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取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或解散?18人评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吗

对于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成员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瑞典文学院还重要的文化机构了。 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建立了瑞典文学院,原计划设立20名成员,但后来将人数定为18人,因为“18”在瑞典语中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环。 学院成
原标题:瑞典文学院或解散?18人评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吗对于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成员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瑞典文学院还重要的文化机构了。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建立了瑞典文学院,原计划设立20名成员,但后来将人数定为18人,因为“18”在瑞典语中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环。学院成员称呼自己为“18人”,这是一种终身制的成员。每周四的晚上,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古老城镇中心,他们都会在一家餐厅里见面,举办仪式性的晚餐。而每年在一个盛大的典礼上,该学院的常务秘书会颁发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并迎来全球的喝彩。但今年是个例外,没有开奖典礼,也不会有任何奖杯。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一百多年来,除了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第一次取消颁发。但不影响诺贝尔奖其他奖项的评选和颁发。▲丑闻缠身的瑞典文学院,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被取消图据英国《卫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而作为该奖的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全球的文学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接连的丑闻以及多名成员的愤而辞职,令其无法再颁发今年的奖项,也令一直神秘的瑞典文学院跌下了“神坛”。更糟糕的是,有传言称,赞助瑞典文学院的瑞典国王,有可能会决定解散学院。这次事件究竟是如何发酵的?为何会出现僵局?瑞典文学院评出的诺奖,真能代表文学界最高水平吗?对此,英国《卫报》日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梳理。一问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被取消是如何发酵的?2017年11月,瑞典媒体披露,瑞典文学院其中一名女成员的丈夫涉嫌系列性侵或性骚扰丑闻,时间跨度超过20年。事主为该学院女院士兼诗人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其丈夫阿尔诺是法国人,是一名摄影师兼文化企业家。除性丑闻外,这对夫妇还被指控挪用学院基金。阿尔诺否认所有指控,卡塔琳娜拒绝评论。▲性丑闻中的阿尔诺图据英国《卫报》事情被曝光后,瑞典文学院陷入瘫痪。18名成员中有6人辞职,另外2人也不得不选择退出。按照规定,选举新院士必须有12名院士参与投票,而瑞典文学院目前只剩下10名活跃院士。该丑闻之所以爆发,是因为瑞典《每日新闻》刊发了18名女性的证词,指控阿尔诺曾性侵或利用她们。令之成为更大的全球性丑闻的是,这一事件似乎还曝光了瑞典文学院核心的腐败情况:大多数性侵或性骚扰事件,就发生在瑞典文学院所拥有的奢华公寓内,包括在斯德哥尔摩和巴黎。阿尔诺和卡塔琳娜还从学院对他们所经营的一家艺术俱乐部的补贴中获利。此外,卡特琳娜还被指控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泄密给丈夫阿尔诺,巴黎的博彩业往往会对此项竞赛下很大的赌注。丑闻爆发后不久,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萨拉·达尼乌斯便公开宣称,她本人也曾遭到阿尔诺的性骚扰。她召集律师,试图将卡塔琳娜驱逐出瑞典文学院。但阿尔诺也有强大的后援团。他的好友恩达尔(同为瑞典文学院的终身成员)在当地一家小报上对萨拉反唇相讥。结果,萨拉和卡塔琳娜两人均离开了瑞典文学院,并导致学院最终无法凑够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人数。▲今年4月瑞典文学院一次会议后的常务秘书萨拉图据路透社二问瑞典文学院名誉的损毁意味着什么?这起丑闻具备一出悲剧的要素,原本该为文学和文化服务的一群人,最后却被发现他们只迎合作家和那些围着他们转的人。对卓越文学艺术的追求,被对社会地位优越感的追求取而代之。瑞典文学院曾认为自己代表着TS艾略特文化:几分阳刚之气,以及问心无愧的精英。但实际上,其表现却是:自命不凡、大男子气概,以及用金钱与名望为铠甲而装扮起的自我重要感。瑞典文学院名誉的损毁,不仅仅是毁掉了一所古老的瑞典机构,更是造成了它所塑造起来的理想的破灭,以及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全球文化高度之梦的破坏。瑞典文学院创立于1786年,当时它的确是个精英机构。它包含了瑞典最好的作家和学者,致力于守卫和丰富瑞典语。其最大的贡献是编写了一部瑞典语辞典,囊括了每一个被官方承认的字词,至今仍在定义着瑞典语。学院的成员为终身制,由选举选出。学院本身也非常富有,其投资价值估计达到1.1亿英镑。成员们可享受可观的收入:他们有许多福利,包括斯德哥尔摩的公寓、晚餐,还可以享有上等的办公室。虽然其具体收入未曾被公布,但根据其纳税申报单来看,一名活跃成员每年可有4万英镑收入,常务秘书为全职工作,虽然不知其工资水平,但每任职一年,其退休金就会增加1万英镑。三问18人评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能代表全世界最高水平吗?很难说瑞典文学院对当代瑞典起到何种作用。其创立之初为了守护的文学类型如今主要靠补贴才能活下来。除少数例外,其成员并没有办法通过写作而谋生。在一个由少数几种全球性语言主宰(以英语为首)的世界里,瑞典语只有900万人在使用,因此瑞典语的作家并不能通过此而从经济上养活自己。瑞典卖的书经常是翻译过来的可实现盈利的畅销书,比如犯罪小说。上世纪70年代,瑞典文学院代表瑞典文学最高峰的想法就受到了各种攻击,当时正盛行的一种观念为欧洲文化(尤其是瑞典文化)代表人类成就最高峰,看起来更无法令人信服。对瑞典文学院而言,这是一种缓慢但一直存在的威胁。瑞典文学院评委们曾定下过非凡抱负,他们希望不仅仅是用原始语言来阅读外国文学,还包括运用其自身的传统来评判其独创性和重要性,但随着世界文学的扩展至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印度、日本和中国在内的地区,这一想法开始变得不切实际。四问丑闻缠身为何当地没人愿谈此事?1974年,瑞典文学院做了一件更加引发争议的事情,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学院的2名成员,诗人哈里·马丁逊和埃温特·约翰逊,立即招致嘲讽。(4年后,马丁逊自杀。)继马丁逊去世后,其空出来的院士席位由选举出来的瑞典小说家艾克曼(KerstinEkman)所填补。艾克曼住在瑞典北部,而且对瑞典文学院的名望不为所动。她不会每周四去参加斯德哥尔摩的聚餐,因为这会太影响她的工作。1989年后,她便再没有参与学院的活动。虽然其获得任命享有终身制,但他们可以选择不参与活动,让席位闲置。另外2名成员也曾试图辞职,但当时规定为,任何成员只有去世后才能算是离职。因此,像艾克曼一样,他们只是简单切断了所有和学院的联系。英国《卫报》记者安德鲁·布朗称,他今年5月时曾在斯德哥尔摩,但他所询问的学术人士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谈及此事,即便有也是不愿意公开其言论。安德鲁称,斯德哥尔摩是个小城市,其文化圈更小,没有人愿意在外国媒体面前自曝家丑。安德鲁被反复告知,瑞典文学院是由小派系把控的,没有身处里面的人是无法理解里面的故事。▲瑞典文学院成员卡塔琳娜及丈夫阿尔诺,后者被指控多次性侵和性骚扰女性图据英国《卫报》五问谁捅破了窗户纸为何陷入僵局?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阿尔诺花花公子的名声就已经散播出去,但在斯德哥尔摩的文学圈内没人将此视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直到最近好莱坞的反性侵“MeToo”运动开始兴起。将此丑闻捅破的,是瑞典《每日新闻》的女记者玛蒂尔达(MatildaGustavsson)。她花了数周的时间挖掘并找到18名愿意作证的女性,讲述她们遭阿尔诺性侵或性骚扰的故事。当愿意讲述的人越多时,说服受害者讲述变得更为容易,“当你告诉她,她是报道中第N个受害者时,她们会更愿意讲述。”文章中的细节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多数故事的重点是讲述感情脆弱的年轻女性如何被一位有权势的老男人所冒犯。虽然报道中未提及阿尔诺的名字,即便时至今日《每日新闻》也只将其描述为“文化圈中名人”,但这一文章带来的效果是瞬间将人们私下闲谈中阿尔诺的不当行为变成了一个公共丑闻。文章发表的3天后,瑞典文学院召开了2个半小时的会议,常务秘书萨拉会后向媒体宣布,瑞典文学院不记名投票决定暂停所有和阿尔诺的合作。但瑞典文学院内以恩达尔为首的保守派系,决定出面拯救阿尔诺的妻子、学院会员卡塔琳娜。恩达尔的做法因此遭到众多批评。▲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恩达尔发表演讲图据法新社在6名成员辞职,2人被迫离开后,恩达尔原本计划仍旧选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5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介入宣布今年不会颁奖。该基金会主席称,除非瑞典文学院整理好,否则基金会将不会拨奖金。只有在12名活跃成员参与的情况下,才能选举新的成员。其中3名近期离职的成员表示,他们愿意回来使得学院够得上规定人数,条件为恩达尔必须辞职,但恩达尔对此表示拒绝,称不会辞职。因此,形成了当下的僵局。有传言称,赞助瑞典文学院的瑞典国王,有可能会决定解散学院。红星新闻记者丨王雅林编译报道编辑丨平静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kq5d2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