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怕死》这本书说,怕死就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今天咱们说的书叫《怕死》,有意思吧,本书作者认为,怕死就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怕死怎么会驱动我们的行为呢?这就得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了,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当时还是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博士生,他们相识,就是因为他们都对人类行
原标题:《怕死》这本书说,怕死就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今天咱们说的书叫《怕死》,有意思吧,本书作者认为,怕死就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怕死怎么会驱动我们的行为呢?这就得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了,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当时还是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博士生,他们相识,就是因为他们都对人类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感兴趣。他们总结出,人类行为有两个基本的倾向:第一,人会拼命维护自尊,第二,人会强烈维护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的优越性。从人类复杂的行为中,总结出这两个基本倾向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他们三位还不满意。他们觉得一定有一个更本质的原因可以来解释这两个倾向,找到了这个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人类行为根本的驱动力。于是,他们综合了人类学、考古学和精神分析等等领域关于死亡的研究以后,终于发现,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是怕死,就是这背后的原因。因为怕死,我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心理机制,用自尊和文化世界观来管理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这两种心理机制又会反过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个理论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方法来论证,总会让人有点怀疑。这三位心理学家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就根本没人认可他们,更没有人愿意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所以,他们在30年间进行了500多次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怕死》这本书,就是他们实验成果和思考的总结。我们先说第一点,怕死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发展出了管理死亡恐惧的两种心理机制,分别是自尊心和文化世界观。作者认为,所有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变色龙的皮肤根据环境变色,蔷薇用刺保护自己,松鼠在寒冬将至前贮备果实,这些都是求生本能在基因中的表现。大自然中的种种生命为了避免死亡,穷尽了各种方式。这种努力也在进化过程中,塑造了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惯。但是人类不太一样,人类大脑的进化带来了两种特别重要的心智能力,一种是高度的自我意识,另外一种是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角度思考的能力。目前只有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跟松鼠、变色龙等动物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某个行动之前,会结合过去和未来,仔细思考当前的处境。这两种能力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不在。即便我们能够躲避种种意外或者疾病,最终也会因为自然衰老而死去。这就让人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也有本能的求生欲,另一方面,我们又聪明地意识到,这种求生的努力最后总会失败。所以人类自有意识起,对于死亡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所以会有恐惧感。人只要感受到致命的威胁,比如,遭遇高速行驶的失控车辆、持刀的歹徒、飞机剧烈震荡时,恐惧感就会把我们吞噬,我们会本能得搏斗、逃离和恐慌。对于人类来说,最可怕的悲剧是,在致命的危险消失后,我们依然有恐惧感。这种意识可能会将我们置于永久的恐惧中。比如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人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遭遇不幸,长时间陷于恐惧之中不能自拔。不过幸运的是,人类是高智商的物种,为了避免时时刻刻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我们也发展出了管理这种恐惧的能力。刚才我们讲到,有两种心理机制,就是我们发展出来应对死亡恐惧的。一种是文化世界观,另一种是自尊。我们下面分别来说说这两种心理学机制是怎么回事。在所有的人类文明中,都有解释死亡的创世神话或宗教信仰,它们都属于文化世界观。比如,有些传说或教义让人相信死后灵魂会升天或者转世,他们的生命会以其他的形式存在。举个具体的例子,美国新墨西哥州印第安人的特瓦族人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和神灵、动物一起住在北方桑迪湖下面,他们永远不会死亡。特瓦族人在两位首领的带领下,来到了湖上,并沿着格兰德河两岸修建了住所,每年他们都会回到湖边及周围的山上做朝拜,举行仪式,这样死后就能回到神灵身边,快乐地生活在“永远有蝉鸣”的地方。这就是属于特瓦族人的神话,这些神话“教导”着部族的人们如何获得永生。用文化世界观来应对死亡,是有生物学理论基础的。生物学家指出,因为死亡产生的恐惧,会让人的进化进入死胡同。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原始人不能突破对死亡的恐惧,就不太可能冒险去狩猎,不会为了争夺伴侣而竞争,也会不愿意照顾后代。于是,我们的祖先跨出了极具适应性、独创性和想象力的一步。他们创造了超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死亡并非不可避免,也并非不可改变。早期的人类虚构了最令人折服的故事,最好地应对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人类才能顺利的生存、繁衍。这些超自然的解释,是各个文明文化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认为,这种用解释死亡,甚至制造永生来应对死亡的方式,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对于个体来说,只要坚守某种宗教和文化的信仰,你就可以感觉到生活是有秩序的。换句话说,只要依附在有着共同文化世界观的社会中,融入它并且守卫它,你就能得到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说说应对死亡恐惧的第二个心理机制,自尊。我们做那些能提高自尊的事情,就是在感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努力去维护人生的价值感,本质上是用自尊去抵抗死亡。司马迁说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轻和重就是讲的个人生命的意义。当我们觉得生命有价值有意义,就不会焦虑于生或死的问题。古今中外,每个民族都有不同衡量个人生命价值的办法。对游牧民族来说,谁的马术高超或者谁打猎打得好,谁就是有价值的,他就是部落英雄,就会被大家尊重。在古代中国,能考取功名的人才是人人羡慕的好男儿,所以读四书五经,悬梁刺股也不在乎。虽然标准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追求价值让我们获得自尊,也保护着我们,就算死亡的恐惧暗流涌动,我们也会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获得自尊感会让我们相信,我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仅是一个最终只能等待毁灭的肉体而已。总之,坚信正确的世界观,确立生命的价值。这两个心理机制齐头并进,能让我们应对可怕的死亡。作者提出这套理论,融合了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很多观点,它指出了文化共同体、集体生活还有宗教传统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未完待续)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boJ5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