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残酷 企鹅企鹅·肖像|SarahKane:爱的残酷与浪漫

编撰:硬硬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Penguin Portrait 萨拉‧凯恩(Sarah Kane),英国新生代剧作家。在短短28年的生命中,这位受抑郁症困扰多年、最终自杀身亡的戏剧天才只留下了五部剧作、一部短片、以及两篇刊于《卫报》(Th
原标题:企鹅·肖像|SarahKane:爱的残酷与浪漫编撰:硬硬图片均来源于网络PenguinPortrait萨拉‧凯恩(SarahKane),英国新生代剧作家。在短短28年的生命中,这位受抑郁症困扰多年、最终自杀身亡的戏剧天才只留下了五部剧作、一部短片、以及两篇刊于《卫报》(TheGuardian)的文章。五部剧作,《摧毁》(Blasted)、《菲德拉的爱》(Phaedra\'sLove)、《清洗》(Cleansed)、《渴求》(Crave)、《4.48精神分裂》(4.48Psychosis),每部作品皆呈现出极具爆炸性的戏剧张力,以极度残酷和血腥的意象,直接展示人类文明的真实一面,令人坐立难安。英国泰晤士报这样评价凯恩:“极富原创性、以奇异的美和令人惊恐的真率、表达极致情感的剧作家。”凯恩的作品大都以性欲、肉体之痛、扭曲的爱情、暴力、死亡、救赎等为主题,并以淡化的语言和绵密的诗意,挑战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结构,对当代戏剧形式做出种种尖锐的探索。她对当代剧场的挑战和冲击,使她成为英国、欧洲以至世界剧坛中演出量最高的当代剧作家之一。直面戏剧直面悲凉暴虐评论界一般把凯恩称为英国“直面戏剧”(In-Yer-Facetheatre)的领军人物。这个说法来自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亚历克斯‧希尔兹(AleksSierz),他将凯恩、马克‧瑞文希尔(MarkRavenhill)和安东尼‧尼尔森(AnthonyNeilson)视为“直面戏剧”的三巨头,以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剧场新生代不安于常规、挑衅写实主义和政治剧场传统的澎湃面貌。充满性与暴力的凯恩处女作《摧毁》剧照2004年KatherineOwens导演版©UndermainTheatre直面戏剧作品赤裸裸地表现现代社会的弱肉强食、血腥暴力、恐怖战争和人们的精神崩溃、道德沦丧、贩毒吸毒、性虐待等,而凯恩、尼尔森、瑞文希尔等直面戏剧作家试图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促使人们直面新的社会现实。《摧毁》的引爆凯恩生于英格兰东南部埃塞克斯郡(Essex)布伦特伍德市(Brentwood)的一个书香之家,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每日镜报》(DailyMirror)的新闻记者。凯恩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基督宗教信仰,这影响到她日后一直以宗教作为创作泉源之一。她曾坦述,“我幼年的主要读物是《圣经》,《圣经》中处处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暴力——强暴,断手折足、战争、鼠疫所在多有。”这些圣经的受难图像,在其后来的作品中处处有迹可寻。高中毕业后,凯恩到了西部的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修读戏剧,期间曾编写一部名为《病》(Sick)的习作,并于1992年以全优成绩毕业,随即转入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ofBirmingham)攻读编剧硕士,并师从著名剧作家戴维‧艾德加(DavidEdgar)。在学期间,凯恩除了应付她不喜欢的学校课程之外,也开始秘密地构思她的处女作《摧毁》。后来到了伦敦,在布殊剧院(BushTheatre)任职文学助理,并同时完成了《摧毁》的创作。《摧毁》剧照2018年Anne-LouiseSarks导演版©MalthouseTheatre1995年,《摧毁》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LondonRoyalCourtTheatre)上演,此剧名符其实如颗炸弹,震惊剧界,使凯恩一时声名大噪。剧本内容从病入膏肓的中年记者伊安(Ian)与弱智的年轻女孩卡丝(Cate)展开,两人在利兹(Leeds)一家豪华旅店相会,伊安对卡丝施暴,从语言渐渐移转到肢体上。隔夜之后,爱尔兰内战爆发,一位士兵的突然闯入,将犯罪者与受害者的角色翻转,伊安不但被士兵强暴,双眼还被活生生地吸出,吃掉,失明的伊安在飢饿难耐之下,活剥生吃了卡丝带回来的死婴,这一连串的性与暴力场景,点燃了英国评论界的大加鞑伐,如Telegraph报即评此剧“恶心、龌龊、放荡至极”,并视凯恩为“疯狂、危险的女人”。另一方面,英伦海峡对岸各国的许多学者与艺术家却纷纷倾倒于她对人性现实毫不妥协、不加掩饰的刻画,赞许她直指人心的犀利刀笔。探求爱情的边界《摧毁》之后一年,凯恩创作出另一剧目《菲德拉的爱》(Phaedra’sLove)。故事改编自古罗马一个经典的皇室乱伦故事,皇后菲德拉狂热迷恋于继子希波利特斯(Hippolytus),但继子则因为自恋情结和道德癖多次拒绝了继母的勾引。在凯恩的版本中,故事被写成了一个现代荒诞肥皂剧:希波利特斯在室内看电视,一边擤鼻涕,一边手淫。菲德拉在旁不断勾引他,还替他口交,可他仍无动于衷,以冷漠回绝了继母的热情。后来菲德拉得知了自己女儿和希波利特斯的奸情,极度绝望中自杀而死,并留下遗书指摘希波利特斯玷污了她。但希波利特斯却一直拒绝为自己开脱,最后遭到群众割下睪丸,丢在烤炉上熏炙。在《菲德拉的爱》中,凯恩颠覆了原剧的悲剧性,把菲德拉和希波利特斯写成了人类面对极端爱情时两种最为暴力的象征。冷峻的笔调之中流露着一份悲凉的幽默,使得凯恩把此剧称为“我的喜剧”。《菲德拉的爱》剧照2011年BronwenCarr导演版©ArcolaTheatre《清洗》,凯恩的第三部剧作,于1998年4月在皇家宫廷剧院首演。她效仿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GeorgBüchner)消除剧场叙事性的风格,以大量极为简约的对白作为故事叙述方式。剧中主线是一个名叫廷克(Tinker)的虐待狂,透过对别人的种种残酷迫害来丈量爱情的边界。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深爱着另一个人,但在廷克的酷刑之下,每一个人的肉体都被切割和转移,性格特征也都被置换,如剧中女子说她是葛莉丝(Grace),身上却有着哥哥格雷姆(Graham)的性器官;卡尔(Carl)穿上罗宾(Robin)的衣服,而这本来是葛莉丝的衣服等等。这种所制造出的不安与混乱感正是凯恩不受拘朿、敢作敢为、离经叛道的大胆表现,为的是让观众以全新方法去认识这一现实世界,也逼使导演以全新方法去进行舞台呈现。《清洗》剧照2016年KatieMitchell导演版©NationalTheatre在凯恩笔下性与暴力的表象背后,是她对爱情“Loveme,orkillme”(爱我,否则就杀了我)的执着,是探讨爱的浪漫与残酷仅一丝之隔,是毫不妥协地揭去人的伪善面具、暴露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操控、背叛与依赖,最终更是与欧洲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的理念——寻求真理。其笔下的人物不管多坏,却丝毫不加掩饰自己的撒旦面孔,甚至自嘲自讽,恶而不失其真。对凯恩的个人浪漫,我们所知甚少,只知她偏爱女性,以及写《清洗》剧本时,正处于热恋之中。继《清洗》之后,她以假名MarieKelvedon推出《渴求》(1998),并杜撰作者生平,以摆脱“暴力萨拉‧凯恩”的阴影。此剧一扫以往的写实风格,既没有场景、时间,也没有情节、分场,仅以A、B、C、M指称四人,或者更贴切地说,四个声音。因为他们不具有身份、性别、也没有行动,只有声音。似乎只要一旦停止说话,他们的存在便会消失。四个声音以平行线行进,摆荡在对话与喃喃自语之间,有时又结为一体,犹如思想的碎片,他们天马行空地述说孤寂、疾病、堕胎、强暴与童年的伤痕,渴望被爱,被保护,却在寻觅中绝望、求死以为解脱。尽管词句之间不存在紧密的连贯性,却都展露出爱的渴求对自我个体的深刻影响。因此,这四个声音常被视为来自同一个人内心不同的心理层次。从此视角切入,此剧似乎不言而喻地透露,自我在爱的极度渴望与落空中被撕裂粉碎——“Onlylovecansavemeandlovehasdestroyedme”(唯有爱能拯救我,但已经把我毁掉的也正是爱)(摘自《渴求》)。《渴求》剧照2005年JenZeyl导演版©WashingtonEnsembleTheatre在舞台上,残碎的字句拥有令人惊异的音乐节奏,四个声音宛如一曲四重唱,传递繁复的意象,层层叠叠,贝克特、莎士比亚与艾略特的影子浮现其中。1998年,《渴求》在爱丁堡艺术节由特拉沃斯剧院(TraverseTheatre)以两男两女推出首演,得到观众的热烈回响,但在此时,凯恩却因精神崩溃进入精神病院疗养,这令熟识她的朋友难以置信,这位幽默风趣的年轻女作家长期患有忧郁症。但凯恩曾坦言:“我并不认为忧郁、沮丧是不健康的,对我而言,这显示了你对周遭环境与现实的全然感知。也许,除非将自己的感知能力钝化到某种程度,不然,便无法在病态的社会保持健康。”《4.48精神分裂》是凯恩在最后的生命历程写成,深受沮丧之苦的她总是在凌晨四时四十八分醒来,黎明之前的黑暗,是思绪最清明,却也最令人无所遁逃而感到疯狂的时刻。一如《渴求》,《4.48》舍弃了所有场景与故事情节,甚至更进一步抛却了角色。读者所读到的是断简残篇式的独白、对话以及一些神秘的数字,至于,是谁在说话?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人在对话?都无从得知。角色的空白使语言回到它的本质,让观众纯粹只能从膜拜文字本身的诗意和节奏出发去阅读。一些对话中,可明显看出是病人与医师的关系,然而,被倏然截断的对话,使一切沟通前功尽弃,患者不断地回到被隔绝的孤寂境地。诗意的独白传递着孤独绝望、恐惧、毫无出路、厌世与无救的自杀幻想。当中,却又不乏其惯有的黑色幽默——“IdreamtIwenttothedoctor\'sandshegavemeeightminutestolive.I\'dbeensittinginthefuckingwaitingroomhalfanhour.”(我梦见去找医生,她告诉我,我只剩八分钟可活,但我他妈的已经在等候室虚度了半小时)(摘自此剧)《4.48精神分裂》剧照2010年GrzegorzJarzyna导演版©BarbicanTheatre凌晨四点四十八分,在曙光来临之前,凯恩将自杀视为唯一的出路,视死亡为幸福的时刻,似乎意识到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开端,她以“pleaseopenthecurtains”(请开幕)为此剧,也为自己作结。References:https://thetheatretimes.com/remembering-sarah-kane/https://www.telegraph.co.uk/culture/theatre/theatre-reviews/7511810/4.48-Psychosis-at-the-Barbican-Theatre-review.html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ah_Kane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yer-face_theatre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obituary-sarah-kane-1072624.html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15/feb/13/sarah-kane-a-blast-from-the-past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E8ABr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