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站到大明湖站多远千佛山和大明湖结下了一段“千古奇缘”

千佛山和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中的两“胜”(另一处为趵突泉)。二者相距七八公里,却结下了一段“千古奇缘”:千佛山的影子,能清楚地倒映在大明湖中,即所谓“佛山倒影”。这“倒影”又神秘,又真实——— 神秘在没人能解,真实在美轮美奂,故令许多
原标题:千佛山和大明湖结下了一段“千古奇缘”千佛山和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中的两“胜”(另一处为趵突泉)。二者相距七八公里,却结下了一段“千古奇缘”:千佛山的影子,能清楚地倒映在大明湖中,即所谓“佛山倒影”。这“倒影”又神秘,又真实———神秘在没人能解,真实在美轮美奂,故令许多名人对它刮目相看。百多年前,晚清著名文学家刘鹗来到济南,惊喜地看到了这一景象,便把它生动地写在了《老残游记》中: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刘鹗的这段经典描写,具有诱人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瞻。然而,“佛山倒影”也像海市蜃楼一样,并不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只有在空气清新、能见度很高,湖水澄明平静的秋天或初春时节,它才有可能出现。正因如此,一些乘兴而来却没看到它的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以至否定它的存在。如1922年,国学大师胡适来济南,专门到大明湖去看“佛山倒影”,因没有看到,便断定此景观为刘鹗杜撰。他在《〈老残游记〉序》中这样写道:《老残游记》里写景的部分也有偶然错误的。蔡孑民先生曾对我说,他的女儿在济南时,带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看到第二回写铁公祠前千佛山的倒影映在大明湖里,她不禁失笑。千佛山的倒影如何能映在大明湖里呢?即使三十年前大明湖没有被芦田占满,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大概作者有点误记了罢?胡适先生的这段话有些过于武断。因为“佛山倒影”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远在元、明时代,就屡见于咏大明湖的诗文之中。如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泛舟大明湖》中写道:“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明代诗人张鹤鸣在《游湖十绝》中写道:“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而明代诗人刘敕在《大明湖》一诗中写得更美:“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清代诗人王初桐也写有“平涵千亩碧,倒见数峰青”的咏大明湖诗句……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古代,人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佛山倒影”,而到了清中叶,“佛山倒影”还被列为“济南八景”之一呢!“佛山倒影”的神秘,最令人费解的是七八公里之外的千佛山的影子,为何能出现在大明湖中?这也是胡适否定它的主要原因。千佛山海拔只有200多米,湖与山之间还隔着茂密的树林、栉比的楼房、车水马龙的街道等。这么高的山峰,这么长的距离,这么多的障碍,而山影却能清楚地出现在湖中,确是一个奇迹。若用光的折射原理和光线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等来解释,似乎都难说清楚。然而正因它“奇”得没人能解,所以也更具有魅力。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济南匆匆一游,就幸运地看到了这一奇观,他后来在一篇游记中写道:大明湖的倒影千佛山,我倒也看见,只教在历下亭的后面东北堤旁临水之处,向南一望,千佛山的影子便了了可见……(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80多年前他在济南读书时,也曾亲眼目睹过“佛山倒影”,他曾回忆说:有一次,我特别惊喜。我们在走上铁路之前,走在一块荷塘边上。此时塘里什么都没有,荷叶、苇子和稻子都没有。一片清水像明镜一般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共徘徊”。风光极为秀丽。我忽然见(不是看)到离开这二三十里路的千佛山的倒影清晰地印在水中,我大为惊喜。记得刘铁云《老残游记》中曾写到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有人认为荒唐,离开二十多里,怎能在大明湖中看到倒影呢?我也迟疑不决。今天竟于无意中看到了,证明刘铁云观察得细致和准确,我怎能不狂喜呢?(季羡林:《回忆北园山大附中》)以上名人的亲眼所见,进一步说明“佛山倒影”的真实存在。如果胡适先生地下有知,也肯定会承认自己“判断失误”,要公开修正自己的错误的。近几十年来,由于民居、工厂日稠,楼房增多、增高,空气污染较重,“佛山倒影”更不易见了。但在春秋佳日、新雨过后、空气清新透明时,此景仍偶尔出现。如1998年4月、2002年3月6日、2007年10月15日,都有人在大明湖中拍到过“佛山倒影”的照片。来源:济南明府城您阅读了分秒,分享只用1秒按个再走啦~让我知道你是爱我哒!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zNeD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