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k歌评论棒棒的怎么办《最后的棒棒》真的很棒!|评论

文|何洪元 编辑|万晓茜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辉煌成绩,本土影片《最后的棒棒》将作为重点献礼影片,8月17日全国上映。 影片《最后的棒棒》导演兼编剧何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时一年多与“棒棒”同吃同住同劳
原标题:《最后的棒棒》真的很棒!|评论文|何洪元编辑|万晓茜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辉煌成绩,本土影片《最后的棒棒》将作为重点献礼影片,8月17日全国上映。影片《最后的棒棒》导演兼编剧何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时一年多与“棒棒”同吃同住同劳动,详尽记录身边的“棒棒”和他们的心路经历,最终以电影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最后的棒棒》值得推荐,源于“三个棒”,原型棒、立意棒、主创棒。壹原型棒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扁担,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棒棒”。“棒棒”是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他们也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城乡两头望,用热情、体力和责任服务于社会,一根扁担、一副肩膀、一双脚板,挑起生活、挑起责任、挑起希望。“棒棒精神”是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中,感染着无数普通人。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同样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迁以及人间冷暖。这些年,“棒棒”行业并没有因为交通和运输方式的改变和自身的生存困境而彻底没落和消逝,有些棒棒选择了转型,他们中曾走出过诗人、作家、画家以及知名企业家;有人选择了坚持,他们因时制宜,依旧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因此,《最后的棒棒》的原型是一个很棒的群体,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群体。贰立意棒作为一部真实反映改革开放时期城镇化进程的电影作品,《最后的棒棒》根据全国首部同名自拍体励志纪实片改编,立意新颖,不仅具有推陈出新的现实主义主题,同时较高的艺术品质还赋予了这部作品历史的厚重感、现实的启迪和理想的感召力。影片以重庆街头为背景,以几名普通“棒棒”即将告别正在消逝的行业和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自己的追寻为缩影,以点带面真实生动还原了那个尚未远去的年代和群体所发生的辉煌与尴尬、坚韧和无奈以及值得回忆和铭记的故事;以小见大真实再现了一个群体由盛转衰,一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小人物展现大情怀,唤醒观众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普通劳动人民,感恩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发展作做出的巨大贡献。片中诸多泪点、笑点、痛点的无缝链接,让整个影片全程无尿点。影片结尾,全幕呈现“祖国富了,我们老了,心更近了”烘托出第一代农民工对祖国的热爱、尊敬和依恋。因此,《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好影片。叁导演棒《最后的棒棒》导演兼编剧何苦,2013年正团级军官转业。2014年,何苦带着梦想和追求住进重庆繁华商业区内即将拆迁的破屋子,与几名“棒棒”同吃同住同劳动13个月。导演兼编剧何苦(左)与“棒棒”同吃同住同劳动2015年,何苦用最真实的笔触和镜头完成15集电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和17万余字的同名纪实报告文学。2016年,《最后的棒棒》获金树国际纪录片大奖。这次,何苦带来了根据自己同名电视纪录片改编的电影《最后的棒棒》,通过亲身经历拍摄而成的影片感染更多人,唤醒人们对人性的美好渴望和幸福生活的珍惜向往。因此,《最后的棒棒》的导演很棒,带着团队,带着梦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选择并坚持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正是新时代文艺思想所提倡的,也是青年电影人最难能可贵的。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重庆电影工作者的敬业与执着,责任与担当。希望《最后的棒棒》上映后,能有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以何苦为代表的重庆本土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发现一批优秀的重庆电影作品,感受到重庆电影人和电影作品展现出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渴望以及成长,从而对重庆电影投入更多关注。接下来,重庆市将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节点,加强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创作规划,推出《村里来了个耶鲁生》《已到满山红叶时》《一地金花》《川江号子》等一批优秀本土电影作品,光影再现改革成就,因电影让重庆“行千里致广大”。(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委电影处)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xgDdQ0.html

(0)

相关推荐