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标签香港电影文化知识科普

这些年来香刚电影的台前幕后人物舞文弄墨并不多,六、七十年代的大导演如李翰祥、张彻等,有在报章专栏谈电影,但进入了八十年代港产片的黄金年代后,肯用笔墨与读写沟通的电影人不多,要从文字认识他们对电影的看法更难。 有的电影人虽然文章名气大,但笔
原标题:香港电影文化知识科普这些年来香刚电影的台前幕后人物舞文弄墨并不多,六、七十年代的大导演如李翰祥、张彻等,有在报章专栏谈电影,但进入了八十年代港产片的黄金年代后,肯用笔墨与读写沟通的电影人不多,要从文字认识他们对电影的看法更难。有的电影人虽然文章名气大,但笔下却少谈电影,当下的电影更是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1994)、《野兽刑警》(1998)、《无间道》三部曲(2002-2003)等多部重要香港电影的监制庄澄在《大公报》和《经济日报》的专栏显得有意思。这不单只是如今少有的现役电影人文字,更有趣的是作品不是处于编剧、导演等创作岗位,而是作为电影公司的管理层,全盘统筹生产过程,从一个工业顶端的视点来看电影。因为作品所处的位置,以及专栏的定位,庄澄在《大公报》的文字集中火力讲电影工业。几年下来,累积了作为自八十年代入行到今日的种种经验之谈,由宣传推广到监製策划,除了导演,各个工种无所不通。更有趣的是,几年来点评工业与政策的文章一口气读来,就是一个香港以至中国影业的发展史。像互联网在早期文章中扮演的是一个散播侵权物品的负面角色,到了近年已经变成创作、宣传人员必须认识的世界,互联网元素是卖座的秘诀,而更进一步通过网络发行电影也成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至于近年把香港影人吸得七七八八的大陆影业,逐年暴涨的票房数字也在这些文字中纪录得一清二楚。作为一个电影公司的管理人,因为视点的不同,庄澄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和以文化、艺术作为讨论基点的影评人不尽相同,像合拍片这类话题更是和部份评论人说法完全相反。这些观点其实对认真思考电影必不可失,也点醒了大家香港电影从来不是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创作,没有北大人审查的黄金年代,在东南亚和台湾等港产片外埠市场一样有千奇百怪的电检。庄澄的专栏文字早在两年前推出过结集《光影道》,收录了他七年来谈电影工业的文章。而最新的《光影道之幕后玩家》,则是他近年在两份报章发表的文章精选。一如以往有最贴市的工业分析,范围由香港和中国进一步扩展到荷里活。而更有趣的部份是一些他的生活感言、社会观察,虽然和电影没有直接关系,却可以管窥一个电影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如何把生活细节融入创作之中?或许,庄澄这类相对知性(读哲学的!)的读书人不是香电影人的主流,他的文章对认识香港电影人的精神面貌帮助有限(恐怕只有幽默感是共通的),但要成为一个好的创作人、评论人、甚至是观众,学习这种思辩的眼光看世界绝对是有得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Qagq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