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门票博物馆文物介绍——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该墓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有银缕玉衣及玉、银、铜、漆器等精美随葬品100余件。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
原标题:博物馆文物介绍——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该墓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有银缕玉衣及玉、银、铜、漆器等精美随葬品100余件。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但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自此,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阶段,制作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不仅代表了汉代制砚的杰出成就,而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出土时,砚堂上尚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生前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明器。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秦汉以来,古人对蟾蜍颇为敬畏,认为是镇凶邪、助长生的吉祥物。《太平御览》引《关中记》就记载说:“蟾蜍头生角,得为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东汉鎏金兽形铜盒砚,受汉代求仙思想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汉朝自武帝开始迷信鬼神。汉武帝在求仙求长生方面的追求,甚至超过了秦始皇。上行下效之后,这股风气也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争相塑造神兽灵物,旨在辟邪降福。由于汉代求仙思想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企望成仙升天,故而给诸多祥瑞神兽添加上通天的双翅,这里的蟾蜍形盒砚亦不例外。东汉鎏金兽形铜盒砚的另一个特点在于“鎏金”。《集韵·十八龙》有云:“美金谓之鎏。”铜盒砚通体鎏金,光泽灿然,确实美轮美奂。鎏金,就是把金溶解于汞中,制成浓稠状金汞,然后涂在铜器表面上,再经过烘烤,汞被蒸发,金便留在器物上,金光闪亮,华丽美观。据介绍,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在银器和青铜器上鎏金的技术。到了西汉之后,鎏金技术大量被用于铜器之上。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可当之无愧地视为汉代制作工艺的至臻之作,又系考古发掘出土品,实为罕见的稀世文房之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XXnD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