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尊老爱幼旅港阿姨遵家训,二十八年汇善款

旅港阿姨遵家训 二十八年汇善款 3月5日下午4点多,鲤中街道东门社区,一位烫着卷发的阿姨突然造访,送来1万元爱心款。 我们的记者得知后,赶紧截住了卷发阿姨匆忙离去的脚步。 “别,别,我是个很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件很平常的事,不值得你们
原标题:旅港阿姨遵家训,二十八年汇善款旅港阿姨遵家训二十八年汇善款3月5日下午4点多,鲤中街道东门社区,一位烫着卷发的阿姨突然造访,送来1万元爱心款。我们的记者得知后,赶紧截住了卷发阿姨匆忙离去的脚步。“别,别,我是个很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件很平常的事,不值得你们这么惦记。”阿姨连连摆手。我们可劲儿地挽留,阿姨拗不住,终于和我们说了在她口中那件“很平常”的事情。阿姨名叫吴秀珠,是一名港胞,看不出来,她今年已经75岁了。对社区里很多厝边来说,秀珠阿姨的名字可不陌生,每年社区的金秋助学、春节慰问、重阳助老等活动的背后,都有她的贡献,可她几乎不曾现身,神秘极了。28年来,她每年都为社区捐资,还特地成立了“林冰娘助学助老基金”。而她心底的那份善,来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长辈。不愿改变的习惯“好像母亲依然健在”3月5日,秀珠阿姨来泉州参加中学同学聚会,顺道来了趟东门社区,这才被我们“逮住”。秀珠阿姨很亲切,温暖地说起了在家乡的那些往事。在随丈夫移居香港前,阿姨住在鲤中街道东门社区忠义巷19号。1992年9月,接到母亲过世的消息,她从香港赶回泉州。她留意到,母亲的灵堂旁,有一个来自社区老协会送来的悼念花圈。母亲的离世,仿佛一下子断了秀珠阿姨与家乡牵连的那条线。她心里莫名的空落落。返回香港后,秀珠阿姨若有所思。她放下行李,便直奔银行,以个人名义给东门社区老协会汇了2000元。从此,每年的1月份,东门社区老协会都会收到秀珠阿姨汇的款,最多时有5000元。秀珠阿姨坦陈,家里不是做生意的,力量有限,母亲在世时,她也是每年1月给母亲汇款。让这个习惯照旧吧,只是将汇给母亲的款汇给了社区,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母亲依然在世一样。阿姨低调,捐资后,常只是打一通电话告知社区一声,很少现身,成了大家口口相传、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好人。聊天时,秀珠阿姨去了洗手间,陪同她前来的老同学庄理治阿姨赶紧“泄密”。庄阿姨说,她这位老同学从小就善良,她献爱心的钱都是孩子们给她、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秀珠阿姨回泉州,大太阳下,她舍不得花钱打的。她穿的衣服很朴素,买的是一件20元左右的便宜短衫。不忘奶奶教导“煮粥多放一碗水,就能多一碗粥”每年一次的捐资,持续到2013年。2014年9月,是东门社区老协会成立25周年的好日子,在社区和老协会的极力邀请下,秀珠阿姨回了趟家乡,还给厝边们送了份礼物——捐资20万元,设立“林冰娘助学、助老基金”,并每两个月往基金定期存入1万元。林冰娘是秀珠阿姨的奶奶。“成立这个基金会,是想弥补心里的一个遗憾吧。”秀珠阿姨口中的遗憾,正是她的奶奶。奶奶是1965年过世的,当时,秀珠阿姨还是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大四的学生,正在南平建瓯参加活动。当她几番周折,赶回家时,看到家里的大门已经敞开了。“眼泪掉个不停,我知道,奶奶已经“出门”了,终究没赶上见奶奶最后一面,没送奶奶出门,秀珠阿姨说着,哽咽了。秀珠阿姨还记得,奶奶是街坊里出了名的好人,厝边一有头疼脑热的,奶奶准第一时间去帮忙。“我家以前很穷,奶奶以卖菜为生。”每次称重,奶奶总是足斤足两,有时候那秤杆还翘得老高老高的,亏本卖。小秀珠一有时间,就跟着奶奶走街串巷卖菜,奶奶时常对她耳提面命,“做人要知恩图报,遇到困难的人,能帮忙就帮一把。”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可奶奶每次都说,“煮粥多放一碗水,就能多碗粥,可以分给更穷的厝边,别小看这一碗粥,有时能救一条命呢。”奶奶的话语,秀珠阿姨至今不忘。中学时代,家里能领到政府补贴的1元、2元。“当时的1元,可以买很多米粮,每次领到这些钱,我奶奶就反复和我说,以后要多做好事回馈社会。我上大学也是国家培养的,免费的,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都是应该做的。”28年来,秀珠阿姨所捐的款项,主要用于扶老扶贫济困、恤病助残、救孤助弱、金秋助学……她说,现在自己身体还行,每隔两个月汇款进基金会的事都自己处理,三个子女很孝顺,有稳定的工作,也很支持她这个当妈的行为,等以后自己走不动了,她会交代孩子们,将这一善举一代传一代。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gMR1r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