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供奉的是谁海丝寻梦|泉南佛国04崇武天后宫

海丝寻梦|泉南佛国04崇武天后宫 崇武天后宮,明代称天妃宫,民间俗称妈祖宫或黑脸妈祖宫,位于崇武城外江口北山麓。天后宮地临滨海,控青山而吞平潮,环抱周密,胜概独擅。周围奇峰怪石,逾海门而来。十分瑰丽。天后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
原标题:海丝寻梦|泉南佛国04崇武天后宫海丝寻梦|泉南佛国04崇武天后宫崇武天后宮,明代称天妃宫,民间俗称妈祖宫或黑脸妈祖宫,位于崇武城外江口北山麓。天后宮地临滨海,控青山而吞平潮,环抱周密,胜概独擅。周围奇峰怪石,逾海门而来。十分瑰丽。天后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初为小庙,规制狭小。随着崇武港军事战略地位的加强和渔航经济的繁荣,嘉靖甲子天后宫不断拓展鼎新,终成为濒海之巨观。嘉靖四十三年(1564)“拓而大元”;万历三十一年(1603)重修时“宫左盖店三间,岁收其息为公费。又盖小屋一座,付渔家收拾船具”;清顺治十二年(1655)再修,“并铺门外石埕、石栏”;康熙四十四到四十七年(1705-1708)重修,“举凡舟商之过客,环海之居民”都“毅然乐助”;乾隆五十二年(1787)“福康安到天后宫,祷神默佑,平定东宁,舟师稳渡,凯音立至。神有翼赞殊勋,奉旨发币金重建鼎建,更旧制而广廊,中悬御书匾联,金碧辉煌”;嘉庆十七年(1812),延建邵道道台李某奉旨台湾催谷,也得崇武天后宫妈祖的庇护,因此回来后,捐俸重建;1957年3月11日午夜,因堆藏宫里的渔网起火,宫宇被焚毁台尽。1983年,崇武地区部分渔民发起组成基建小组,海内外善信捐资重建。重建后的天后宮保持了原有的建筑规制和闽南建筑风格,主体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由主殿、中拜亭及两侧回廊、门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拱顶采用八角藻井式俗称蜘蛛结网结构。拜亭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均为硬山式两面坡分陇砌槽,屋脊弧形菩尾翘角,上塑腾龙舞凤。宫前有石埕面积近500平方米,埕侧苍松阴翳,绿竹婆娑。宫后有小花园,有甘泉古井。宫中有圣旨牌一块,匾额数方,其中“恬澜昭贶”为乾隆御书,“海?安澜”、“水德扬灵”、“德溥寰瀛”、“圣慈母德\"等皆台胞所敬送。崇武天后宫内祀妈袓神像三尊,称“白脸”大妈、“粉脸”二妈、“黑脸”三妈,貌相独特。殿堂两侧有泥塑神像四尊,为文判官、武判官、千里眼、顺风耳;殿前廊侧有一艘木制模型三桅大船,祀船王公。据传,螃蟹湾内漂来巨木,渔人捞入宫内,欲扛走时忽见妈袓圣像,遂聘名匠雕圣像奉祀。宮中香火旺盛,脸为熏黑。每年崇武渔船往舟山捕鱼,必奉黑脸妈祖神像于首船启航开路。宫所处位置,山家称之为“螃蟹风水穴”。庙堂左右侧各有一石脉环拱延伸入水,构成小海湾,状若螃蟹两螯,其石色泽独异,赤红似螃蟹之壳:庙内拜亭正中又有突起的赤红巨石,是为螃蟹之心;螃蟹穴的存在,保持了江湾□的生态平衡,使不淤塞。清代湖广按察司副使李恺至崇武,曾为天后宮题联曰:“浪打石为门古庙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川圣主驾飞龙”。门前立的示禁碑,碑头浮雕双龙。碑文里有两行字:“乾隆丁未,公中堂大□渡台剿匪,由崇发舟,神庥护助千艘咸捷凯旋。”意为:乾隆丁未年(即乾隆五十二年),公中堂大□(即福康安)率军从崇武港起航,前往台湾剿匪,有赖天后妈祖庇佑,凯旋而归。碑文记录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在林爽文的领导下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袭杀清军将领,攻破彰化城,围攻台湾府(今台南市),史称林爽文起义。清政府派兵渡台镇压,久攻不下。乾隆丁未,军机大臣福康安领兵万余人东渡台湾遇狂风,船停泊于崇武湾,福康安亲临妈祖宫祈求妈袓庇护,后舟师稳渡,镇压起义。次年正月,林爽文被捕,缚送京师处死,起义失败。福康安班师回朝后,奏称此次出兵有赖崇武天后妈祖庇佑,才得以顺利横渡台湾海峡。乾隆下旨敕封崇武妈祖,扩建崇武天后宫,并恩赐御书匾额“恬澜昭贶”,悬挂中殿。乾隆五十六年兴泉永道特发禁示碑保护崇武天后宮,今此碑仍存于宮中。1957年宮遭回禄,焚毀迨尽。《崇武所城志.庙祀》记载:“天妃宫,在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其神姓林(注:名默),世居兴化府莆阳之湄洲屿,传曰黄泥港。父林愿(注:官都巡检),天妃其第六女也,彼地男女长幼通称谓曰:姑娘。降生时(注: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常乘云游岛屿,人呼曰:龙女。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二十九日升化。1989年台湾影视界来闽拍电视连续剧“妈祖传”外景,领街主演妈袓的台湾歌仔戏名旦、电视制作人郭美珠女士特到崇武拜黑脸妈袓,并送“台海庇护神”大匾一块。近来,年都有台湾香团前来朝谒,交往关系越来越密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eXE0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