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话说毛边本

提及“毛边本”,鲜为人知,它已是书刊收藏的珍品。“毛边本”也称“毛边书”,“毛装”,“未裁本”,也就是说不裁切的书边,保留其毛糙参差自然本色的书刊。读者偶尔碰到此类书刊,往往以为是未完成全部工序的“半成品”,其实,这是不了解其装帧特征而产生
原标题:话说毛边本提及“毛边本”,鲜为人知,它已是书刊收藏的珍品。“毛边本”也称“毛边书”,“毛装”,“未裁本”,也就是说不裁切的书边,保留其毛糙参差自然本色的书刊。读者偶尔碰到此类书刊,往往以为是未完成全部工序的“半成品”,其实,这是不了解其装帧特征而产生的误解。曾有人将得到的“毛边本”一一裁开,虽然方便尽情欣赏,但是其收藏价值降了档次。“毛边本”早在中世纪,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贵族阶层风靡一时。那些人比较欣赏手持裁纸刀,悠闲地边裁书页边细品味读书方式和情调。这倒使出版商一时竞相生产,大发其财。在我国清代,康,乾时期最高刻书机构武英殿也曾推出过一种将印好的书页叠齐、下纸捻后不加裁切的“毛边书”,其中用意通过不落俗套的装帧形式,老明书为铅印殿本。到民国时期,也一度流行过“毛边书”。当时的边区就出版过毛泽东著作“毛边书”;还有鲁迅、郁达夫、夏丐尊、周作人等作家的部分著书、译作及一些刊物,也“毛边书”形式出版过。唐弢先生曾称道“……‘毛边书’朴素自然,像天真未凿的少年,憨厚中带些稚气,有一点本色的美。至于参差不齐的毛边,望去如一堆乌云,青丝覆顶,黑发满头,正巧代表着一个人美好的青春。”鲁迅先生则更是偏好“毛边书”。他曾戏称自己是“毛边堂”,他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他主编的《奔流》、《莽原》,著作《呐喊》、《彷徨》初版,都是“毛边本”装帖。可见,三四十年代特别是新文学“毛边本”,是我国迄今“毛边书”出版的极至。建国后,“毛边书”出版物日渐稀少,几乎凤毛麟角。1957年《诗刊》创刊,编辑于第一期除精心组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的手迹,诗词及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外,同时还运用了“毛边书”这种装帧形式,使创刊号新颖独特,颇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在风云变幻的“文革”时期,一些出版社有时迫于赶时间完成“政治任务”,来不及装订裁切就下发了,这些“毛边书”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毛边书”至今已存世不多。现在“毛边本”往往是数量很少的“非卖品”、“征求意见本”、“赠送本”等,如有作者题字签名“毛边书”,一般读者无缘见到。“物以稀为贵”,“毛边书”是书刊收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Yqv1r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