郑伯的母亲从小对郑伯心怀偏见,但是郑伯始终没有改变孝敬母亲的初心,即使在母亲想要对自己痛下杀手的时候,他也没有记恨自己的母亲。而是在心中时刻不忘自己的母亲。郑伯的孝称之为“大孝”。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孝亲的贤德,后来郑伯称为一代明君,郑国也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父母,也会犯错误。面对父母有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办?《弟子规》中,也给了我们答案;“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了错误,作为子女,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惟父母之命是从,而是要“谏”。谏就是规劝。要劝说父母改正自己的错误,采取理智的做法。在劝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和蔼。劝了,但父母就是不听怎么办?“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不听,要和颜悦色地再去劝告,如果父母生气了,哭起来了,作为子女也要随着哭,如果父母生气了,动手打我们,子女对父母心中也不可以有怨恨。可见,《弟子规》中所倡导的孝,不是愚孝,不是作为子女要一味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而是要求子女也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坚持道义。生老病死是人生命的自然规律,是与生俱来,不可抗拒。当父母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作为子女更要关心、照顾好父母。传说,汉朝第三代皇帝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命,传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他的母亲有病卧床三年,他日夜在母亲床前侍候。母亲要服用的汤药,他总要自己亲自尝一尝,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国家日益强盛起来。后人把他和景帝统治的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实作为同学们这么小的年龄,父母还年轻,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求大家完全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原原本本的去做。当父母在外面工作、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我们给爸爸妈妈倒一杯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他们做一些家务,他们都会感到惊喜,一天的疲劳也会消去很多。孝,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对父母的一句问候,一杯清茶,跟父母一次愉快的交谈,帮爸爸捶捶背,帮妈妈洗洗碗,这就是孝。《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总与别人发生矛盾,是很少的;一个人很少与人发生矛盾的人,而做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君子做事做人,讲究抓住事物的根本,把根本的东西抓住了,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就掌握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与人为善”的根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80wVKgPm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